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军
一、深挖历史史实,客观认知人物
在以通史方式编写的初中历史中,人物总是伴随着历史事件而出现的,他们做出的成就,离不开具体的环境。而教材中的描述是比较简单的,一般在用宋体叙述一个(或一些)历史大事件后,再用楷书介绍人物生平、讲述与人物有关的小故事等,采用这样一种以面带点的方式,把人物推到历史舞台上走一回。仅凭这一点人物讲述,对于评价一个人物而言,只能是管中窥豹,是有失偏颇的,学生无法全面认识立体的人物,只能淡而无味地就事论事。因此,教师在明确将评价某一历史人物作为教学目标之后,要相应地补充一些材料,或深挖相关史实,让学生有更全面的依据,客观认知一个丰满的人物。
如在九年级上册的“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一课中,拿破仑是最主要的人物,历史上对于他52年的人生经历,有许许多多的故事,教材只是用了五百字不到的篇幅便十分概括地将其帝国从头至尾介绍完毕。对此,想要实现教学目标中“通过分析拿破仑,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突破“对拿破仑的评价”这一难点,便要增添一些必要的材料。教材中已经有了拿破仑初露锋芒的背景、其人的生平介绍、拿破仑政变、建立帝国、颁布法典、远征俄罗斯、滑铁卢之战、拿破仑流放等内容看似不少,大多卻都是一两句话的极简句,于是我便没有再增添新的内容,而只是将其中的一些事件进行详细扩展和充实,让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看到一个立体的拿破仑。
二、审视内心世界,感悟人物思想
历史人物除了他生存于其中的外部事件之外,构成其形象更重要的部分是他的内心世界。一个人的内心,如果他不说出来,人们只能从他的行为和神态上揣摩,而所有的历史人物,到今天都早已一去不复返了,他们的语言、行为和神态,我们都只能从历史记录中寻觅,让学生在追寻人物旧迹的过程中,展开“合理”的想象,感悟他们的思想与情感。在这里,“合理”非常重要,要符合时期、国籍,符合历史事件,符合人物身份。
如七年级下册“对外友好往来”中的玄奘,在学生熟知的《西游记》里,他是一个不辨是非、懦弱怕死的和尚,但在历史上,他却是执着求学的得道高僧与译师。为了让学生能够有机会评价一个真实的玄奘,我让他们根据教材31页“玄奘西游”一目的楷书第一段,想象少年玄奘在长安等地求学时心理活动。
这种深入内心的想象,使学生感受到了玄奘作为学者的认真、坚持,不仅改变了学生心目中来自小说的唐僧形象,还原了真实的历史,还让他们深受其思想感染,认识到学习的魅力。
三、讲解评价方式,做好归纳表述
常见的方法有:分析评价法,即结合人物所处的时代与生产力条件等进行评价,不能随意加减,更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关照若干年前的人物;功过评价法,即同时正视人物的功绩与过错,承认人物的正面价值,也不回避他们的错误,但要注意的是,在历史中,人物的功过集中体现在他们对世界、对国家、对民族的作用上,不要一味纠结在道德品质这些方面;阶段评价法,是将人物进行分阶段评价,有的人在早期是积极的行动派,到了晚年却开始消沉无为,评价时也要两方面结合。
例如,七年级下册“贞观之治”中的唐太宗,学生的印象普遍很好,认为他宽宏大量、任人唯贤、知人善任、轻傜薄赋,其实他在“唐朝的建立”一目中,与兄弟争夺皇位的时候,也曾罔顾手足之情凶神恶煞,在征战高丽时,也表现出了好大喜功的毛病,当仔细分析、全面评价时,学生眼前出现的,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而是一个值得学习、可以学习的贤能之人。
作为一代历史人物的毛泽东,他曾是一个评价历史人物的高手。他评价纣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评价秦始皇“厚今薄古”;评价南唐后主李煜“没有出息”……细细斟酌这些论断,无不透露出他深厚的历史文化功底,他的评价是客观的,他以史为鉴,进行了符合时代的创新。今天的历史教师,在讲述历史伟人的时候,也希望每个学生有朝一日能具有毛泽东一样古为今用的能力,因此他们努力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让学生感受到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让古人穿越到今天的学生面前,互相也谈谈古、论论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