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颐
摘 要:本文从教育心理学和学习理论入手,阐述了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作用、途径和原则。
关键词:有效;教学情境;创设情境
2006年,随着课程改革在福建省全面展开,很多一线教师教学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理念已渗透于日常教学中。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通过“同化”或“顺应”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1 ]。因此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也对课堂有效情境的创设有了一些心得,在这里谈些自己的看法。
1 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能落实教学目标、益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1.1 物理实验教学情境创设能培养学生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科学是不断探究未知领域,不断求真求实的过程,求实求真的活动才能养成求实求真的精神。进行求“真”教育,是建立诚实守信道德规范的关键。物理作为科学学科,物理教师更要承担起对学生求“真”的教育。
在《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关系》这堂实验课中,有些学生为了画出来的F-x图像看起来“完美”,将实验数据做了修改,以至所有记录的数据都落在直线上,这违背了客观事实。针对这一现象,在学生展示实验数据时,笔者和学生共同探讨保证实验数据真实性的重要,对学生进行求“真”的教育,培养学生学生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1.2 有效教学情境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方法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物理规律的得出充满艰辛,是无数科学家在不断总结前人经验、不断探究过程中不断完善的。物理学科是科学教育的基础学科,学生探究能力是物理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的。应试教育形成了物理教师重结论而轻过程,重训练而轻学习方法的教学观,学生形成了依赖教师的学习观。学生学习依赖性强,不能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自信心不足。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就指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教师的主要责任不是给学生提供结论或者答案,而是建立一个学习的情景,让学生在学习情景中了解学习过程和探索方法,让学生参与规律、概念归纳过程,并能实际应用这些知识。
例如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一课中,笔者先采集了从倾斜的气垫导轨上下滑的小车分别通过四个光电门的遮光时间,学生通过计算小车在四个光电门位置的瞬时速度和通过两个光电门间的加速度,得到小车运动中加速度几乎不变,速度几乎均匀变化的结论。进一步推导可知,如果实验为理想实验,则可归纳出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不变、速度均匀变化的规律。这样的情境设置让学生体验了规律的形成过程,初步了解物理规律探索方法,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有很大帮助。
1.3 有效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诱发学生学习欲望
当学习者感到学习任务和他已有认知结构有一定距离(空缺),形成一定矛盾时,就产生问题情境 [2 ]。高中物理概念抽象,物理过程复杂,物理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交叉内容多,很多学生到了高中感觉物理内容枯燥,概念抽象,因此学习兴趣不大,有的甚至失去学习信心。有效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学习欲望,以达到较好学习效果。正如笔者看到很多教师在《电磁感应》教学中,利用微波炉让不与它接触的小灯泡发亮的小魔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对电磁感应现象的兴趣,引发学生对电磁感应现象深入思考,课堂中这样巧妙应用问题情境,起到很好效果。
1.4 有效教学情境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和竞争力
分组实验能很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在实验中学生分工合作,遇到问题时共同分析解决,共同得到实验结论,共同分享实验过程。分工协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交流,信任自己的团队、伙伴;同样在共同实验中学生也容易看到自己的不足,不断完善自己,和同学进行良性竞争。
2 创设有效物理教学情境的途径
2.1 从学生已有知识情况入手创设情境
教师的教学过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迁移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已经学到的旧的知识会对将要学习的新的知识有一定影响。从学生已有知识入手,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不足,能让学生较好吸收新的知识,建构自己的知识。
例如《机械功》教学中,笔者从初中功知识开始复习,先引导学生寻找初中已学习知识不完善的内容,学生会提出问题“当力和位移方向相反时候功该如何分析”、“当力和位移方向不在一条直线时候功该如何分析”;接着引导学生将位移代替路程分析功的问题,并通过力的分解推导出公式W=Fscosα。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认识到自己功的知识不完善,然后通过分析和推导不断完善对功的认识。
2.2 从探究实验入手创设情境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团结协作能力、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等,学生在实验中体验到物理规律发现和归纳过程,训练了学生创新意识、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例如在《力的合成》教学中,将“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改为“探究合力与分力关系”,实验步骤相同,只是学生先作图,然后将全部学生做出的图像进行对比,学生会比较容易从大量图中找出大致规律,接下来讲述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就顺理成章。
2.3 从物理学发展史入手创设情境
物理学发展过程是人类对未知世界不断探索过程,科学家对物理问题质疑、猜测到研究和探索过程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榜样,因此物理学史是物理教学的宝库。在《自由落体运动》这堂课中,笔者利用伽利略提出的“轻重物体绑在一起哪个先下落?”对学生设问,学生通过理论分析了解亚里斯多德结论的矛盾。伽利略这一问题简单而巧妙地驳斥了亚里斯多德关于落体运动的结论,其中包含的物理思维方式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很大帮助。
2.4 从日常生活与物理学知识联系入手创设情境
日常生活与物理紧密相连,日常生活现象都能找到物理原理,物理原理帮助我们认识世界。让学生认识身边的物理,引导学生用科学方法认识世界,是学生科学素养重要组成部分。如用“胸口碎大石”的伪气功表演引入动量定理教学,让学生用科学原理揭示伪科学;用微重力下奇特的现象,让学生体会体会自然的奇妙,物理学的美;通过电磁炉内部结构的介绍和其工作原理来分析涡流现象,让学生体会物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家庭用电量的计算和对比,培养学生节约能源的观点;分析人走路时脚受到的静摩擦力的情况……。这些情境源于生活,让学生感到亲切,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实现物理教学中STS目标。
2.5 依托多媒体和DIS系统创设情境
多媒体技术是利用计算机对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综合处理达到人机交互的技术 [3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物理课堂,其形象直观的优越性解决了很多物理现象中抽象、微观或瞬间过程,有效降低学习难度。笔者在教学中用动画模拟了多普勒效应产生过程、电磁振荡过程、带电粒子偏转过程等等,效果均令人满意。
数字化信息(DIS)系统已进入中学课堂,并开始普及。DIS系统在物理实验的数据采集方面有很大优势,特别是其数据采集精确性高,采集速度快,数据处理方式多等优点,为实验教学开辟了更大的空间。
3 教学情境创设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注意体现学生为学的主体;要注重情境的科学性和真实性;要注重学生实验能力培养,不能简单地将动手实验直接用课件代替;要注重对学生的激励,有一定的评价;要充分体现师生的平等和学习者间相互合作;要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和教师的榜样作用。创设教学情境还要注意避免无效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比如在一些公开课上总是有过多的演示实验、视频和无效的问题:过多的演示实验和视频使课堂变得零散,学生学习过程不连续,注意力也更容易分散;学生过于顺利的回答说明学生已经掌握该知识,对已经掌握的知识再次重复是对课堂资源的浪费。
教师要将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与学生、学校实际情况相结合,根据自身特点,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提高物理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傅红涛.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原则[J].现代企业教育,2003(8):59 -60.
[2]冯忠良,冯姬.教学新论——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39.
[3]李海涛.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发展和应用[J].设计艺术,2007(2):47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