霍春娜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师应当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打破传统守旧的习惯和方法,不断改进体育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师应当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打破传统守旧的习惯和方法,不断改进体育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让小学生喜欢学、乐意学体育,达到强健体魄、提高技能、锻炼意志的目的。下面,谈几点看法。
一、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指对学生活动所具有的爱好和追求的心理倾向,它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大脑处于高度兴奋,造成获取知识、探究未知的最佳心态。如,教师在导入课堂时,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时内容,从场地布置、活动队形、活动内容以及组织形式等各个方面,因地制宜的为学生创设一种富有激情、新颖的外界条件,可以采用半圆形、梯队形、五角形、马蹄形、梅花形等不同常规的场境设计,给学生一种好奇、新颖的感觉。再如,在讲解新的动作要领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让学生进行自学积极地思维,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教师则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边整理、边删改、边示范、边讲解的方法,最后很自然地引出了正确的动作要领,使学生在充满热烈探讨的交谈气氛中和积极参与思维的过程中,自然的掌握了新授知识的内容。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学习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二、把握教学环节
体育课一般分为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三个环节。各个环节的教学任务不尽相同,教学环节的设置也应灵活多变。如在课前准备环节,教师就要从新颖、实用的角度出发,备足配齐上课的活动器具,精心布置好场地器材,设计好各个教学环节的前后过渡方法,以及场地转换的行进路线等,以确保整个教学过程能顺利完成。在基本部分时,教师应力求精讲多练,要善于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分解动作的重难点,多提供给学生自由练习的时间,让学生在自主尝试、反复实践中理解和掌握新授知识。在结束部分,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如舞蹈、放松操等轻松的活动,既可以帮助学生调节情绪和恢复体力,同时也可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保持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三、优化教学方法
在低年级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神经中枢较易兴奋,较注重集体英雄主义,好胜心强等特点,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在准备运动时,可以采取“网鱼”、“巧过拦截区”、“跳过跑绳”等集体竞赛游戏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基本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教材进行教学,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增强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课堂学习与课外的自主活动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使学生在参与运动过程中,学到了一定的运动技能,同时身体、心理健康和社会的交往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如在“模仿性走”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儿童的身心特点、兴趣等,创设“动物园”情境,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头戴各种小动物和各种人物(老人、青年、小孩)的头饰,唱着儿歌,列队欢快地走进“动物园”。学生凭原有的生活体验和想象、创造,模仿各种动物、各种人物走路的动作,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创造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参与活动的兴趣,学到了一定的知识。
四、重视安全教育
体育课的本质任务是增进学生身体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但是体育运动不可避免会发生的意外伤害,如果体育课教学忽视安全与安全教育,就很有可能发生伤害事故,影响学生学习、生活健康。因此,体育课教学必须重视安全教育,切实加强安全措施,首先应做好充分准备活动,其次是要检修体育器材,检查学生的服装、配饰等等,这都是预防伤害事故的重要保障。体育课以室外课为主,教学环境多变,学生流动性大,注意力易分散,课堂上有时会遇到预料不到的情况。因此。在活动中要及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以防事故发生,不能让孩子们在寻求健康中却损害了健康,要时刻谨记“教育无小事,安全问题重于天”。
五、渗透德育观念
学生高尚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践证明,通过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理论与观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遵守纪律、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尊重他人,诚实、公正、谦虚、礼貌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和拼搏进取精神及顽强的意志品质;还可以培养学生豁达开朗的性格和不服输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小学体育教学应以“育人”的目标出发,坚持站在“育人”的角度备课,将“思想品德”的内容寓于整个体育教学之中,提高学生自身心理素质,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培养独立的从事科学体育锻炼的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