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特点、原因及其影响分析
——基于全国30所高校的调查

2014-06-23 16:27朱鲲鹏
梧州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信教文化冲突宗教信仰

朱鲲鹏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芜湖 241003)

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特点、原因及其影响分析
——基于全国30所高校的调查

朱鲲鹏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芜湖 241003)

宗教发展迅速,在三种力量的推动下,部分大学生一步步进入宗教信仰领域,他们的宗教信仰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同时,大学生宗教信仰对高校思政工作提出新的挑战,也对大学生自我产生一些影响。

宗教;文化;需求

一、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目前学术界有关大学生宗教信仰研究的相关文献较多,从研究方法上看,体现两个主要特点,一是研究学科和方法的多元化。心理学、社会学、宗教学、文化学等各学科日益交叉、渗透和融合,已成为一个多学科、多理论和多角度参与的研究领域。二是研究方法大部分采取问卷调查的实证方法,从大学生信教的原因来看,一方面主要集中在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同辈群体因素、学校因素、宗教本身因素以及自我因素等,另一方面主要体现在从不同学科视角下大学生信教的成因分析。从大学生信教的功能上看,主要集中在积极功能和消极功能。

宗教在社会、政治和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目前中国宗教力量的崛起要求中国学者充分关注这一现象,近些年来,“宗教热”在国内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宗教发展极为迅速。大学生作为青年中最敏感、最有条件和机会接触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的知识分子群体,也受此影响,出现了“青年宗教热”现象。

这种形势下,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有何新的特点?其产生原因如何?宗教信仰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在社会转型背景下,开展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研究工作,有利于揭示大学生现实生活中信教的深层次原因,帮助大学生跨越思想意识的迷茫,树立起科学的信仰观;有利于完成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帮助大学生科学地成长,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有利于有效地遏制一些非法组织利用大学生宗教信仰进行违法活动的企图;有利于为高校进一步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更为完整、系统化的政策建议,与此同时,也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正确认识和发挥宗教积极的社会功能,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保持和发展社会稳定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课题组于2010—2012年在全国30所高校进行“大学生宗教信仰调查”,调查对象为全国30所高校其中一部分在校大学生,问卷调查主要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将全国高校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区位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南部和北部5大区域,东、西、南、北、中各随即抽取4所高校。同时,为了便于收集资料,课题组在安徽省抽取高校10所,在选取的30所高校采取随机方式,分别从每所高校各抽取50名大学生,发放问卷共1500份,有效回收样本1448份,问卷回收率为96.5%。其中,课题组将大学生宗教信仰界定为以某一宗教教义指导自我思想与自我行动。

三、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特点

(一)信仰人数

问卷和访谈内容显示,高校大学生有宗教信仰的人数不断增加,总体上看呈上升趋势。问卷题目:近几年,你所在宗教组织中信教同学增加了吗?调查结果如图1显示。

图1

2010年至2012年,数据显示中东部省份高校信教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虽然比较缓慢,但仍呈现出上升趋势(如下页图2所示)。

图2

(二)信仰类别

杨庆堃教授将中国宗教划分为两大类,制度化宗教和普华宗教,制度化宗教仅指官方认可的5大宗教,即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和道教,普华宗教也将民间信仰等包含其中[1],本研究旨在前者,其中,信仰基督教占34.6%,伊斯兰教为16.7%,佛教为29.4%,道教为4%,天主教为15.3%。从数字对比中不难看出,受西方思潮影响,更多同学选择了信仰基督教,我国传统宗教中佛教比道教更受亲睐,天主教与伊斯兰教信徒比例基本相当。与以往大学生宗教信仰研究数据相比,信仰基督教的人数虽然占据主导,但增速相对于其他宗教而言,则在放缓,佛教信仰增速较快。

(三)信仰程度

问卷调查和访谈中发现,很多大学生虽然有着宗教信仰,但信仰程度各不相同,以基督教为例,按照方文教授提出的以“宗教行动者”为核心建构宗教群体资格的假设,“受洗”作为皈依宗教的仪式能使皈依者对宗教群体产生高承诺、依恋和认同,避免皈依宗教的随意性[2]。因此,基督教以是否接受洗礼作为基督徒获得群体资格的鉴别标准,所以,严格意义上说,很多大学生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宗教徒。有的大学生有信仰宗教,但不熟悉宗教教义,不严格参加宗教仪式,不接受任何入教仪式,这种信仰程度不同突出反映信仰意识强烈与信仰行为之间的矛盾,突出反映青少年这个年龄阶段的行为具有随意性。

以是否了解宗教教义为例,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信仰宗教的同学对教规教义只是一般了解,甚至还有部分同学从未接触过(如图3所示)。

图3

(四)信仰途径

问卷调查显示,宗教组织传播占39.7%,家庭成员影响占31.5%,同学影响占21.8%、宗教书刊、影视和物品等宗教文化影响占7%,信仰途径主要依靠宗教组织传播,既反映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又反映宗教组织在我国宣传的穿透力。同时,信仰者受家庭成员和同学影响也有53.3%,当然,宗教文化制品成为信仰中的非正式渠道,体现出大学生宗教信仰的自主选择性特点。因此,从整体上来看,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途径仍然以外界影响为主,但自我选择性有所提高。

(五)信仰动机

表1 信仰动机比例

从表1中不难发现,大学生信仰动机呈现多样化特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侧重在自我心理安慰,另一方面侧重在社会、家庭环境影响,充分说明宗教在个人精神领域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也说明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家庭对个人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同时,对宗教文化的感知和兴趣也逐步成为大学生信教的动机之一。

(六)宗教认知

调查显示,信仰宗教的大学生在宗教认知方面,有31.5%的信教大学生坚持认为在学校可以自由传播宗教,有21%的信教大学生与身边信教同学相互欣赏,有15%的信教大学生认为宗教与科学可以互通有无,没有矛盾。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宗教认知存在偏激、过激或者错误认识。这种错误认识是由于长期的宗教信仰所致,说明当代大学生缺乏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对宗教的相关政策缺乏了解,对宗教的理解仅仅处于自我理解范畴,没有进入到科学化、系统化层面,没有形成正确的宗教观。

四、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原因

(一)吸力:宗教文化独特魅力

近些年,宗教发展极为迅速,宗教发展主要体现在宗教组织规模不断扩大,信教人数不断增多,以宗教文化、宗教发展研讨会、宗教书籍、宗教旅游为代表,宗教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根据世界价值观调查(world value survey),截止到2007年,我国明确信教(即明确承认自己有宗教信仰者)人数已达3-4亿,明确信教者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在22%之间,模糊信教者(即没有承认自己有宗教信仰但也不完全是无神论者)所占比重为60%,人数达8-11亿。1990-2007年,17年间明确信教比重增长了340.20%,年均增长速度达20.01%;模糊信教比重增长了46.00%,年均增长速度达2.71%。其他全国性调查以及地区局部调查也都显示,宗教在我国发展迅速[3]。

一切宗教都是人类的文化创造,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宗教展现了无穷无尽的文化魅力。因此,宗教的迅速发展,进一步推动宗教文化的传播速度和传播力度,不断展现宗教的文化魅力。这种文化魅力在文化大发展、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得以凸显,满足了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这种文化需求不仅体现在宗教能够提供感情慰藉的功能,也体现在宗教所包含的人类哲学、伦理、文艺、民俗、民族的独特文化魅力,宗教发展带来的宗教文化传播,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宗教信仰的一股外在吸力。

(二)推力:大学生自我需求与自我特点

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一些在短时期内经济急速发展的国家,在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之后,就进入社会矛盾凸显期,面临各种社会风险的压力。2003年,中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目前正在向5000美元迈进[4],近年来,国内学者根据国际经验提出,中国一方面进入经济起飞、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逐步深入,另一方面进入转型风险期,面临各种社会风险的考验,矛盾凸现,危机突发、易发,转型社会下出现多重复合性风险。因此,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需要采取多种综合措施降低风险,防范风险,其中,满足人类需求是防范风险的有效途径之一[5]。

调查显示,大学生需求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精神文化需求、社会认同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大学生需求成为高校防范风险重点关注领域。宗教从某种角度上看,满足了信教大学生的这些需求。以霍曼斯社会交换命题视角分析,一个人的某种行动的结果对其越有价值,则这个人越有可能采取该行动[6]。调查发现,信教大学生从宗教信仰中寻找到自我想得到的需求,如人际关系、尊重、认同,自我心灵安慰等,从中获益,这进一步加大了自我信教的可能性和对宗教的信奉程度。

除了宗教满足大学生需求之外,另一层面,即大学生自我发展特点也成为推动大学生信教原因之一。诸多研究表明,青年时期是个体宗教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是情感爆发和压力甚大的时期,是一个自我成长、自我发展乃至自我认同的时期,也是一个自我角色混淆的时期,是一个充满冲突和困惑的时期,青年时期,认知能力需要进一步发展,判断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需要提高抽象分析、推理和假设能力[7]。在全球化浪潮所带来的利益冲突和文化激荡影响下,国际上宗教发展涌现出一些新问题,新兴宗教不断涌现,也出现反主流文化、世俗文化的发展动向,一些民族主义和宗教思潮泛起,全球化造成世界宗教格局变化和国内宗教多元化,使大学生面临的宗教状况更加复杂,受到宗教渗透威胁更加剧烈,正在成长的大学生缺乏辨别和抵御能力,再加上对宗教的盲从、无知和缺乏科学的宗教观教育,都一步步推动大学生朝信教方向发展。

(三)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足

大学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途径。不可否认,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某些不足,主要表现在重灌输、轻教育,重结果、轻过程,重理论、轻方法。受社会浮躁风气和功利思想的影响,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停留于形式,有的高谈阔论,空而大,有的虚无缥缈,有的教育方式陈旧老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思想实际和学生需要,对学生的影响力逐渐减少,高校教育者部分个体缺乏亲和力,个人的权威仅仅来自职位角色,教育内容没有足够的说服力,没有发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应有作用,调查显示,98%的大学生认为说服者的个人魅力成为能否说服他人最重要的因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简单地采取课堂灌输的方式,应该将它融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融入大学生各种社会实践之中,通过生活化和社会化教育方式,达到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从而逐步提高大学生抵制社会上各种错误思潮的能力,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五、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影响

(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中国,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这个新阶段的总体特征表现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政治格局总体稳定、社会问题多发凸显,这种新的阶段性特征有巨大社会变迁的深刻社会背景,也促使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成为我国发展的新的核心议题,我国各部门各机构各组织亟待创新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机制。

针对宗教渗透不断增强、高校学生信教人数不断增加的趋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也被提上日程。

高校创新学生管理工作,重在“与时俱进”,其根本在于分析与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深入理解学生实际需求,不拘泥于形式,不停留于批评,不妄加评论,不随意定性,不能停留于“学生不出事即可”“学生不出事则万事大吉”的工作动机,不能只关心优秀学生,而忽视绝大多数学生,需要人性化的科学管理,对待任何学生都需要坚决贯彻平等与尊重的理念,需要与各类学生潜心交流,不歧视、不排斥、不拒绝。同时,学校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文化活动要从设计层面开始,提高活动的参与面,需要分层次、分级别照顾全体同学,尤其是高校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不能只考虑部分同学,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引领和凝聚作用。

(二)文化冲突

一般而言,文化变迁表现为两种方式,其一是一种文化由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其二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化在相互接触时,因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差异而导致的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过程和状态,反映在个体层面,即个体因不同文化之间的对立或排斥导致自身价值观和态度改变而持有的一种矛盾状态[8],在这种矛盾状态下,个体会主动采取措施进行调适,从而,实现自我文化适应。

在高校大学生中,由于宗教信仰,带来文化冲突,这种文化冲突属于第二类,即两种以上文化相互接触时所产生的竞争和对抗状态。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信教大学生自身文化冲突,即自我文化冲突,调查发现,当问及“您是否有过宗教文化与主流文化冲突的感受?”87.8%的大学生都感受过这种冲突,其中,文化冲突还表现出性别差异,两性均有,则女性更为突出。另一方面是信教大学生与不信教大学生之间的文化冲突,即人际文化冲突,当问及“您是否与不信教大学生发生文化冲突?”54.8%的信教大学生选择发生过争执。

自我文化冲突一旦不能实现自我调解,则必然导致个体内心的矛盾和焦虑,人际文化冲突如处理不当,则必然导致人际关系紧张,进而影响自我内心状态。因此,高校宗教管理工作需要高度重视两种文化冲突的发展状态,及时介入,以避免文化冲突所导致的冲突升级。

(三)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心理关系,信任是人际关系的一种,信任可以分为个人化信任和社会化信任,个人化信任是对熟人的信任,主要源于反复多次的人际交往,社会化信任则是对陌生人的信任,主要是对对象群体的构成、动机、教养等一般性知识。调查发现,信教大学生对于信同一宗教的同学容易迅速产生信任感,信仰不同宗教同学之间信任感则不如前者,按照信任感高低程度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信仰同一宗教、信教与不信教和信仰不同宗教,其中信教与不信教同学间信任感高于信仰不同宗教,突出表现了宗教之间的冲突性,也表现了宗教对不信教人员的渗透性,这种信任感将对大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产生影响。

六、结论

大学生宗教信仰值得关注,信教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这需要高校不断加强大学生宗教研究和管理工作,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不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防止和抵御国外宗教反动势力渗透,努力建设和谐校园、和谐高校,全面实现高校科学发展,为社会培育优秀人才。

[1]牟钟鉴.中国宗教与中国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45-50.

[2]方文.宗教群体资格简论[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3):106-110.

[3]卓新平.全球化的宗教与当代中国[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5-35.

[4]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6.

[5]刘岩.转型社会下的多重复合性风险[J].社会,2011(4):175-194.

[6]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67-176.

[7]王瑞鸿.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255-282.

[8]李庆霞.社会转型中的文化冲突[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14-29.

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Religious Belief,Cause and Effect——Based on the Survey of 30 Universities in China

Zhu Kunpeng
(College of History and Sociology,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241003,China)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religions and driven by the three religious forces,some college students hace gradually stepped into the field of religion and their religious beliefs present some new characteristics.In addition,the religious beliefs of college students begin to challenge the ideolog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have some impact on college students themselves.

Religion;Culture;Need

C919

A

1673-8535(2014)05-0099-06

朱鲲鹏(1979-)男,安徽安庆人,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社会问题。

(责任编辑:高坚)

2014-07-20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AHSK09-10D80)

猜你喜欢
信教文化冲突宗教信仰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跨文化冲突视角下的法国电影《岳父岳母真难当》解读
学校教育支持系统视角下信教大学生的理性回归
“因病信教”:中国农民的宗教心理及其发展
酒店英语交际中的文化冲突与解决策略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
西佛东渐宗教信仰对六朝人面纹瓦当的影响
宗教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
高校外事工作中的中德跨文化冲突与对策:以浙江科技学院中德学院为例
当代中青年宗教信仰问题一瞥——从上海M佛友QQ群调研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