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香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小学教育的根本在于教会学生学习。”这就意味着小学教师需要把更多的精力从教学生“学会”转移到教学生“会学”上来。随着课改的深入,一线教师也越发认识到学法指导的重要性。在我校全面推行“学案导学”的教学背景下,我认为学案的编制也应当体现“导学为主,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一方面,教师依托学案为学生的学创造更多的自由空间,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自主探究;另一方面,教师在编制学案的过程中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考虑学情,通过学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一、必须澄清这样几个误区
1.学案编制等于习题设计。学案是教师依据教材和学情提供给学生的一整套学习方案,并不是习题的堆砌。使用学案的目的是为学习过程进行导航,关注的是如何学,即学习方法的习得;而习题设计的目的在于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强化,关注的是学了什么,学得如何,即学习内容的掌握。另一方面,学生完成学案(尝试学习部分)实际上是对所学内容进行前期探索,编制学案时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立体化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尝试多样化的学习实践。习题设计往往重视知识的积累,而容易忽略学生个性化的体验,较学案编制显得较为扁平、单一。因此,一份好的学案决不能等同于一张习题纸,习题化的学案只能变相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
2.学案编制等于要点梳理。学案也不同于讲义。讲义通常是由教师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将梳理出来的要点印发给学生。学案的主体是学生,不是简单地对现成的知识点进行罗列,而是需要学生全程、全情去参与学习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掌握学习要点,领悟学习方法。如果说,讲义更多流露的是教师教学的经验,那么学案则更多地体现学生学习的体验。教师在编制学案时应从“授之以鱼”向“授之以渔”转变,着眼于引导学生从“学会”上升到“会学”,着眼于指导学生的再学习。
二、关于学法指导的几点建议
写景状物类文章一向被认为是语文教学中一根“难啃的骨头”。学习此类文章时,学生容易停留在语言文字表面,对文章的写作手法、词句的表情达意、作品的思想内涵、作者的语言风格等感悟比较粗浅。如何揣摩语言的精妙之处,感悟文字背后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对作品的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需要教师在学法上作系统的指导。实践中,笔者进行了一系列尝试:
1.要遵循规律。一般来说,学习写景状物类文章要学会抓住景或物的典型特点,调动已有的阅读体验来品析精彩词句。在此过程中,学生逐渐将文字符号转化成形象化了的意境,并通过深情并茂的朗读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因此,抓住精美词句、展开丰富想象、引导感情朗读是学习写景状物类文章的基本方法。此外,揣摩作者的表达顺序,掌握文章的修辞手法、把握作者观察的视角等也是写景状物类文章的有效学法。
1.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文章一般都会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对理解文本将大有帮助。一般而言,写作顺序有这样几种:①根据景物的不同特点来安排。如,《庐山的云雾》一文,先描写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再写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由变化之多写到变化之快。②根据空间变化来安排。如,《黄果树瀑布》一文是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来写的。③根据时间推移来安排。如,《石榴》一文,依次介绍了石榴春天抽枝长叶、夏天开花、秋天结果的不同景象。④根据景物的不同类别来安排。如,《北大荒的秋天》一文分别描写了北大荒的天空、小河和原野等不同的景象。
(2)把握作者的描写角度。写景状物类的文章怎样才能更吸引人?作者通常有自己独特而又多样的视角。或動静结合,声情并茂,或调动感官,全息参与。《石榴》一文,作者不仅写了石榴颜色的变化——由青绿色到青中带黄、黄中带红,最后到一半儿红,一半儿黄,还写了石榴的味道——甜津津酸溜溜的。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作者还会关注到嗅觉、听觉、触觉等。
(3)掌握文章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的运用往往让写景状物类的文章更加形象生动,而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往往能更好地抒发作者内心的情感。如,《槐乡五月》一文中,作者描写槐花的香气时,写道“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里了。”通过夸张的语句写出槐花香气浓郁、醉人的特点。
(4)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谓“一切景语皆隋语”,写景或状物往往都不是为描写而描写,作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字里行间通常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变化。感悟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不是单一而孤立的,教师需要综合感情练读、揣摩表达手法、体悟关键词句、展开丰富想象等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嗅出作者隐藏于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
【学案节选】
《北大荒的秋天》第四自然段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具体描写了原野上的__、__和__。其中,__“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挺拔的高粱扬起了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的演唱。”这句话运用了__手法,不仅写出了原野__的景象,也写出了劳动人民__的心情。
【设计意图】
第四小节是文章的重点段落,不仅描写了北大荒风景的优美,而且体现了北大荒物产的丰富,是体会文章思想内涵的关键段落。作者在这一小节中采取总分结构来描写北大荒的原野。引导抓住了中心句“原野热闹非凡”,便抓住了该自然段的主旨,也就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更近了一步。原野的“热闹非凡”体现在哪儿呢?作者具体描写了“大豆”“高粱”和“榛树叶子”三种植物成熟的景象,在写作手法上又采用了拟人等修辞手法,让景物更加形象生动。而拟人手法的运用,如“大豆哗啦啦的笑声”“高粱乐呵呵地演唱”,不仅仅为了描写原野的热闹,更是要通过这样的声音和画面传递劳动人民看到丰收景象时的一种喜乐的心情。上述学案的设计让学生意识到,修辞手法能增强文字的表达效果,在写景类文章中作者表面上描写的是景,实际上是寓情于景。这也正是我想利用学案这一载体向学生传递的点滴学法。
2.要抓住契机。根据时机的不同,可以将学案中的学法指导分为前置型、混合型和后测型。
前置型的学法指导通常出现在预习阶段,教师可在学案的【学习目标】中明确指出学法。学习目标的编写不同于教学目的,应着眼于学生的认识水平、最近发展区,表述要清晰、准确。教师在布置学案前就要与学生做好沟通,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每份学案的学习目标。教师也可让学生在【尝试学习】的过程中掌握阅读此类文章或段落可以采用怎样的学习方法。
【学案节选】
阅读《西湖》二——四自然段,可以看出作者是以不同的视角,在不同的时间来观赏西湖的,先是远眺西湖,阅览全景,接着走近西湖,细看景点;欣赏完白天的西湖,作者又描写了月光下的西湖。
【设计意图】
学生在自学《西湖》一文时,学案中带点的词提示学生学习此类文章要注意把握作者的写作层次。文章二——四自然段的开头第一句话表明了作者观察的视角,教师在编制学案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关键段落来把握作者的观察视角和写作思路。
混合型的学法指导—般需要结合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反复实践,举一反三,逐步获得学法。
【学案节选】
阅读《东方之珠》一文,思考课文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它和二三四自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二三四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在該段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设计意图】
像这样的学案编制并不需要学生在预习时做出书面回答,而是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对文章的结构层次进行初步感知。课堂上可以在恰当的时候让学生展开讨论,在教师分步的引导下或从同伴间的互动交流中获得启示。在学案的【效果检测】环节,教师也可从课外引入相似的段落,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一步进行阅读实践,从而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后测型的学法指导一般以练习的形式出现,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的方法。
【学案节选】
《庐山的云雾》一文,作者运用打比方的手法,描写了庐山云雾的特点。你能照样子写一写天上千变万化的云彩吗?
【设计意图】
通过【效果检测】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巩固学法,着眼于学法的实践操作。除此之外,在学习了多篇同类型的课文后,教师也可以通过学案的后测环节引导学生整理归纳出此类文章的学习策略。
3.要综合运用。一份好的学案除了文字的表述,有时还伴有图画、数字等元素,编制学案时教师应注意整合学科资源,让学生综合掌握多种技能。一份好的学案也不单单渗透一种学法,有时一系列的学法需要贯通一致、而不是孤立存在的。
【学案节选】
《荷花》第二自然段主要描写了荷叶和荷花。“__”一词写出了荷叶的数量,“____”写出了荷叶的颜色和形状。荷花形态各异,有的
,有的____,还有的____。我会画__的荷花。(画在方框中)
【设计意图】
《荷花》一文中,作者描写荷叶时是从荷叶的数量、颜色和形状三个方面来写的,仅仅让学生知道这样的写作方法还远远不够。抓住段落中的精美词句“挤挤挨挨”“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来引导学生体会荷叶多个方面的特点。同时,作者对荷花的描写则紧扣其形态,或完全盛开,或含苞待放。学生在自主阅读重点段落的过程中,逐步掌握赏析或描写一种景物可以选择不同的侧面,也可以选择同一侧面的不同视点。另外。这份学案中除了常规的读写,还涉及到绘画的内容。画荷花不是为画而画,描绘荷花的姿态既引导学生自学课文内容,获得情感的熏陶,同时也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考察学生对课文重点词句的理解。
三、需要正确处理几对关系
1.明示与暗示相结合。教师可以在学案中以一定的形式告知学生学习的步骤,也可将学法隐藏在学案中,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在实践中领悟。学案是教与学之间的一座桥梁,但其真正的主人是学生,教师编制学案时不能一味地灌输学法,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发现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
2.主导与主体要分清。学案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载体,说白了就是一个工具,应当着眼于学习活动的创设,一份好的学案既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又不缺乏互动交流的机会,有的学法是学生通过阅读学案本身所知道的,有的则是经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后发现的,还有的可能是在同伴间的互动讨论中总结出来的。教师编制学案时要为创意性的学习腾出一定的空间,让学生在学案的留白处描绘独特的色彩,在学案的交流中彰显生命的活力。
3.预设与生成共存在。学生用学案学,而不是学学案,所以学习过程中难免会产生超乎预设的情景。学案编制时,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允许意外的发生,而不必追求唯一答案,揪住自己的教学设计不放。允许学案中出现个性化的体验,有创意的观点甚至允许学生完成得不够到位,不够完善。如果教师能倾听意外,善待生成,就会让精彩的生成带给课堂意想不到的收获。
4.内容与方法不混淆。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知,方法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教师在讲授教学内容、分析语言形式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更要关注学生是如何学到的。比如,默读并勾画出文中不同的景物;根据插图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难懂的词语;阅读并仿写课文片段,学习文章的结构。教师通过一系列方法的传授与指引,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习得语言规律、获得言语智慧、提高语文素养,并能在语文学习的实践中不断积累,为未来的学习积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