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古诗鉴赏教学

2014-05-30 02:04刘琳琳
科教导刊 2014年7期
关键词:古典诗词

刘琳琳

摘 要 诗歌虽篇幅短小却情感丰富且表达方式复杂多变。正因为诗歌有如此的魅力,在高中语文新课标必修教材中,编辑者有意将古诗文的篇幅加大,并在选修科目中加入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册,大幅提高了对诗歌的意蕴欣赏的要求。所以,如何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他们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古典诗词 韵律节奏 美育教材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含英咀华,吐纳珠玉”,读出诗歌的韵律美

我国古典诗词的体式虽然经过多次重大变化,但它的基本特点却一直被继承下来。这些特点是语言精炼,词句优美,韵体和谐,句式整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因为诗与乐同源,所以中国诗人在创作时会在诗歌韵律部分加入自己的特别感受。所以,在我们对古典诗歌进行赏析时,首先就要把握好诗歌的韵律节奏,诵读就是最有效的方法。《论文偶记》中记载“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烂熟之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口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叶圣陶也指出:“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和作者的心灵相通了。”要理解一首古诗词,我们就必须站在诗人的角度,以诗人的情感思绪作用在诗歌本身。由此可见,在讲授古诗词时,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读出诗歌的意蕴美,就显得尤为重要。如读李清照的《声声慢》,词人屡用叠字和双音词,变舒缓为急促,变哀婉为凄厉,以豪放恣肆之笔写激动悲怆之情。开头诗人用七组叠词形象的书写了诗人的心情,故读起来应轻柔婉转,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在诗歌学习过程中,学生若能把握诗歌的韵律节奏,体味语言与韵味的变化,切合诗情的起伏,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就能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感情起伏。这也是鉴赏的起点。

2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发现诗歌的形象美

诗歌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形象,或诉诸视觉,或诉诸听觉,都给我们一种美感。这种美,能诱发读者更自由地去联想,想象。形象的魅力在诗歌中是不可忽视的,所以在鉴赏时,值得我们细心去捕捉。一般来说,诗人构建人物形象的方法有三种,一是通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行为来表现,如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通过营造一个萧杀凄清的萧瑟秋景,来表现诗人的常年漂泊,老病孤愁。二是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如张籍的《秋思》中“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生动的塑造了一个对家乡亲人怀着无限思念的游子形象。三是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如虞世南的《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人借蝉来表明对自己才能品德的高度自信,甚至带有几分自鸣得意的意味。他认为自己的口碑好,声名远播并不是由于自己位高权重,而实实在在是因为自己“德高”的缘故。

诗歌中除了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田园桑麻,湖光山色,大漠孤城之类。莱辛说过:“诗是动的画,画是动的诗。”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领学生进入诗人营造的意境,和诗人产生共鸣,通过对诗歌形象的理解与构建便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间涉及意象有十一个之多。如果我们展开联想,面前有这么一些画面:枯藤绕在一棵老树上,树的枝桠上栖息着一只乌鸦——耷拉着脑袋;古道上,一匹骨瘦嶙峋的老马缓缓地走着,远处太阳就要下山了,一个背着行囊的人目光流连,无声地叹息,此时西风阵阵。这样不难体味景的萧瑟,情的悲凉。

由此可见,无论是面对古诗词中动人的画面,还是要品鉴诗词中刻画的呼之欲出的形象,教师都要注意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心灵,把诗人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蓦然回首”,发现最美的诗歌形象。

3 “人生若只如初见”,体味诗歌的情感美

我们读诗、赏诗,首先要领悟作者在诗中的情感,这是与作者产生共鸣的基础,也是读诗的根本。就像刘勰所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无论是读诗还是创造自己的作品,皆应有情。如《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首句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已暗寓了自伤老大之情。“乡音无改鬓毛衰”,具体写自己“老大”之态,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以不变的乡音衬托了变化了的鬓毛,为下文做铺垫。“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富于戏剧性的场面描写蕴含着难言的深情。数十年漂泊生涯经历过怎样的风霜雨雪?如今年迈衰颓回归故里,而对这反主为宾的场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笑”的背后岂不是一把辛酸泪?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确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我们也能从中体会到漂泊的辛酸,人生的不易。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登临京口北固亭,忆往昔,想今日,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地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南宋统治者偏安以求自保的卑劣行径的控诉,也表现了自己报国无门,功业未成的无奈与凄凉。 “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词人以廉颇自况,辞约而意丰,意近而旨远。不仅学生体味了词人的人格魅力,更让学生接受了精神上的洗礼。

总之,教学中,要充分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美,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生活中的美,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美的体验,心灵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

语文不仅是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极具人文教育功能。为了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正确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我们的诗歌鉴赏教学内容必然也要得到进一步的丰富。教师应运用美学理论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在获得知识过程中,激发审美情感,提高审美能力,于隽永中体味诗歌的美。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2]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6).

猜你喜欢
古典诗词
小议古典诗词中的传统节庆文化
中职古典诗词教学探讨
“唱”出来的作文
大学语文古典诗词吟诵教学的应用
中国古典诗词的阅读与欣赏
古典诗词在广告文案写作中的运用探讨
趣从诗中来
高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教学探究
古典诗词对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的引导作用研究
人月同圆的祈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