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鸣+吴星星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2月19日主持召开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研究习总书记有关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关系的论述,可以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在新闻工作中,舆论监督是舆论引导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式,舆论监督也可以充分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舆论监督也是正面宣传,它是正面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是高度统一的。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工作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批评性报道必须实事求是,其分析必须客观理性。
【关键词】舆论监督;舆论引导;正面宣传
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调研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三家央媒,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总书记着眼党的工作全局,深刻阐明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历史地位、重大作用、职责使命、目标任务和原则要求,为新形势下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在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问题上,习近平提出“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他强调,“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做好正面宣传,要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既要准确报道个别事实,又要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同时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习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有关论述系统、全面、深刻、周详,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在中国的具体运用和进一步发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为新形势下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根本遵循。
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既要抓住核心、重点、关键问题深刻学习体会,贯彻落实,也要注意全面和系统。他的讲话是一个有机整体,不能根据一时之需来学习。比如习总书记谈到舆论监督问题,这是新时期新闻媒体在舆论工作中至关重要但又比较薄弱的环节,习总书记提出“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是统一的”这一创新观点,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舆论引导作用是新媒体背景下促进我们各项工作有效开展、惩恶扬善、净化社会风气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必须引起足够重视,认真加以研究,针对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按照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努力做好舆论监督工作,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就开展新闻舆论工作而言,目前有关舆论引导的问题,学界和业界都做了充分的论述,而关于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在新闻工作中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以及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两者的关系等问题的文章相对较少,学习研究不够充分。本文将结合学习习总书记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有关讲话精神,侧重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笔者认为,在我们的新闻舆论工作中,应该认真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有关舆论监督问题的讲话精神,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原则下,同时谨记“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是统一的”,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舆论引导作用,批评性报道必须实事求是,分析应理性客观,使新闻舆论工作全面切实有效地开展起来。
一、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舆论引导作用
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是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当前新闻舆论工作的“两只手”。舆论监督与舆论引导都有独特的内涵和内在特质,两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共存于舆论工作的统一体中。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工作,显然两者的侧重点不同,但最终的目的和社会效果是一致的,在某种程度上,舆论监督是舆论引导的有力补充和特殊形式。在新闻舆论工作中,我们应正确把握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舆论引导作用,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鼓舞人。
(一)舆论监督是舆论引导的一种特殊而又有效的方式
何谓“舆论监督”?笔者认为,广义的新闻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以新闻报道和评论等方式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国家事务、社会现实问题、国家机构及其公务员以及一切社会成员的行为所实施的关注、批评和督促。[1]从我国舆论监督的历史看,党和政府历来都非常重视舆论监督,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对舆论监督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舆论监督,这是自1987年党的十三大首次提出“舆论监督”以来,连续六次在党代会的政治报告中提到舆论监督,充分说明了舆论监督的重要性,也证明了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舆论监督的作用。
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是巨大的。从传播学的原理来看,舆论监督有五大功能:社会监测功能、社会调整功能、社会控制功能、社会制衡功能以及动态地平衡监督功能。其中就新闻舆论监督的控制功能而言,它主要是以舆论、宣传、教育的手段去影响和引导公众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预防和制止社会越轨行为。[2]新闻媒体通过对社会生活运行中出现的偏差行为、不良现象等问题进行社会监督,客观真实地报道出事实情况,从道德与正义层面对不良现象进行批评抨击,可以迫使当事人在舆论压力下出面道歉或改正错误做法,同时对社会起着警醒警示和导向作用。舆论监督反映并引导社会舆论,对形成整个社会大气候起着重要作用,这种舆论导向作用,体现了舆论监督中的社会价值取向。
新闻舆论引导,或称舆论导向,就是新闻媒介运用新闻手段和宣传手段,依据特定政治、经济和社会目标对社会舆论进行反映、影响和组织。新闻媒介对社会舆论的引导通过新闻舆论得以实现。[3]舆论引导通过运用舆论操纵人们的意识,引导人们的意向,从而控制人们的行为,使他们按照社会管理者制定的路线、方针、规章从事社会活动,其目的在于把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一定方向、一定目标上去,弘扬光大正向舆论,抑制负向舆论,实则就是按照一定的社会价值取向或既定的意识形态而实施的一种社会控制。这与舆论监督的控制功能是相吻合的。新闻舆论监督的最终目的不在于批评与揭露,而在于引导。新闻媒体开展积极的舆论监督,通过对社会中假恶丑现象的批评与揭露,从而把一些非良性行为和非良性舆论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舆论监督也包括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工作的参与和建议、分析与思考,以及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矛盾进行疏导、客观评价等内容,它是用督促、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强化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一种特殊的舆论表现形式。在这个意义上,舆论监督不仅是新闻媒体的重要功能之一,也是新闻媒体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见,舆论监督也可以充分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
(二)更新观念,强化舆论监督的作用
目前我国主流媒体开展舆论监督在思想观念上存在一些不利于开展舆论监督的片面认识,比如媒体片面地将舆论监督的效果定性为负面,仅仅从影响论层面上认为舆论监督是对社会丑恶现象的揭露与批评,不利于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因而不重视甚至于放弃开展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工作。
还有一些媒体偏向于只注重舆论引导,认为舆论监督只是一种新闻批评,并未认识到舆论监督可以作为舆论引导的重要手段,没有有效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在新闻报道中千篇一律地以正面报道为主,一味地歌功颂德,而对社会上存在的一些弊端和问题视而不见,对人民群众的呼声置之不理,从而容易给人民群众造成一种报喜不报忧的媒体印象,削弱媒体的可信度,客观上使媒体脱离群众和社会,致使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从而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更有甚者,一些媒体在新闻舆论工作中,将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这两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认为舆论监督与舆论引导不可兼容,舆论监督中的负面题材和批评性报道不利于对舆论的引导。这是一种十分错误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中把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作为新闻报道的重要策略,以正面宣传作为舆论引导,以批评性宣传报道作为舆论监督。舆论引导重在“提倡”正面思想,塑造一种信仰,增强社会凝聚力;舆论监督重在揭露和驳斥敌对势力的攻击、批评党内的错误现象、批判非马克思主义思想,抑制社会发展的不文明现象。马克思主义从来都强调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二者平衡并非二者合一。[4]
实际上,在新闻舆论工作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搞好舆论监督是密不可分的有机统一的整体,舆论引导是目的,舆论监督是手段;舆论引导不排斥舆论监督,舆论监督不偏离舆论引导。舆论监督的特殊效应,使它具有了加快实现舆论引导目标的能力。“在某种意义上,实施舆论监督是引导公众舆论的一种特殊的、重要而有效的方式。顾及客观效果的、负责任的舆论监督本身,也就是一种体现了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5]如果媒体放弃了舆论监督的权力,对群众关心的问题弃之不理,那就等于在社会生活中丧失了群众的信任,失去了生存的基础和土壤。
在新媒体背景之下,传统媒体受到极大的冲击与挑战,媒体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全面理解、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在我们的新闻工作中,应当注意发挥舆论监督的引导作用,积极有效地开展舆论监督。
二、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是高度统一的
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和加强舆论监督的有机统一,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新闻政策和方针。如上所述,正面宣传是舆论引导的主要手段,实施有效的舆论监督也是正确引导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另一种形式的“正面宣传”。坚持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的统一性,是保证社会正常运转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是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在新闻工作中,用正面宣传主导舆论,增强公信力;用舆论监督弘扬正气,增强影响力。
(一)舆论监督也是正面宣传,它是正面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面宣传是党的新闻事业坚定不移的方针,什么是“正面宣传”?一种比较公认的说法是正面宣传即正面报道。正面报道是对所报道的新闻在质的层面上的定性,指的是本质上符合正确舆论导向的新闻报道。也就是说,是否符合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判别新闻报道是不是正面宣传的唯一标准。正面宣传的目的在于引导人们正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鼓舞人们为实现既定的目标,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凝聚人心,促进整个社会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而新闻舆论监督通过对社会突出问题以及不良现象进行揭露与批评,或者发表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某项工作的建议,反映群众呼声等,这些都能够起到表达民意、凝聚人心,促进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在这一点上,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的精神内涵是一致的。在新闻工作中,舆论监督只要遵循新闻规律,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它不但不会产生负面效应,而且还能像正面宣传那样起到引导人、鼓舞人的积极作用。曾经担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的卢展工认为:“舆论监督也是正面报道,不能简单地把它称为负面报道。舆论监督只要是真实客观的,对人对社会能产生积极、健康、向上的促进作用,就是正面报道。”[6]舆论监督一般都是通过反面典型、揭露错误、打击邪恶来弘扬正气的报道,但它同样可以收到良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的正面效益,例如新闻舆论监督对某些工作漏洞、交通事故、医患关系等问题的真实客观的报道,揭示社会存在的或潜在的隐患,以此引起有关部门和人民群众的重视,促进工作的整改,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或减少了损失,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所以可以说舆论监督也是正面宣传。
正面宣传既包括表扬性报道、成就报道,也包括舆论监督。新闻报道要做到全面客观地反映现实,引导舆论,毫无疑义地既要宣传正面,又要适当地揭露反面,做到有扬有弃。舆论监督的题材虽是消极的、负面的,但报道的角度和效果却可以是积极的、正面的,如果处理得当,也会起到正面宣传的效果。舆论监督的目的是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其本身就是正面宣传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舆论监督是弘扬主旋律宣传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有倡导功能,也有抑制功能。舆论监督对丑恶现象和不正之风进行曝光,对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和正当要求予以反映,通过报道使问题得到解决,从而收到积极的效果,这对正面宣传是一种有效的、重要的补充。
(二)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是高度统一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是统一的”这一新闻舆论工作的创造性的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在新闻舆论工作中的体现和践行。这里的“统一”指的是唯物辩证法中的“辩证统一”关系,或称对立统一。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既要看到事物共性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对立的一面,即要以坚持全面发展的高度为前提,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以实现两者和谐发展之目的。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相辅相成的,是不可分割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即两者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在新闻舆论工作中应该将两者高度有机统一起来,积极而又全面地开展好新闻舆论工作。尽管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在工作方法上切入面“一正一反”,取材正负比例不一,但两者之间存在着高度的内在共性:如两者的出发点是一致的,都是站在党和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来开展工作、解决问题的;两者的归宿点是一致的,正面宣传是积极反映成就、主流、光明面,热情歌颂表扬人民群众的智慧、力量和创造性,舆论监督则揭露社会问题、隐患、阴暗面,目的是帮助党和政府解决问题、改进工作,两者都是为党的新闻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两者遵循的原则也是统一的,都要接受党的领导、遵循新闻规律、坚持实事求是等。由此可见,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之间是并行不悖的,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新闻舆论引导方式,一个从正面入手,一个从反面入手,最终都是要达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鼓舞人的积极效果,实现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的统一。
然而,当前一些地方的党政领导在舆论监督的认识上存在着严重偏差,表现在把舆论监督等同于负面报道,认为舆论监督揭露社会丑恶,呈现的都是负面新闻,会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尽管舆论监督的主要手段是批评报道,是被包含在负面报道范围之中的,但舆论监督不全是负面报道,更不能等同于负面报道。舆论监督不仅仅是批评性、揭露性的报道,那些提醒式的、倾向性明显的探讨式报道,督促某件事、某项工作向某方面发展的报道和言论,澄清某些事实的新闻调查,同样也属于舆论监督的范畴。舆论监督中有相当部分属于正面报道,舆论监督只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鞭挞丑恶、弘扬正气,对社会进步产生积极、健康、向上的促进作用,理应属于正面报道,同样可以起到正面宣传的作用。
在实际的新闻舆论工作中,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应当深刻领会习总书记关于舆论监督的讲话精神,正确认识舆论监督的性质、作用以及与正面宣传之间的关系,积极开展舆论监督,像发挥舆论引导作用一样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功能和作用,像重视和加强正面宣传一样重视和加强舆论监督。
三、舆论监督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社会丑恶现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直面社会丑恶现象”,这正是担负着舆论监督责任的媒体所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能。舆论监督的作用与功能决定了舆论监督就是要抓好这两个“直面”,这也是当前和今后舆论监督工作的核心和关键。
(一)“直面”的内涵及重要性
何谓“直面”?“直面”即直接面对,不回避、不逃避,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做到正视问题而不掩饰,面对社会丑恶现象做到针砭时弊而不回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社会丑恶现象是阻碍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消极因素,更是舆论监督不可忽视的重要题材。舆论监督作为新闻事业的一项重要职能,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下,也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社会丑恶现象这类社会消极面,通过舆论监督使其曝光在社会的阳光之下,无处可逃。如果新闻媒体对此视而不见或轻描淡写,就是对问题和丑恶现象的纵容,结果只会是欲盖弥彰,使更多的不良现象滋生和蔓延,一旦问题越积越多就可能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大多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同时也是人民群众十分关心的问题,媒体通过开展舆论监督直面这些问题,不仅有利于帮助党和政府促进工作整改,也是反映人民群众呼声的体现。舆论监督对揭露问题、错误和丑恶现象,净化社会环境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新闻媒体的信息和报道都是公开的,其受众又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因此开展舆论监督具有较强的战斗性。许多问题和社会丑恶现象通过新闻媒体公开以后,就会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从而形成一股群起而攻之的战斗力量和舆论氛围,许多问题就能得到较好的解决和克服,不良现象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抑制。
(二)新闻媒体在舆论监督中不积极“直面”
新闻媒体在舆论监督中对于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社会丑恶现象没有直面或直面得不够。主流传统媒体上关于揭露问题和社会丑恶的报道甚少,即使偶尔出现舆论监督的报道,力度也不够,往往是轻描淡写式的敷衍了事,未能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不报道或少报道并不代表问题不存在,而是媒体没有直面这些问题。由于一些地方领导习惯性将媒体的舆论监督认为是揭丑报道、批评报道,认为接受舆论监督会影响政绩,他们自身不会主动去寻找问题甚至还会掩饰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现象。这样一来,地方领导不“直面”,再加上媒体领导害怕担责,怕得罪上级,也不支持“直面”,因而新闻工作者也就没有“直面”的积极性。
(三)舆论监督如何贯彻“两个直面”
在今后的新闻工作中,新闻媒体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有关讲话精神,将舆论监督的“两个直面”落实到实际行动上。新闻媒体自身首先要充分认识党的新闻工作和舆论监督工作的重要性和功能,克服“畏权”心理,以激浊扬清、惩恶扬善为己任。对新闻工作者进行有效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使“两个直面”成为舆论监督的风向标。
在开展舆论监督中,坚持“三贴近”原则,深入现实生活,深入群众,完善群众举报制度,热情欢迎和接受群众对社会丑恶现象的举报。就党和政府而言,要进一步增加工作和政务信息的透明度,使各单位、各组织、各个领导自觉主动接受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提高新闻工作者开展舆论监督的积极性。另外,党和政府可以建立舆论监督工作检查督促考核机制,对没有有效开展舆论监督的媒体进行社会监督,对不直面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社会丑恶现象的媒体进行责任倒查追究处理,使新闻媒体提高舆论监督的积极性,勇于“直面”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社会丑恶现象,切实搞好舆论监督工作。
四、批评性报道必须实事求是,分析必须客观理性
关于开展舆论监督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开展批评性报道,责任重大,重在效果,我们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下,报道分析做到客观理性,以此实现批评性报道“以批促改”的正面效果。批评性报道的生命在于真实准确,不仅批评报道的事实确有其事,而且对事实的说明解释与评判分析都要恰如其分,符合事情的真相。
(一)实事求是是批评性报道必须遵循的原则
狭义的舆论监督是指批评性报道。所谓批评性报道是指对现实社会中的缺点、错误或问题、现象所作的新闻报道,它属于舆论监督的范畴,是舆论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批评性报道并不都是舆论监督,舆论监督也不等同于批评性报道。
作为舆论监督的一种主要手段,批评性报道的优势是新闻性和社会性强,容易产生轰动效应,能够对社会上的消极丑恶现象、不良倾向等公开曝光与揭露,形成舆论声势,起到批评指正的作用。当然批评性报道是一把双刃剑,兼具正负效应。错误的批评性报道如以偏概全、颠倒黑白、虚构夸大等,经由新闻媒体的放大效应,被加以无限制的放大扩散,从而造成整体上的失真和舆论导向上的偏差,对被批评对象以及社会产生极大的杀伤力。
开展批评性报道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它发挥着舆论监督的重要功能,直接批评某单位或个人的错误,政策性、原则性很强,因而务必要求准确。在某种意义上,准确就是批评性报道的生命。因此在新闻工作中,开展批评性报道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实事求是的精神,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批评性报道中的实事求是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选题要实事求是,即批评事件确实发生,被批评对象确有过错,从党和人民的立场出发,本着对国家和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开展批评与监督,坚决不错批、不乱批。二是调查采访要实事求是。批评性报道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它揭露的是事实。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新闻报道尤其是批评性报道必须保证新闻事实的完全真实,而实事求是是确保新闻报道真实的前提和基础。为确保事实准确,就要做到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和经过都经得起核对。这就要求新闻舆论工作者必须深入实际采访,多方面听取意见,充分掌握材料,反复核实信息,了解真正事实,防止断章取义、以偏概全。三是报道的内容和角度要实事求是。保证报道内容的准确除了上述所说的调查采访追求实事求是外,还得注意报道中的表达与角度。新闻工作者要仔细推敲用词,准确表述事实,勿将个人主观情感和倾向性言论融入报道,做到报道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事实呈现,不能有任何的随意性或“合理想象”。同时在对批评事件的报道角度上,既准确报道个别事实,又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以此增强批评性报道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二)新闻批评报道分析必须客观理性
批评性报道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必须使其报道具有说服力,这种说服力一方面来自上述的事实准确,另一方面还源于新闻报道分析的客观与理性。客观性的要求是全面准确平衡地报道争议的问题,让公众了解各方面的意见,以便做出独立的判断。在实际新闻工作中,有的记者在进行批评性报道时容易忽视事发原因的多元性,把复杂的事件看成是一因一果的直线关系,孤立地看待批评事件,片面地得出结论。社会生活和实际工作是纷繁复杂的,其中发生的问题,往往受到时间、地点等外部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因此在进行批评报道时,不能简单地将责任归于某个领导或某个人,也不应以一时的失败或过错轻易“判刑”。在批评性报道中,客观和理性是指从事实出发,既指出错误的严重性,又说明环境、条件等的影响,全面地进行分析,分清它产生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厘清被批评对象的责任和其他方面的责任,辨清错误或问题的性质。
要做到新闻报道中的分析理性而客观,具体要求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新闻工作者在批评态度上要公允,正确把握自己在事件中的角色,保持客观的立场,避免自己的主观看法先入为主,一切以事实为分析的依据,做到客观公正。其次,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看待问题,克服“非对即错”“非白即黑”的思维习惯,切忌“绝对化”“片面化”和“简单化”。事物都是一个矛盾体,正反两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报道分析时,找出事件和问题的消极因子,从社会效果的层面上将其化为积极因素,做到“正反对举、兼及两面”。再次,分析问题要透彻,有深度,不能流于表面。根据采访和调查的材料证据,从事件和问题的各个角度进行深度挖掘和剖析,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错误的根本原因,才能更好地实现批评报道所要达到的促进工作整改的效果。
五、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系统性强,创新性强,科学性强,是党的历史上对新闻舆论工作最全面、最系统的一次阐述,为做好新形势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实际的新闻工作中,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要认真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需要强调的是,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下,同时也要高度重视舆论监督的重要性,摒弃将舆论监督等同于负面宣传、批评性报道的片面认识,树立起“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是统一的”理念。在行动层面上要积极有效地开展新闻舆论监督工作,妥善运用好批评性报道这一重要的舆论监督方式,对于工作中的问题和社会丑恶现象要敢于直面,不逃避、不回避,通过实事求是的报道和客观理性的分析,以揭露促改进,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舆论引导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下,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推动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靖鸣,潘智琦.建国初期《大公报》新闻批评研究[J].新闻大学,2015(4).
[2]唐林.对推进当前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的思考[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4).
[3]董广安.穆青的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观[J].新闻战线,2006(4).
[4]薛国林.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关系新解——马克思主义舆论观当代价值与实践发展诠释[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6).
[5]丁柏铨.论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之关系——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角度进行考察[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6]刘华.舆论监督也是正面报道[J].中国地市报人,2011(12).
(靖鸣为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吴星星为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