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宗顺
[摘 要]转化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有四条措施:要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授之以渔;要采取深受学生喜爱的授课方法。
[关键词]转化 农村初中数学 “学困生” 措施
在农村初中学校就读的学生,由于受社会及家庭“读书无用论”、学生偏科、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难以吸引学生;学校课程设置太多,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无暇对数学知識细细咀嚼;学生的学习时间太多,休息时间太少,得不到相应的休养生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造成了一定数量的数学“学困生”。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从事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想方设法做好数学“学困生”的转化,使其踏上班级整体学习的节拍。对此,本人在日常初中数学教育教学中,摸索出了四条转化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措施。经过实践检验,这四条措施,是切实可行的。
一、教师要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目前,受大学生就业难等现象的影响,“读书无用论”陈词滥调的风气,在农村颇为盛行、泛滥。学生的监护人长期劳动、生活在农村,对“书中自有黄金”怀有排斥心理,小农意识非常严重,自认为“孩子们上学读书会认几个字,足矣”。从学校回到家里,学生的耳朵里灌满的全是“读书无用”的腔调,天长日久,受此影响,学生对初中数学的学习就没有了积极性。这部分学生由于没能端正学习态度,就逐渐地沦落成了“学困生”。对此,教师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利用节假日、周末等时间,深入乡村,同学生的监护人进行细细谈心,让他们充分了解“读书有用”的“大道理”;列举一些他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成功案例,以情动人地打动学生的监护人,促其大力支持学生积极学习。二是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同学生促膝谈心,一一列举初中数学知识同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实例,让学生切实明白“学好了数学知识,确实能解决实际生活的难题”的道理。如此这般,学生就能逐渐地端正学习态度,逐步地爱上数学,愿意学习数学。
二、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
初中数学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一定的严谨性、逻辑性,对感性认知依赖程度比较严重的学生,学习初中数学就感到特别枯燥,久而久之,就没有了学习的积极性,成了“学困生”。对此,教师也可以用两个方法调动起“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教师要和学生成为心贴心的“铁哥们”,而不是学生高不可攀的“一尊神”。当初中数学教师的真情实感和学生融为了一体时,教师和学生之间就实现了“零距离”接触。由此,学生就会感觉到数学老师是那么的可亲可敬。由此及彼,学生就会因爱老师而爱上数学这门课程。假如数学老师把这些数学“学困生”排位排在角角落落亦或排在最后一排,并对其不理不睬,甚至轻者对其冷嘲热讽、重者对其责怪“体罚”,学生就会因此对数学教师产生深深的恨意。“爱屋及乌”,学生由此就会从内心里“痛恨”起数学这门课程来。其次,教师要营造出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毫无压力的前提下去学习数学,把深奥晦涩的数学知识演变成学生对其充满好奇、有趣的问题,学生自然就对其充满了强烈的求知欲。于是,这样就调动起了“学困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授之以渔
数学“学困生”对学习数学感到特别吃力、学习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学习数学不得要领、没有一个好的颇有效率的学习方法。新课标明确要求:初中数学这门学科,重点是培养学生“初步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这些数学教师,必须“教”给学生一个“活”的学习方法。本人对数学“学困生”“授之以渔”是五步走:一要对上一节课的数学知识复习;二要对准备新授课的知识进行浅显的预习;三要上课认真听讲,务必把新授课的知识学会学透;四要课后独立完成练习;五要课后把所学知识细细复习一遍。
四、教师要采取深受学生喜爱的授课方法
如同“文无定法”,授课的方式方法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不论我们采取什么方式方法,只要深受学生喜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就是最好的授课方法。
针对“学困生”的实际,本人采取的方法如下:
a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辅助工具,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成具体的数学知识,让“学困生”深入到“浅显易懂”的知识中。
b在“适合自己”的数学课外活动中感受数学独特的魅力。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生活中存在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对此,“因人而异”,利用数学课外活动时间带领学生走出课堂,选择他们各自喜爱的活动去感悟“这部分知识”数学的独特魅力,“学困生”们就能获取独特的信息,并能自觉地利用这一信息去处理、解决实际问题。
c培养“学困生”的自学能力。这要先培养学生爱读书的习惯,在此基础上,让他们自学简单易懂的数学知识,然后,通过合作学习等途径,在“优等生”的帮助下,使其逐步向“深层次”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