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成因与引导策略研究

2014-05-30 22:14:31曹新燕
学周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引导策略成因

摘要:随着高校网络的日益普及,大学生越来越依赖于网络平台,网络舆情成为校园舆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原因来自于网络自身的特点以及大学生的需要。针对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成因,进行积极有效地引导,可以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的需要,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舆情 成因 引导策略

高校校园网络舆情,是指高校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媒介对社会热点问题或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问题所表达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态度、意见、情绪的总和。[1]网络时代,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喜欢在网络空间里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借助微博、人人网、QQ空间等新媒体工具,随时阅读、评论、转发。这种轻松、便捷的交流方式受到大学生的青睐,使得高校网絡舆情的影响力逐渐增强,进而加深了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

但是,高校在网络舆情引导方面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因此,研究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成因,加强高校校园网络舆情引导工作迫在眉睫。

一、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成因

在商品市场经济中,有需求就有生产,同理,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正是因为网络媒介的

独特之处满足了受众的需求和愿望,给人们带来了心理上和行为上的效用,高校网络舆情便应运而生。

(一)网络信息量大,能满足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需求

信息和知识共享是互联网的基本精神,互联网是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网络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信息共享与交流平台。网络内容包罗万象,有着极为丰富的信息,其中讨论的话题各式各样,从学业到就业、从购物到旅游,从体育健身到休闲娱乐,从社会问题到校园文化等等,应有尽有。在大学生的眼中,实用是网络的最大功能,遇到什么事,都倾向于在网上发出求助,有些热心的同学会及时回复,提供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并经常把一些有意义的网络资源分享到网络上,与他人共同分享。这就是高校网络舆情形成的主要原因。

总之,在校园网络舆情载体上,承载着大量的信息资源,家事、国事、天下事都能成为大学生舆论的话题,网络上海量信息,使得高校校园网络舆情应运而生。

(二)网络的交互性,能给大学生提供情感交流的平台

情感交流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交流与沟通是人们传递情感,以获得心灵慰藉的必经之路。随着现代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所面临的学业、生活的困惑,考研、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紧迫感和危机感也越来越强烈。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不愿意向熟人表露自己的情感,找人倾诉时会犹豫不决、不好意思开口。

再者,校园生活的人际交际圈较小,学生之间彼此的交流的范围有限。因此,他们的社交需求在现实生活中往往难以得到满足,他们迫切需要寻求其他的途径来结交朋友,需要一个可以进行情感交流和宣泄的渠道。

社会化网络服务特定的群体,使得网站的群体表现出“同辈群体”的特点,成员有大致相同的智力发展水平、兴趣爱好、共同语言、生活方式等,具有很强的群体认同感,易形成自己的亚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致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2]相同的知识背景、兴趣爱好是交流感情的前提之一。因此,高校校园网络的“同辈群体”如校园官方微博、人人网、QQ空间等恰恰为他们提供了这种方便。

总之,由于互联网的互动性、平等性、隐匿性,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当代高校大学生的自我认知的需要,使得他们有强烈的欲望来表达和倾吐内心的声音,从另一个侧面引发了高校网络舆情的空前繁荣。

(三)网络的自由与开放,开通了大学生表达利益的渠道

现实生活中大学生意见表达的不畅,也是导致校园网络舆情兴起的重要原因。当学生在遇到挫折或者对不满想提出意见的时候,在常规渠道上,比如学校的报纸、校园广播、座谈会等不能顺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时候,寻求网络便是学生一个便捷的选择。

校园网络凭借它的天然亲和力和吸引力成功地打造成为一个汇集校园意见的新平台,成为大学生表达利益诉求的新渠道。第一,可以达到宣泄的目的;第二,在舆情达到一定的程度下,能够引起相关工作人员的重视,便于问题的解决。

(四)网络的平等性,能满足大学生对尊重理解的需要

互联网为大学生营造了一个平等的交往空间,使得他们在交流感情、发表言论的时候不受性别、身份、地位的束缚,在网上可以畅所欲言、自由交流,充分享受这种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交往模式。

通过网络平台对某些焦点问题来表达自己具有深刻思想的看法和观点,对学校的改革和服务质量等发表深刻意义的意见和提出建设性的建议,激发学生积极地参与讨论,这样具有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大学生会受到网友的极力追捧。而且,大学生可以从互联网上获得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得到的认同感,满足了他们的自尊心,也满足了他们被理解与被尊重的需要。

当然,校园网络舆情的形成,也与当今社会存在的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官员腐败、就业等热点问题密不可分。包括一些敏感的政治问题、国际关系也会触动促发大学生的情绪,造成校园舆情热点。

二、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

(一)主动介入,打造健康的校园网络舆情平台

高校网络舆情主要借助校园官方微博、校园门户网站等载体进行发布和传播。打造健康的校园网络舆论平台,是大学生自身的需要,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需要。

自媒体时代里,人人都有“麦克风”,网络上的信息层出不穷。但如果信息泛滥,或者一些扭曲的言论,则会对校园网络舆情产生恶劣的影响。高校可以加强主题网站的建设,网站上设置一些具有教育性、思想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议题,立足于学生的需要,贴近学生、贴近校园、贴近生活。高校还可以在主页面设置网络意见箱,提高学生表达意见的渠道,拉近大学生网民与主题网站的距离,使主题网站具有吸引力和生命力。

此外,高校还可以充分运用诸如人民网、新华网、搜狐网等校外主流网站,在校园网站上建立相应官方论坛、微博等,让主流媒体声音的覆盖面更加扩大化,让学生的信息获取更加完整和正确,积极进行网络舆情引导,营造和谐的网络舆论氛围。

当前,大多数高校主流网站内容比较单一,以校内新闻、通知公告等为主,缺乏一定的吸引力。对此,高校应当完善校园主流媒体建设,充分利用好学校新闻广播、校报等主流媒体,营造健康的校园舆情环境。

(二)强化熏陶,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

大学生群体面对网络中充斥的鱼龙混雜的信息,往往缺乏理性的判断,容易人云亦云。在使用网络平台传播信息的过程中,更容易扩大言论发起者和转发者因理性缺失而助长的负面效应。美国学者埃瑟·戴森指出:“网络比大多数环境拥有较少的普遍规则,也较少需要这样的规则,它更多地信赖于每个公民的判断与积极参与。” [3]因此,要做好网络时代下的网络舆情疏导,不仅要靠社会大环境的净化,还有赖于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提高。

首先,大学生要加强媒介素养的培养。大学生自身要加强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媒介价值判断的能力,以及加强自身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履行好作为信息制造者和传播者的道德义务。

其次,高校应该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自觉遵守网络法律法规,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腐蚀。

最后,高校还可以将网络道德教育延伸到高校校园官方微博、官方人人网主页面上,通过留言、发帖等采用图片、文字、音频、视频文件、网络链接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并积极地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

(三)健全队伍,扮好“把关人”的角色

高校要重视校园微博的建设,充分发挥好微博的交流沟通和服务功能。高校微博是大学生主要的舆论场所,也是高校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主要阵地。高校要扮演好“把关人”的角色,加强微博的管理。

微博上存在着各种复杂的舆论甚至谣言,因此,高校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舆论动态,有必要安排教师或者专家、网络技术过硬的人对微博上的言论进行清理、严格把关,一旦发现虚假的、低俗的、反动的或者错误价值取向的,要迅速鉴别并加以查封,从源头上杜绝反面性、虚假性的言论在校园网上传播。对于那些恶意的情绪宣泄信息,不是盲目地“堵”,而是要重“疏”,及时进行疏通和引导。因为,大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人格、尊严和价值的人,要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我们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在理解他们的基础上认真倾听来自不同角落的声音。

(四)交流互动,做好大学生的服务工作

网络的自由和开放性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表达思想的新空间,网络空间日益成为了大学生的精神家园。校园网络舆情载体,集中着大学生大量的观点,心声的倾吐,情绪的宣泄等。高校应充分利用这个平台与广大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倾听他们的呼声,了解他们的需要,有效解决他们的困难和问题。学校党委可以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两课”教师都要申请一个微博账号,在网上与学生进行交流。[4]针对大学生的学业迷茫、情感挫折、就业压力和成长困惑等各方面的问题,应给予及时的解答和提出有效的建议,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正能量。针对大学生讨论的社会热点问题,高校要进行有效的辨别和引导。

当这种热点问题可能会对大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的,高校则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加以关注,进行积极的互动交流,从而达成有利于社会的观念和行为;当这种热点问题可能会带来消极的影响的,则应减少大学生对此事的关注,转移对此问题的关注度。如针对大学生对学校制度、食堂质量、宿舍情况等问题的反映,高校应给与正面的解释以及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善,以学生为本,尽量做到一切为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曹银忠.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研究[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2(6):146-150.

[2]王思斌.社会学教程[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52.

[3](美)埃瑟·戴森.2.0 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M].海口: 海南出版社,1998:18.

[4]陈树春,黄华强.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特点和引导策略探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32-134.

此课题为:江苏大学第12批大学生科研立项资助项目,编号:12C027。

作者简介:

曹新燕,江苏大学2012级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创新。

(责编 张宇)

猜你喜欢
引导策略成因
说说两种『白气』的成因
色散的成因和应用
谈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4:44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宝藏(2017年7期)2017-08-09 08:15:19
试论网上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策略
东方教育(2016年15期)2017-01-16 12:14:32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策略
网络舆情事件的引导策略分析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78期)2016-10-12 13:20:54
警惕微信舆论场中的“舆论暗潮”
人民论坛(2016年21期)2016-09-14 11:32:37
捕捉灵动话题,催生日记写作
考试周刊(2016年27期)2016-05-26 20:0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