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局与机遇

2014-05-30 03:03孙丁贺
学理论·上 2014年7期
关键词:青年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

孙丁贺

摘 要: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技术因其高度自主性、开放性、虚匿性以及超时空、复杂化、多元化等特征,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当代青年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空前的发展契机和严峻挑战。研究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危机与机遇,对于顺应时代新形势,牢牢掌握教育改革创新的主动权,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微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9-0195-02

“微时代”,即近年来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传播平台作为代表,以短小精炼的“微内容”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在“微时代”背景下,随着全球信息化的不斷推进,互联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快速普及和3G、4G、Wifi技术的应用推广,新媒体开创了一个虚拟与现实并存的全新环境,不仅对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理念造成了空前的冲击,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手段带来了空前挑战,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和改进带来了空前机遇,如何在信息化、全球化的背景下,顺应时代的新形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不断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当下高校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

一、微时代的主要特性

(一)自主性、交互性、虚拟性、开放性、便捷性

新媒体开启了以“微内容”为基础、“以个人为中心”的“自媒体”时代。“微内容”以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形式为代表,它可以是任意发布的一句话、一条评论、也可以是一幅图片、一段视频等等。新媒体技术通过对“微内容”创建、存储、传递、维护、管理的支持,令媒体的重心从传统的集团组织单位日益转换成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传播流向也由原来的“媒体到公众”单向传播变成了“公众到媒体”“公众到公众”、“媒体到媒体”等双向和多向传播。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受众彼此之间的交互性空前增强。此外新媒体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平台,人人有话语权和参与权、每个人既是新媒体的使用者,也是创造者。再加上新媒体从发布到传播的整个过程是虚拟的、匿名的、非面对面的,因此在表达观点和情感方面更有灵活性和自由度。另外传统媒体往往具有出版和播出周期,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时间滞后性,而新媒体则是即时传播。网络瞬间可达世界任何地方,媒体更新速度按秒来计算。尤其是3G、4G、WIFI等移动通信技术更是摆脱了空间限制,实现了随时随地传播,具有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便捷性。

(二)全球化、社群化、草根化、复杂化、多元化

微时代的新媒体技术使世界的时空距离无限拉近,人类“地球村”的梦想已变成了现实,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络获得全球各地的信息而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此外新媒体用户往往是“群居性”的,各种社区、圈子、论坛、俱乐部琳琅满目,按照用户的不同诉求或兴趣而分门别类、聚集成群并各取所需。新媒体技术使文化和信息传播的门槛大为降低,传播者和传播内容日益呈现出草根化平民化趋势。互联网可以将全世界的计算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等终端设备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宽广无际的海量数据库,信息包罗万象,十分复杂。不同国籍、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行业的各种文化和价值观鱼龙混杂,互相碰撞交流,互相影响渗透,形成了多元化共存的格局。

二、微时代青年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状况调查分析

为了深入了解微时代新媒体对青年大学生思想行为状况的影响,笔者对郑州大学、河南文理学院、南阳理工学院、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高校1 200余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 050份,有效回收率87.5%。被调查的对象中男女生比例为男生48.1%,女生51.9%,与当前我国高校男女生比例大致相当;学科种类分布为文经管类23.7%、理工类65.8%、医学类10.5%;年级分布为一年级25.4%,毕业年级19.3%,其他年级55.3%。笔者对所有调查问卷的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了处理。

(一)当前青年学生对新媒体的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调查发现,目前新媒体技术在青年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普及和使用已经相当广泛。参与调查的同学中超过99%的人使用计算机上过网,与此同时有81.3%的人还使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上过网,超过七成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曾经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上过网。39.7%的大学生每周上网时间大于20个小时,36.1%的大学生每周上网7—15小时,近七成学生表示自己有“手机控”倾向,越来越离不开手机和网络。超过六成的受访学生表示自己的人际关系与社会交往已经深受网络影响,其中微信、微博、QQ、百度贴吧等新媒体软件对大学生吸引力最强,影响最大。

(二)微时代环境下青年学生思想行为状况调查分析

调查发现,近三成的受访学生在网络上接触过暴力、色情内容,近四成的大学生承认自己因为新媒体技术的使用而受到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此外,调查显示有64.1%的大学生认同在网络世界也必须遵守诚信道德规范,然而却有近七成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在网络中的诚信表现不及现实生活。在参与诸如聊天交友、网上购物、网上评论等各项虚拟活动时,有95.6%的大学生选择不会如实使用自己的真实姓名与年龄,而更倾向于使用匿名、昵称、虚假年龄等不真实的个人信息。

有59.2%的大学生认为在网络上可以更随意且不受约束地去表达自己的观点,有47.4%的学生认为在网上痛快地宣泄情绪不必承担法律责任。在下载和使用互联网上的文字、音乐、电影、软件程序时,69.9%的大学生表示很少会考虑是否侵犯了作者的知识产权。87.4%的受访大学生对网络中的任何事物都持或多或少的怀疑态度,甚至有59.2%的人对网络世界里盗版、病毒、黑客、垃圾邮件、恶搞、炒作等种种不道德行为已经司空见惯。

三、微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困局

(一)微时代环境中青年学生思想危机日益显现

大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自身道德鉴别和选择能力不强,自律意识不足,警惕性差,喜欢追求新鲜刺激,生理心理发育还不够成熟。而新媒体时代低门槛、超时空、开放自由多元、虚拟现实并存、信息良莠不齐、文化鱼龙混杂的环境,一方面为网上各种色情、暴力、迷信等不良文化和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提供了可乘之机,另一方面对大学生的价值信仰、思想观念带来了强烈的冲击,而且有部分大学生对网络高度依赖,甚至沉溺沉迷于网络世界,造成了人际关系的冷漠和危机。此外由于新媒体环境的虚拟特性,缺乏现实世界中的道德法律约束,使大学生的责任、诚信意识淡薄,放松了对自己言行的要求,各种不文明的发泄、放纵行为陡增。再加上大学生经常在现实和虚拟两个世界之间切换,势必造成人格障碍和心理危机。

(二)微时代环境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带来空前挑战

新媒体环境对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带来了诸多挑战。传统教育模式秉承的“一元主导”、“教师主导”理念,与价值复杂杂多元化、交流平等自由化的新媒体环境格格不入,显得苍白无力。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一方面忽视了教育内容的丰富性、趣味性,没有充分地考虑到新媒体时代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兴趣所好,对他们的吸引力不强,学生的参与度、认可度也不高;另一方面,没有充分利用好新媒体自身的优势和特性,新媒体教育手段、方法形式的多样性、多功能性和交互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第三,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本上依靠学校,缺乏一个好的新媒体融合平台和工作机制,让社会和家长很好地参与到高校德育之中,制约了家长、社会、学校德育合力的形成和有效发挥;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新媒体素养不高、网络舆情监管松散欠缺的环境状况,都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空前的危机与挑战,而目前各高校却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

四、微时代环境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我们不能否认的是,新媒体在对大学生道德教育带来危机和挑战的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带来很好的机遇,高校要把握机遇,积极应对,及时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微时代新媒体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搭建了崭新平台

新媒体技术使教育内容从抽象走向形象、从平面走向立体.由静态变为动态,从现实趋向超时空;新媒体将文本、图画、声音等信息集为一体,吸引力更强,感染力更大[1];新媒体技术使学生可在电脑、手机等任何一个终端,随时高效获取知识和信息,更加快捷方便;新媒体的超大信息量,丰富了教育内容,增强了教育内容的可选择性。通过新媒体这一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扩大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与其他平台的教育影响一道构成全方位的德育和合态势,从而增强德育的影响力和有效性[2]。

(二)微时代为互动教育和学生主体性发挥创造了条件

传统道德教育往往遵循“教师主体”和“单项灌输”的理念和模式,受教育者处于被动和从属地位。在新媒体传播中,交往对象的社会角色通常是虚拟的,交往对象没有心理负担,人际关系是宽松平等融洽的。师生之间的隔阂与戒备大大降低、师生之间的信任和坦诚大大加强,为达到良好的互动教学效果创造了条件。此外新媒体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角色还是可以互换的,大学生在自由浏览网页选择和汲取知识信息时,是以受教育者的身份出现的,而在参与信息的制作、发布时需要将自己的思想传播出去时,大学生又成为教育者。在这个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潜移默化、不断提升。这种双向互动使大学生由消极被动接受轉变为积极主动的参与,为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创造了条件。

(三)微时代为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提供了有效载体

教育学领域中的教育合力,是指学校、家庭、社会三种教育力量相互联系、相互协调。新媒体技术本身的超时空性,可以很方便地通过德育网站、博客、微博、微信、QQ群等有效载体和形式,将学校、家庭、社会都吸收到学生的教育中,突破了过去教育中学生、老师及家长存在的时间、空间障碍,有效节约人力物力的同时极大提高工作效率,为真正实现“家庭-社会-学校-学生”多元联动提供了有效载体。对最大程度发挥“时空上密切衔接,作用上协调一致、结构上优势互补”的整体合力教育效应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袁民.共青团新媒体工作的问题及成因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6).

[2]郑元景.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1l(11).

猜你喜欢
青年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