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清
教学离不开评价,没有评价的教学是盲目的教学。为此,我在评价方面作了初步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评价取向激励化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当学生的某种良好行为出现之后,如能及时得到相应的认可,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满足感,形成愉悦的心境,并使同类行为向更高层次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赏识。因此,准确合理,富有鼓励性的评价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处于兴奋、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
在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激励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采用了目标激励的方法,开展“我的成长目标我来定”的活动,引导学生针对个人不同的实际情况制订自己的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孩子们认真地填写,然后在表格的四周画上了色彩斑斓的花边,一张张整齐有序地张贴在教室里。一个个目标的达成,就是对学生一次次肯定的评价,成功的体验时时刻刻激励他们朝着目标不断努力。
与此同时,我又采用“阶梯激励”的方式,对有进步的同学(如计算的正确率高、思考问题有创意、回答问题积极、朗读有感情等)适时地奖给小红花,累计5朵就可以在学生评价本上印上一颗星,累计5颗星可以在教室墙上的“小红旗伴我成长”栏上印上一面小红旗,每学期期末再评出十佳小红旗手,把他们的相片悬挂在“光荣榜”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脚印,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二、评价方式动态化
众所周知表现自我,展示自我,是每一个少儿都愿意并积极去做的事。他们渴望父母的赞扬,鼓励,渴望教师的肯定、欣赏,渴望同学们的羡慕、赶超。他们需要感受成功,成功后的喜悦、自豪,会促使他们继续努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可是现在不少评价浮光掠影,轻描淡写,有的鼓掌成了打拍子,甚至于有的表扬成了贴标签。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由此可见,无论什么样的评价必须动情。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若能做到准确得体、生动丰富、机智巧妙、诙谐幽默、独特创新,那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當学生写出优美的作文,我除了给他一个“优”,再写上一句“教师真喜欢看你的作文呀!”当一个平日胆怯的孩子能上台发言,我除了给他一个灿烂的笑脸还摸摸他的头,说:“老师为你高兴!”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于学生的精彩之处,我不仅会大加赞赏,还会与学生一起体会精彩之处,通过我的语言、面部表情、眼神等随时给予学生评价,传达教师对学生的爱,引导学生的理解走向深刻。评价的形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借助语言,有时用小红花、小苹果等实物图片奖励,有时竖起大拇指表扬,有时比手势提醒等等,不一而足。师生之间心领神会,达成默契,在彼此的互动中交流与沟通,完成评价的过程。
三、评价主体多元化
教学过程性评价应重在促进评价对象的转变与发展,要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使评价实施多元化、立体化。教师的评价只是过程性评价的一种。教师在评价过程中的角色成为了评价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其手段有如下几点:
1. 平时与阶段相结合。仅凭一两次测试,不能恰如其分地评价出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我们应该注重平时的调查,一方面反映出学生在学习中的进步、发展情况,另一方面也可淡化学生对阶段性考查的“恐惧意识”,增加测查的可信度。
2.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大部分测查应在课内进行,以保证评价的准确性。但某些测查则可在课外实施,通过游戏、活动的形式进行,寓测查于活动之中。
3. 教师评定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教师评定学生的学习质量,准确性高,但亦较“武断”,不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个人自评、同桌互评、小组评议等学生自评的方式,适合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结合采用,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