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丽娟
摘 要:基于项目设计的理念,对苏教版高中化学《化学1》(必修)专题二第二单元“金属钠的性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并围绕如何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构建高效课堂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钠的性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高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的教学传统上经常采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质用途”的线索展开。实践证明,按照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不是太理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试图通过设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项目,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作为教学主线,并将其物理性质、保存、用途等贯穿整个教学的整个过程,以期提升元素化合物教学的效果。本文以“金属性的性质”的教学为例,对其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作介绍,并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1 教学设计
1.1 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苏教版高中化学《化学1》(必修)第二专题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整节课通过设计三个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项目,采用“示范观摩——指导合作——独立探究”对整个学习内容进行有次序地安排,以实现一个学习与另一个学习之间的迁移运用,进而获得进行下一个学习知识的充分准备。三个项目操作所需的方法与技能相似,但内容及操作各有特点,并且难度呈阶梯式上升。这不仅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思维环境,又使学生在学科技能与方法的学习上得到锻炼。
1.2 教学目标
1.2.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钠的物理性质;
(2)理解钠的原子结构特点与化学性质的关系,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结构对其性质的影响;
(3)掌握钠的主要化学性质,尤其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及原因。
1.2.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金属的化学通性的知识回顾,引出钠可以与氧气、酸以及盐反应的猜想,培养学生温故知新的能力;
(2)通过观察思考、合作探究、独立操作,增强学生实验动手、观察思考、交流分析、比较、归纳得出结论的能力,同时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以及研究元素性质的一般方法和程序。
1.2.3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探究精神;
(2)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发现问题、与人合作交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教学重、难点
金属钠的化学性质,观察、实验、比较、分析等方法在研究物质性质过程中的应用及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
1.4 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如表1所示。
2 教学反思
2.1 结构设计合理,方法运用得当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笔者先将学习内容化为基于化学学科方法层面的三个具体项目和任务(即钠与氧气的反应、钠与水的反应、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注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作用,强调示范、强化、反馈以及循序渐进。主线明晰、层次分明、流程顺畅、首尾呼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如:教学设计中不是按照传统的由物理性质到化学性质,再到用途的学习,而是将钠的化学性质作为本节的学习主线,其物理性质、保存、用途等贯穿整个学习的过程,学生在学完本节内容后,将能自主归纳总结其物理性质、存在形式、制法、用途等知识。而引课的“魔棒点灯”则很好地起到引发学习兴趣,融入课堂的作用。设计的三个项目中,第一个项目情景真实有趣,切中知识核心,富于启发性;第二个项目学生合作进行技能练习,获得教师实时指导;第三个项目适合个体操作,体现教学目的,教师点评简洁。该教学方法有利于本课时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和落实。
2.2 探究方式科学,实验设计安全
本节课的实验教学重在探究,笔者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教学,通过观摩学习、合作练习和独立探究三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环节来锻炼学生的技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能力在不断的反馈、评价、调节的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完善和提升,体现了实验探究的科学性和高效性。
钠与溶液的反应实验具有一定危险性,如何能设计现象明显,安全性高的学生实验是实验探究的重要考虑因素。在最后一个环节中,笔者设计了将钠投入盛有硫酸铜稀溶液和煤油的试管中的学生实验,既提高了安全性又能在实验中使学生掌握钠的密度大小的物理性质,可以说该实验的设计使实验的知识维度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很能反馈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方法学习的掌握和提升情况。
2.3 教师引导恰当,学生活动活跃
本节课除第一个项目中,因教师要起到示范演示作用,必须将实验的具体步骤逐一说明操作到位外,第二个项目,教师点评引导只起到辅导协助作用,第三个项目教师则不加以引导只在最后简要点评即可。学生由第一环节的观摩思考,到第二环节的合作交流,再到第三环节的独立探究,自主性学习程度呈螺旋形上升,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整堂课学生活跃,学习热情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