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

2014-05-30 14:00张长林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14年6期
关键词:平行四边形创设情境

张长林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教材不像其他学科容易吸引学生,数学课堂教学特别需要激发学生兴趣。情境创设得如何,直接影响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对学生的数学思考和创造性思维的开发起着积极的作用。这就要求老师给学生提供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创设适合他们主动探索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潜能,使他们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能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思考,增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认识多边形”时,教材做了精心安排,情景图中出现几种不同形状和不同色彩,如果不创设一定的情境,学生只能看到一些地砖,很难展开合理的想象,无法将信息与问题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的思维,就不可能那么活跃,也很难调动学生的经验储备。作为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教材中提供的素材以合理、生动、有趣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新课伊始,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生活情景。再现旧知:小朋友,今天光头强家里盖了一座新房子,你看多漂亮啊!可惜还没有铺地砖,他正为该铺什么样的地砖发愁呢!小朋友,你们愿意帮他挑选吗?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中,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导入后,我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去观察情境图上的地砖形状,然后问“同学们,知道它们是什么图形?想认识吗?”通过设疑,激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和期望,从而引出对本课的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重视探究过程,实现学习多元化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来说,课堂是他们探索知识、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教案,为学生设计适合他们探究的学习活动,激活他们已有的经验。因此,在教學中,我尽量给学生多一些探究的机会,甚至直接放手让学生自学、互学,容易掌握的知识让他们自己获取,稍复杂的问题适当点拨,遇到难题大家一起讨论研究,给他们足够的探索空间,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建构者。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动手操作是本课时最显著的特点,它是学生自主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主要途径。在第一个环节之后,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使每个学生有较明确的操作目标,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课堂上,尽量让每位学生自主学习,通过他们的实践操作,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再运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他们通过自学、互学,小组内讨论交流,分别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经历“剪一平移一转化一推导一应用”的过程,探究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数学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独立思考的能力,实现了数学学习的多元化。

三、回归现实生活,拓展探究空间

在教学中,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等活动过程。课堂上,教师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引导他们主动探索,使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例如,教学“千米的认识”,课前利用晨练时间组织学生到操场上去慢跑。我们学校的跑道是200米,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慢跑,最多跑5圈。然后让学生说说这次跑步的感受,学生七嘴八舌,跑完5圈的同学感到非常自豪,也有喊苦叫累的。上数学课的时候,我问他们:“你们知道自己跑了多少米吗?”“知道,200×5=1000米。”这时我随机告诉学生:“1000米还有一种表示形式,即1000米=1千米。知道1千米有多长吗?”学生异口同声“知道了!”有的学生还说:“不就是围操场跑5圈吗!”这样,“1千米”已在学生心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因为,这“1千米”是他们自己跑出来的。课后我启发他们巩固“1千米”的概念,估一估从学校到什么地方有1千米?利用课后亲自走一走从学校到家的距离,感知“1千米”的概念。这节课,学生从课前感知一课堂深化一课后延伸,这一过程,对1千米有了深刻的认识,经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建立1千米空间观念。

猜你喜欢
平行四边形创设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平行四边形”创新题
对一道平行四边形题的反思
判定平行四边形的三个疑惑
护患情境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