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燕 贺志峰
“把课堂交给学生”这一课改理念一出台,教师纷纷转换角色,在课堂上更多充当的只是一个提问者、巡视者和点评者的身份,惟恐讲之过多,参与过多,可很多时候却是收效甚微。我认为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教师未能很好地融入学生。教无定法,所以,我们施教者切不可将自己束缚起来,要因材施教,因文施教,以多样的方式参与到课堂教学,和学生一起步入阅读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一、读,发挥感染作用
现在的教学,教师大多很注重学生的朗读。课堂上,我们经常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但通过了解,我发现学生自行朗读兴致并不浓厚,尤其是对于一些语言深奥,哲理性强的文章,学生则不能发自内心地与文本,与作者,与生活进行交流对话,大多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的范读,因为教师的范读,不仅有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的有声语言,还有目光、姿态、表情、动作等无声体态语言。这些能为学生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语言环境,使他们受到五彩斑斓的语言色彩的感染,最大程度激发朗读欲望。教师用自身的情感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和教师一起对朗读内容产生共鸣,这种感染作用是录音播放无法替代的。
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及时代背景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只有知人论世,才能客观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使学生的认识不只肤浅地停留在故事表层。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大胆地讲。例如在学习《故乡》一课时,结尾部分有这样两句:“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我的愿望茫远罢了。"作为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竟出此言,先生的形象在学生心口中大打折扣。于是,我便大量引入历史知识和名人故事讲述那段特殊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迷茫彷徨,以及他们的探索追求之路。十几分钟的讲述,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收获了更多,对文本的理解也更深刻了。
三、议,发挥提升作用。
当今社会价值多元,学生们不走寻常路,从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下跳脱出来,寻求个人独特见解,凸显个性标签,彰显个体素质。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一改对课文常规化的解读习惯,融入学生,聆听他们的心声,和他们同议论,共交流,对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加以包容理解和正确引导、提升。比如在教学《背影》一课时,我坐到一个小组中参与了他们的讨论。其间让我震惊的是居然有好几个同学对文中伟大的父亲形象加以了批判,认为他这样做是在溺爱孩子。对此,我没有加以任何评判,而是和他们一起谈各自生活中类似的爱。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最终理解了父亲的爱。试想,倘我没有身处其间,了解这个议论的过程,而仅仅是最后由小组代表给我一个可能是由少数服从多数达成的结论,我们又怎能知晓孩子个性化的思维并加以引导提升呢?
四、写,发挥激励作用。
阅读和写作是密不可分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深化。写作是学生在阅读这个量的不断积累而形成质的变化,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阅读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仿写一些优美片段,但总感觉学生积极性不是很高,很多都是应付了事。于是,我便实行师生共写作,教师十分钟,学生二十分钟的写作时间,做后互评的方式。此举一出,学生兴致陡增,尤其是《在烈日和暴雨下》一课的仿写给我印象极深。那次,我选了同一个我们师生到校后的暴雨天来描写,可比性更强了,那节课可谓是佳作迭出。
融入学生,和他们一起步入阅读教学的每一个環节,共读,共思,共议,共写,这样,我们不仅可以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亲近,而且我们的课堂也会因此而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