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淑霞
在地区教学拉练活动中,我有幸听了几节数学课,内心感触颇深。如何评价每一节课?怎样上好每一节课?同行们各抒己见。而我认为,既然这些课都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展示课,那么我们就要从课堂教学改革模式的实施过程和课堂教学效果的达成度上来设计。
一、小处着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思维习惯
一旦提到通过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话题,大多教师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不是自己能做到、能做好的事情。其实,这个问题听起来难,但做起来却很简单。只要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带领学生从小处着手,在分析问题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式,学习知识的过程等方面都可以成为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的有效途径。如,我们所听的这几节课中,教师带领学生通过研究平均数之后,进一步深层次地研究中位数和众数的过程,就充分体现了教师的这种独特用心。让学生通过计算几组数据的平均数,从而来理解平均数的内涵,使学生感受到简单的平均数意义之重大。教师能够在学生对平均数萌发极度兴趣的情况下,进而提出新的问题—众数、中位数,并要求学生通过看书交流来理解概念,通过观察研讨大屏幕所展示的几组数据来验证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整个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在具体的一件件“小事”上,通过设置疑问、自我理解,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反馈指导来实现的。
二、还原情境,培养学生运用知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要解决实际问题。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更要回归生活,只有把知识应用于学生生活实际,才会使学生从心里感受到知识价值。教师在教学每一个知识点时,都要用生活实例来创设学生求知情境,来引出所要讲解的问题。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尽量回避那些枯燥的、学生未曾接触过的例子,而是设计一些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来研究问题得出结论;在练习巩固这一环节中,教师也可以出示大量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用本节掌握的知识来逐一解决。这就避免了过去的“照本宣科”,使知识游离于实际的现象,这就是“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的具体体现。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自主发现,交流研讨等训练,体现出实践中产生理论,理论再去指导实践的哲学观点,从而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反例验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强化新知的能力
学生对所学的新知,由于理解能力和自身知识水平的限制,难免对新知的理解出现偏差或是错误。尽管我们在教学的训练中反复强调,但问题的出现在所难免。教学中,教师为了堵住类似的错误,应该有意识地设计几道学生易错的问题,用反例的试题来验证学生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从而达到强化知识和针对性实施下一步教学活动的目的。例如,一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时,找出中位数等,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展示,其结果还是出现了错误。当时,教师表现的有些疑惑。我认为,学生在课堂上出现这类问题是好事,因为教师只有及时发现问题,才可以及时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个别学生出现理解上的偏差,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起了到借鉴作用,强化了对新知的理解、运用的能力。
四、理解主题,围绕教学主题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前面我已经提到:这些课都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展示课。既然是展示课,那么教师在整个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要把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教学手段的先进性,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培养放在重要的地位,而这种重要地位主要表现在“实”上。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使用多媒体,但多媒体所展示知识训练内容要充足;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使用教学案,但这种体现了教师整个教学思路和教学内容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固化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想难以打开,学生的思维只能跟着学案走,所以学案内容不必太详实;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给学生创造合作探究的机会,但要避免探究只是几个脑袋的相聚,好学生在说,成绩差的学生在听的游戏,多数学生没有真正的动脑,造成没有真正的流于形式的“合作”;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给学生研讨后展示的时间,但从学生的展示中,我们要知道有多少学生能够真正掌握、理解、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我们不要被学生的浓厚的氛围迷惑。教师只有正确理解本节课教学主题,那么上述我所谈及的看法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也会收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