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英
情感作为人的行动动力,具有发起和维持行为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从学生心理需要入手,通过设置疑问、运用移情、参与体验等环节,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情境创设”在小学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我们小学课堂教学开启学生思维的一个支点。恰当有趣的情境,是调动学生学习动力的导火索,也是成功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启发学生的智慧,激发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多年的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人手创设了有效的教学情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设置疑问,创设情境
明代学者陈献章曾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要学会设疑,善于设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不断前进的欲望。“思维于问题始”。在课堂教学中,我倡导思维无禁区,倡导学生向老师“发难”,倡导不同意见的争论。培养学生的的“问题意识”,也利于形成多问几个为什么的良好思维习惯。为了营造问题情境,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建立集体性教学模式。在学生水平相当的前提下,在教室中组建5~7人规模的课堂学习小组,上课时安排5~10分钟让小组针对某些典型问题进行集体性学习。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断增强,解决问题的愿望也非常强烈。
2.鼓励自主性学习方法。教師根据教学需要,选择教材中的某一重点或难点问题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讲解、交流、评价。这样安排,变学生被动为主动力,使学生在自主性学习的基础上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置自己于问题情境中,并努力探究,使自己能解决问题,从问题情境中走出来,有效地解决了问题,也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结合知识点创设情境,巧妙设疑,把学生带人问题情境,这样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乐于尝试,善于发现,在快乐中学习。
二、善用移情,创设情境
在心理学中移情是指人们在察觉他人情感时自己也体验到的与之相同的情感。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让学生产生移情,使学生在情感的驱动下,增强对问题的体验和理解。常用的移情策略有哪些呢?主要有树立典型榜样,宣扬英雄、模范和身边的好人好事,用他们良好的感情感染学生,丰富儿童正确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与别人比较,根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以及通过自己活动的成果认识自己,不断地对自己的情感作出客观的估价;创设情境,用积极向上的情感作为学习的动力,提高认识效果。例如,在讲授《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我对班级五颜六色的学习园地进行了临时性的黑白覆盖,我的穿着也选择了庄重严肃。再通过课上老师有感情的朗读,学生自然沉浸在一种尊重、沉痛的氛围中,学习效果非常好。
三、参与体验,创设情境
小学低年级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是直观形象,也就是说学生运用思维分析问题时要依赖于真实的实物或图形等。小学生爱动手,动口,爱听富有动作声音色彩的语言。因此,课堂上,单凭教师讲,学生只通过一种感官来进行学习,就容易感到疲劳、厌倦,听不进,记不住,效果差。而通过多种感官,发挥学生好动的特点和长处,让他们亲自动手做一做、摆一摆、比一比、量一量、拼一拼、剪一剪,学生积极性就高,教学效果就好。例如,教学“11-20的认识”时,我先让学生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困,让学生回答10根小棒捆前与捆后各是怎样摆放的,使学生体会到捆之前是10个一,捆之后是1个十,10个一就是1个十,由此,
“十”也是一个计数单位的概念初步进入孩子的头脑。学生在摆“11-19”中的每个数时,就很自然的拿出1捆再添上几根。这样教学,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而持久,既提高学习兴趣,又理解了知识,还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
另外,小学儿童不仅有认知的需要,还有游戏的需要,小学儿童尤其是对智力游戏更感兴趣。这样可以把教学的内容要求渗透到有趣的智力游戏中,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活跃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快乐的活动中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深刻体验新知,引发学生积极探索。智力游戏使学生在轻松好玩的过程中愉快地学习,学习效果当然比单纯通过教师讲解而获得知识要好,不仅生动有效,而目事半功倍。
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针对学习问题,有效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调动学习的动力,激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自主学习,主动想象,思考探究,快乐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