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
【摘 要】数学的学习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应该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充分重视,并且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加强方式和方法的应用,促进学生数学思维以及问题意识的培养,为数学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思维;问题意识;对策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并且抽象的学科,在小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往往由于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不正确,导致学习成效得不到有效提升,甚至对数学学习产生恐惧和厌恶,这样就使得小学数学的整体水平不高。但是只要小学生培养了数学思维和问题意识,就能够改观小学数学教学水平的现状。
一、数学思维与问题意识的内涵
数学思维就是指间接反映和概括数学内在联系和本质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做到思维、知觉以及感觉共同参与,长此以往就会产生思维意识,因此,老师必须保证教学活动的丰富性,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促进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升华数学思维。
问题意识则是指对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产生质疑和思考,并积极的寻求解决的对策,而在数学中,就是加强学生发现、分析、比较、思考、观察以及解答能力的培养,促进问题的解决。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对策
(1)培养小学生的抽象思维。数学学习对于小学生而言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而这主要是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所决定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针对该问题进行适当的引导,实现逐渐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加强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促进抽象思维的培养,并且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使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并加强抽象思维的应用,促进实际问题的解决,并将数学解题的对策向学生充分的传授,加强基础知识的掌握,为学生借助抽象思维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2)培养小学生的验证思维。验证是建立在假设和猜想的前提下,因此在小学过程中,为了是学生的验证思维得到培养,老师就必须为学生创造假设和猜想的空间,让学生在合理假设和猜想的基础上,借助类推或者是归纳的方法将猜想和假设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并得出结果和结论,并且也在推理分析的过程中,加强了对旧知识点的复习,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培养小学生的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大脑对知识的梳理、整合和加工,并获得快捷解题方法,使解题具有技巧性和创新性。例如在讲解圆柱体相关知识的时候,老师要求学生以自己的理解来对圆柱体的表面积进行求得,有的学生则是借助自制的圆柱模型进行探究,将其侧面展开,得到的是一个长方形平面,而圆柱的底面圆周长和高分别是长方形的长与宽;而另外的学生则是采用的斜向裁剪法,得出的圆柱体侧面则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而原著的高与底面周长则分别是平行四边形的高与周长,而采用以上两种方法所得到的圆柱表面积均为S表=2S底面+Ch。
三、培养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对策
(1)创建合理的问题情境。情景教学在各个教育阶段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启发学生提问的同时,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教学中,老师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而为了有效的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加强问题情境的创建至关重要,并且助于时间的选择和创设的合理性,一般情况下,创设问题情境的最佳时间是新课程的初始阶段,使学生能够将问题不断地提出,并围绕问题展开学习,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同时引导学生对知识追根溯源,对其发展规律进行查找,促进对数学的理解。并且将问题不断地发现和解决,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问题情境充分的展现,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同时加强对新知识的自主探究。并且根据小学生心理以及年龄的特征,在进行问题情境创设的时候,方法可具有多样性,老师应该根据授课的内容进行合理问题情境的选择,如开放性问题情境、游戏性问题情境、悬念性问题情境以及辩论性问题情境,并且保证问题情境的由易到难程度的循序渐进,使学生加强对知识的掌握、理解和探究。
(2)让学生将问题带到课堂外。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除了借助课堂之外,还必须将其拓展到课堂外,例如,老师在进行作业布置的时候,必须改变传统的模式,如抄写、计算或是背诵等,而是应该将问题作为作业的重点,使学生必须通过思考、动手、或者是脑与手结合来完成作业,使学生的兴趣得以提升,思维得到拓展和激发。与此同时,老师还可以将探索性作业向学生提出,当然前提是在对学生的实际学习和掌握能力全面了解的情况下,使学生充分的利用各种手段来对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或网络信息技术、或图书资料等,使学生通过努力来得出结果和结论,体验解题带来的成就感,促进问题意识的提升以及学习兴趣的提升。
(3)将问题解答小组成立。在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其分成若干个小组,保证每个小组成员在解题能力上具有相近性,同时对每个小组进行问题的分配,问题的提供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学生,保证每组每周3个问题左右,让各个组员借用课外时间展开探讨和研究,每周在对还未解决的问题进行全班的综合性探讨,使学生的提问兴趣逐渐提升,并体验解题的快乐,提升自信,使学生之间形成良性的内部竞争以及合作精神,促进教学成效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