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志东
摘 要: 美术的重要性已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走进了美术课堂。青少年学习美术存在诸多误区,若不能正确对待,则不仅无法学好,还很可能误入歧途。必须结合青少年的心理、生理成长规律,有效利用美术中特有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手段,走出学习误区,让美术学习伴随青少年健康成长。
关键词: 青少年教育 美术学习 学习误区
信息化时代,图像的传播已成为人们相互沟通的重要手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精神和物质上对美的品位追求也与日俱增。且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想通过学习美术提高自身素质,增加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我国通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与发展,迫切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它也是中华民族复兴与腾飞的根本保障。眼下,人们不仅逐渐认识到学习美术和其他学科同等重要,而且由于学习美术能更好地培养人们的想象、联想、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与自然和谐沟通的能力,所以学习美术成为上述需求的首选。
今天,美术的重要性已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越来越多的少年儿童走进了美术课堂。那么,如何才能学好美术呢?笔者从事多年校内、校外美术教学工作,在不断地探索和总结中发现青少年学习美术存在一些误区,若不正确对待,则不仅无法学好,还很可能误入歧途。
一、误区
(一)学习目的和动机存在问题
很多人或很多家长送子女学习美术是为了今后从事美术方面的职业,或者是想从激烈的高考竞争中脱颖而出,增加今后的就业机会,甚至成为名成家。再者,以为美术就是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素养,也就是所谓培养美感。这些看似正确的观点,在今天看来存在很大问题。纵观中外美术史,我们不难发现,真正的大艺术家几百年难得出一个,即使是小艺术家,也是百年中只出现极少数人。如果因为艺术品市场的火爆,抱着成名成家的心态学习,则几乎注定要失败。现在美术高考招生人数逐年递增,艺术毕业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很难保证社会就业从容不迫。通过学美术增加就业机会等于纸上谈兵。当今的美术不仅包括美感在内,更多涵盖美感之外的东西。如德国著名现代绘画史学家瓦尔特·赫斯所言:“绘画不是一种手段,用来装饰人的生活,或是把一个游戏的领域同生活区别开来,而是要给予生活一个形式和一个意义。”[1]片面地学美术,追求美,注定失败。
人类经过代代相传,有关美的自然遗传基因与生俱来,通过学习美术可以更好地开发学习者的这部分潜能。另外,美术独有的想象、创造、创新等思维的运用,能有效提高学习者的智能;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制作美术作品,能极大提高学习者的综合能力。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通过学习美术能有效调节人的心理机能,更和谐地融入自然和社会。
(二)学习方法和手段存在问题
学习者总认为学习美术同学习其他学科一样,向老师或他人学习一些技巧、技能,这种学徒式的观念不仅是过时的而且是不正确的。从儿童画教学到高考应试及名目众多的各级各类考级书籍充斥市场,试问能充当教材有学术价值的书有几本呢?家长和老师拿这些书当教材,错误地以为书上的总是对的,其危害性可想而知。学习者或家长让孩子跟着老师学画、学做,而老师也愿意这样教。我们经常看到学生对着范画临摹,这些范画大都是具象写实或者是简笔画抑或是成人画的儿童画,让学生从小接触这些作品,对学习者眼界的提高、艺术的成长极为不利。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少儿因不能和老师画得一样就放弃了学习美术。殊不知美术之所以成为艺术,是因为它具有独创性和唯一性。错误地将学习技能和学习美术画上等号是不科学的方法。技能因人而异,也因创作观念、材料差异等因素而千差万别。这种教与学的结果是老师省力,家长开心,可扼杀了孩子的艺术感觉与天赋,甚至危害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这种学徒式和统一标准模式下的学习,注定要失败,也永远和艺术无缘。
美术的学习是老师引导、启发、带动下对古今美术大师作品的鉴赏,以及通过自然对美的规律感悟,并且运用学习者独有情感和表现手法而达到学习目的。如我国儿童美术教育专家胡雨心教授所言:“儿童天生都是艺术家,作为老师,应当引导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世界,从而用儿童自己的语言去表现世界。”[2]老师严格意义上的“教”是不存在的,学习者严格意义上的“学”也是徒劳的。只有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得到培养,自身的潜能得以开发,表现欲望得以增强,那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
(三)学习的阶段性和差异性被教条化
当下社会提倡终身学习制,那么在众多学科中,学习美术可以说被贯彻得很到位。人的一生从幼儿到老年,从衣、食、住、行到艺术创造等活动,人们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从事着美术学习和运用。但是集中学习美术是在幼儿、小学、中学这三个阶段。在这期间,学习者的生理和心理发生很大变化,学习美术的方式方法却一直不变,大都以具象写实为主。这是不科学的,对孩子不公平。
幼儿阶段学习美术主要表现为绘画,幼儿画出稚拙的线条,大胆的造型,绚烂的色彩,荒诞不经的构思表现等。很多人认为孩子们的画是天才的表现,也有很多人认为是胡涂乱画。其实这些观点都不正确,儿童画是孩子们生理和心理的特殊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孩子对生活很正常的一种表达方式。正如内森·卡伯特·黑尔所说:“即使我们有时也见到出众的天才,但在绘画和雕塑领域里是没有儿童奇才的。”[3]很多人用成人的模式强迫孩子学画,让他们画出在成人看起来顺眼且合乎美的规律的作品。殊不知这种违背孩子生理和心理规律的教条做法,严重摧残孩子的身心健康,不仅过早断送其艺术生命,更可能造成终生的负面影响。
二、对策
针对幼儿美术学习,首先是支持与鼓励,同时走进幼儿心灵,伴随其用美术的手段观察世界和表现内心世界。如亨利·马蒂斯所言:“人们必须毕生能够像孩子那样看见世界,因为丧失这种视觉能力就意味着同时丧失每一个独创性的表现。”[4]其次,成人要充当引导者,而非指导者。清楚儿童学画不仅限于艺术才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儿童潜能的开发,智能的提升,这些都是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基础。
小学阶段学习美术,大部分孩子还能够保留儿童的特质,充分表现内心世界中所知、所想、所感。开始表现所见到的外部世界,也更能够接受成人的意见,往往所表现的就是成人所要求的。首先,其作品就像作文一样,具有很强的故事性,成人化意识较浓,甚至更像农民画。其次,为了迎合各级各类的、由成人操纵的比赛,作品越来越技术化、规范化、统一化,甚至不像一个孩子所作。再次,不顾及儿童自身生理、心理特征,过早进行成人式写实性技巧训练,不仅违背了艺术的真谛,而且对儿童个性成长极为不利。
对待小学阶段学习美术的孩子,我们更应该鼓励和引导他们,保留幼儿时期那种艺术敢为人先、敢作敢为、天马行空的童真思想。较少人为模式化、教条化,以及给儿童套上成人的枷锁。充分利用儿童对外部世界的向往和求知欲,发挥儿童的探索和开拓精神,拓宽艺术视野,播下艺术的种子。
中学阶段学习美术被中外学者称之为“学困期”。除了少数孩子保有对美术的热情外,大多数对美术望而却步,其原因尚不明确。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是从幼儿、小学一步步走来的,其间他们在美术学习中遭受了种种教条化、模式化、非艺术化等不公正的艺术待遇。学生兴趣日渐多样化和所谓主课任务日渐加重,迫使部分学生放弃学美术。这个阶段的美术所学内容大都是理论化、教条式说教,学生很难参与其中,真正感受艺术。
针对中学阶段学习美术,由于忽视艺术感受和创新、创造性训练,我们必须激发学习者的兴趣,通过正确的写实技巧的训练,满足学生写实的心理需求。对现代艺术主动学习,重拾对学习美术的信心。如贝蒂·艾德华所言:“成年学生在绘画的初级阶段并没有真正看到他们眼前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没有按照绘画所必需的特殊方法感知事物。”[5]这个阶段的学生大多用动漫手法不厌其烦地刻画形象细节,毫无艺术性可言,但是由于学习者感悟力增强,我们可以多从身边的社会、自然中寻找素材,或者从现代艺术大师那里寻找激情。引导他们步入美术艺术的殿堂,体验学习美术带来的愉快情感历程,树立艺术观,为美好生活创造条件。
综上所述,青少年学习美术必须结合其生理、心理规律,树立正确的艺术观,有效利用美术特有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手段,走出学习误区。让学习美术伴随青少年健康成长,为其潜能的开发、智能的提升、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有力保障,从而为社会的繁荣、民族的振兴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德]瓦尔特·赫斯著.宗白华译.欧洲现代画派画论,第285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2]胡雨心著.从涂鸦开始——幼儿绘画与智力开发.自序.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8.
[3][美]内森·卡伯特·黑尔著.艺术与自然中的抽象.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12:142.
[4][德]瓦尔特·赫斯著.宗白华译.欧洲现代画派画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74.
[5][美]贝蒂·艾德华著.张索娃译.五天学会绘画.北方文艺出版社,2010,1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