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亚航空失事案中舆情引导得失分析研究

2014-05-30 20:32徐晓清
学理论·上 2014年7期
关键词:舆论引导突发事件

徐晓清

摘 要:2013年7月6日,韩亚航空214号班机,在美国旧金山国际机场降落过程中发生事故,燃起大火,共有3名中国学生在本次空难中遇难。此次国际性突发事件为研究新媒体形势下舆情引导得失提供了契机。对此案的舆论引导进行了总结和反思,得出结论——新媒体舆论引导已经成为处置突发事件中的关键环节之一。文章阐述了新闻媒体舆情引导的新特点,分析了失事案中舆情引导的作用;另一方面,分析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配合的不足,并提出了媒体面对突发事件时应该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航空失事;突发事件;舆论引导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9-0144-02

一、韩亚航空失事案中新闻媒体舆情引导新特点

美国当地时间2013年7月6日11点28分(北京时间7日凌晨2点28分),韩亚航空214号班机,在美国旧金山国际机场降落过程中发生事故,滑出跑道,燃起大火,共有3名中国学生在此次空难中遇难,180余人不同程度受伤。3名中国学生均为江山中学夏令营学生,分别为王琳佳、消防车碾压致死的叶梦圆以及在美国旧金山总医院不治身亡的刘易■。

韩亚航空失事案的最先报道者不是某一家传统媒体,而是亲历事故的微博博友,微博等新媒体正在以其分享性、快捷性成为突发事件报道的排头兵。

飞机失事以来,新浪微博#波音777坠机#条数超过84万条,腾讯微博超过30万条,百度新闻2410条(搜索词“777,旧金山”)。7月8日20:51,徐达S通过长微博叙述这次事件的详细经历,微博中十分细致地描写了飞机失事前、中、后的情况,让公众在阅读时也感同身受,该微博目前转评量高达37412。从韩亚航空失事案的报道来看,灾难事故的主体报道不再是单一的传统媒体,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以人人网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媒体无疑大放异彩,形成了媒体舆情引导的新特点。

二、韩亚航空失事案中舆情引导的作用

新媒体在失事案中的良好表现帮助新闻媒体更好地达到了消除公众疑虑,安抚公众情绪,保障公民知情权和参与权的目的。

(一)报道快而全,保障了人民的知情权

1.时间上,时效性强

事故发生在北京时间凌晨2点28分,及时报道并不是很方便,但微博的存在以及部分24小时滚动播出新闻的一些媒体还是在事故发生后的第一时间为迫切需要了解情况的人们提供了一些信息。

新浪新闻中心的@微天下发出关于失事案的第一条微博是北京时间3点17分,这样一个时间点距离事发时间还是比较近的;此后一直到早上8点11分,@微天下又发布或转发了多达22条微博来对失事案进行更为详尽的分析,其中包括伤亡人数的滚动播出,事故原因的初步分析等。这些消息对于人们基本了解韩亚航空失事案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为后续报道做了良好铺垫。

2.空间上,拓展度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讲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要坚持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对于韩亚航空失事案的报道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除了对于航空失事案主体要素的报道和关注,比如失事时间、地点、原因、伤亡情况、赔偿情况等,还对失事案相关联的情况进行了细致的介绍,有关于航空安全知识的普及,如腾讯新闻推出的《韩亚航空航班失事一女乘客拖行李逃生遭谴责》;也有关于江山中学游学团的思考,如《汪忧草:韩国客机失事给中学夏令营泼了瓢冷水》,这种信息不仅增加了新闻的可读性,也使得整个新闻报道显得更加完整。

(二)渠道多而广,保障了人民的参与权

1.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配合

新媒体,如微博等,主打时效性;传统媒体,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打深刻性,两者的相互配合共同揭示了韩亚航空失事案的来龙去脉,这种配合模式正是媒介融合的一種表现。

2.官方发布与亲历者发布相结合

自失事案发生以来,我国外交方、韩亚航空、旧金山市、波音公司等官方媒体都不断发布信息;亲历者的直播让人们在阅读时对失事案感同身受,在加强说服力的同时,也使得普通人跨越新闻发布者的门槛成为信息来源,公众真正参与到了事件的报道之中。

总的来说,在此次航空失事案中,媒体的舆情引导是朝着良好方向进行的,媒体的报道对于事故的完善解决起到了一定的协助作用。

三、韩亚航空失事案中舆情引导的不足

新媒体发展的不健全,以及社会迅速发展带来的经历利益博弈,媒体在涉及国际突发事件时的民族情绪,种种原因导致媒体在舆情引导方面还有不足。

(一)哄抢新闻,对真实性的强调不够

前面讲到报道快而全,在整个媒介的有机运动中事实真相确实被清晰地表现出来了,但在表现过程中,媒体报道对真实性的强调仍然不够。

1.客观事实调查不够而出错

新闻六要素中的时间和地点是一则新闻的最基本要素,也是相对来说最容易调查和核实的两个要素,在此次失事案的前期报道中这两个重要因素都出了错。

微博@央视新闻在7日18点9分的微博写道“今天2点27分,韩亚航空一架飞机降落时失事”,与实际时间2点28分相差一分钟;在7日7点44分的微博写道“坠毁航班从上海起飞,有141名中国乘客”,随后在10点16分更改为“失事航班从首尔转机,并非所有从上海登机乘客都前往旧金山”。连央视新闻都漏洞百出,就不要说其他媒体了。

2.主观臆断情况而出错

航空失事案一般情况而言人们最为关心的两个点就是伤亡情况和失事原因,伤亡情况在各方努力下一般在24小时之内就能得到基本确认,但失事的原因不是仅凭几张现场照片找几个所谓的专家教授就能分析出来的,所以经常因主观臆断而出错。

微博@央视评论员在7日17点7分就公布了失事原因的推断“客机降落时起落架未顺利放下;异常信息传送至驾驶舱;飞机复飞,以便重放起落架;飞机动力不足、高度太低,复飞不成功;致机尾着地,折断脱落,飞机脱离跑道,起火燃烧。”现在来看,媒体和专家得出此结论的最直接原因应该是看到了现场照片中起落架残骸和机体分离,仅凭此一点得出结论,这样的“砖家”、媒体可靠么?

还有文章对于失事飞机的发动机数量做分析,“这次失事的飞机机型只装配了两个发动机,飞行国际长途其实并不安全。中国国航、南航与东航飞美国都是四个引擎的大飞机,安全记录也比韩亚航空公司好得多。”于是有网友吐槽说“看来没有装八个发动机这些奇葩都觉不放心”,媒体出现这种错误只能成为网友的吐槽点。

(二)消费苦难,对人文关怀的落实不够

在媒体“眼球经济”的作用下,消费苦难已成为媒体博得收视率和点击量的法宝。有多家媒体在报道遇难女孩王琳佳和叶梦圆时不断强调她们的乖巧懂事和成绩优秀,殊不知,越是如此强调就越是在朝孩子父母的心里撒盐。

以下就中韩两国媒体出现的引发舆论大波的两次报道进行分析:

1.“万幸是中国人死亡”

据韩国纽西斯通讯社报道,韩国《东亚日报》下属的“A频道”主持人尹庆民当天上午在播报韩亚航空坠机事件时称:“最新的消息是,是2名中国人而不是韩国人在事故中死亡,从我们的立场看,真是万幸啊”。此言引發韩国电视观众的强烈质疑。后“A频道”为尹庆民的不当言论道歉,主持人也已在媒体上公开道歉。

飞机失事带给人们的悲痛和震惊还没退去,一句“万幸”听得就尤为刺耳。在灾难面前,不管何种国籍何种肤色何种身份,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在死亡面前谈“万幸”无疑是一种漠视生命价值的冷漠行为,这已经不仅仅是新闻伦理问题了,对于纯粹的个人来说,这话也只能说明这位主播太没有人性和道德了。

2.“纵做鬼,也幸福”马屁文体

《中国青年报》在7月9号登出的报纸第5版中刊发庄庆鸿所写的怀念哀悼王琳佳和叶梦圆的文章《花谢旧金山》,文中提到“如果她们在世,知道浙江省委组织部部长蔡奇在关注她俩,王琳佳也许会惊喜地睁大了眼睛,笑眯眯的,而叶梦圆也许不敢相信地跳了起来。”事后在各方批评下,中国青年报通过官方微博承认“行文确实不妥”,声明“中青报已删除电子报里的这一段,并诚恳接受所有的批评”。

这种马屁式句子表现出来的媚权和冷漠成为大家批判的重点,自称是中国青年报金牌读者的@王旭明忍不住教训后辈:“该文不仅极尽溜须之能事,虚构死难两学生听到某领导关心的激动,而且大肆渲染两学生生前的生活细节,既亵渎死者又令生者反感。”

记者要做的是真实记录,不是煽情报道,更不是如此煽情的去“消费”遇难女孩,这样的文字尽管看起来很灵动,也看哭了一批批受众,但越是如此就越让人感到寒心。

(三)存在侵权,对被报道者人格权的保护不够

1.姓名权

韩亚航空失事案中遇难女孩叶梦圆后经法医鉴定系消防车碾压致死,旧金山消防局局长怀特表示,“我们的工作就是拯救生命”,叶梦圆不幸遇难“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难以接受的,我们也伤心之至。”

美国广播公司在其报道中披露了驾驶消防车碾压叶梦圆的消防员的名字以及一些其他信息。报道称,达科特是为消防队采购食物返回驻地后才得知发生空难事故的,当时其他消防人员均已赶往现场,她只能开着备用消防车独自前往现场。这种对于消防员身份的披露无疑会对消防员本身产生一些不良影响,包括心理的和外界评价的影响,报道中应该使用化名会更好。

2.隐私权

《花谢旧金山》的结尾引用了一个男生写给叶梦圆的微博:“以后每一年我生日26号之后的27号,那一天,我要为一个特别的人过生日!我会穿黑衣,带白酒,带鲜花,去墓地里找她,亲口对她讲生日快乐!我喜欢你!”除了上述提到的《花谢旧金山》,还有不少媒体文章大肆渲染了遇难学生生前的生活细节,连两个女生暗恋者的事情也拿出来煽情,明显是对死者隐私权的侵犯了,也是对死者的极大不尊重。

四、结语

韩亚航空失事案的报道整体上是良好的,形成了对国际性突发事件舆情引导的一个良好借鉴。但与此同时报道中出现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真实性、人文关怀、防止侵权仍然是需要注意的点,要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奉行生命至上的原则,继续把握舆情引导的正确方向。

猜你喜欢
舆论引导突发事件
大数据时代社会群体心理行为和舆论引导范式
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是高度统一的
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及对策分析
法制节目策划的再创新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
县级电视台如何做好突发事件的报道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