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全州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中职古典诗词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的问题,提出调整教学目标、重编教学材料、改进教学方法等应对策略,以提高古典诗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职 古典诗词 教学质量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B-0118-03
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品代表,它以短小精练的文字、丰富而奇妙的想象,描绘了古代生活、劳作、战争等画卷,抒发了古代人民的酸甜苦辣与爱恨情仇,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体现了炎黄子孙的崇高价值追求。学习古典诗词对于我们汲取祖先智慧,提高语言文字使用能力,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传承中华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古典诗词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提高古典诗词的教学质量,增强古典诗词的育人作用,本文从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中职古典诗词的教学目标、教材选编、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希望对促进中职古典诗词教学有所裨益。
一、中职古典诗词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学生、教师、教学策略、教学内容是教学的四维要素,四者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要分析当前中职古典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也必须从这些方面进行考察,才能得到更真切、更全面的答案。
(一)中职学生的语文学习和语文素养情况。“备学生”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即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这里的所谓“备学生”,其实就是构建学生观。构建正确的学生观是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根本前提。学生观越具体越准确,越有利于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1.中职学生的语文素养水平。毋庸讳言,当前中职学生的语文素养比较低。从平时的测评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中职学生的识字数量不多,词汇积累和文化常识积累严重不足,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字组织能力非常弱,甚至很多简单的常见字也不会读、不会写,写作文对他们来说更是难于登天。
2.中职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由于中职教育本身强调专业技能培养,基础文化教育退居其次,加之学生在小学或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就不好,因此,中职学生对于语文学习往往轻视、不感兴趣。此外,考试等外力并没有太大的约束力,很多中职学生对语文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同时,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是比较低的。他们的学习意志薄弱,专注力不足,难以把心思集中在学习上;理解能力弱,抽象思维较差,往往一个较为简单的知识点需要讲解多次;自学能力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等等。
(二)中职语文教师与教学教法存在的不足。在中职语文教师中,中年教师相对于年轻教师而言,他们的古典诗词底蕴更加深厚。随着年轻教师的不断涌现,语文教师群体的古典诗词素养却在逐渐下降。此外,很多教师对中职学生的认识不够细致具体,局限于一个宽泛概念的脸谱化认识,以致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备课和教学。一方面,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最近发展区是学习者现有认识水平与潜在认识水平之间的距离)把握不准,进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准确性。例如,一些老师进行古典诗词教学时,采用与普通高中一样的教学目标,苛求学生掌握一些复杂的艺术手法、鉴赏方式。另一方面,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无法有效对接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例如,一些老师一味强调学生自行感悟,而实际上学生又无法感悟到位;还有一些老师在教学中仍然习惯于“一本教材、一根粉笔、一张嘴”,这种教学技术的粗陋和教法的单一,只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即便是有意学习的学生也会因辅助不足而难以理解和消化,并最终无法跟上进度而心思逃离。
(三)中职古典诗词教材存在的不足。纵观中职语文教材的古典诗词选编,有一条明显的规律,即各个朝代的代表性选文容易入编,各个流派的代表性选文容易入选,各个著名作家的代表性选文容易入编。这或许是编者基于全面性考虑而作的平衡,但对中职学生而言显得针对性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部分选文难度过大。例如,广西中职《语文》上册选编了《诗经》名篇《采薇》,下册则选编了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琵琶行》(并序)。这些篇目一般篇幅都过长,生僻字和理解难点很多,教师常常无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到合适的教学切入点,学生学起来也难度极大。二是部分选文缺乏趣味性。例如,广西中职《语文》选编杜甫诗《登高》《蜀相》,风格沉郁顿挫,思想深沉,字句精练,读者需要仔细推敲才能领会其中之义,且中职学生思想深度还不够,这就使得学生难以感受作者的情感,从而觉得索然无味。三是部分选文教育意义不明显。古典诗词意蕴丰厚,其教化和审美的意义不可估量。但笔者所说的教育意义不明显,并不是说这些选文没有教育意义,而是指在结合中职学生各方面实际情况的前提下,难以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较好地内化于心、形成自己新的经验。
二、提高中职古典诗词教学质量的策略
当前中职古典诗词教学存在多方面的问题,直接制约了教学的成效。要破解这些难题,笔者认为要以学生兴趣和能力水平为基础,调整古典诗词的教学目标,重编古典诗词的教学材料,改进古典诗词的教学方法,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有学习获得感和成就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提高古典诗词的教学质量。
(一)调整古典诗词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价值方向和预期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对教学的内容选择和教学的过程实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普遍公认的是三维教学价值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普通中学教育中,古典诗词教学通常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作为重中之重,但对于中职学生而言,这恰恰是他们极为薄弱的地方,提高的难度非常大,而且可能会因此带来更大的挫败感。基于当前中职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学习特点,我们需要思考学生的发展可能性在哪里。由于中职学生语文基础薄弱、学习能力不强、学习兴趣不高等,笔者认为中职古典诗词教学在过程方法方面无法要求太多,因此教学目标应以基础知识为主,辅之较低层次能力训练,并以情感和价值观教育为重点。
有研究者认为,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其实质就是关注人,而关注人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在教学中应该具体表现为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师要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中职学生正处于人格成型时期,阅历单薄,心理单纯,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尚未成型,具有很强的引导和塑造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因此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应当成为中职古典诗词教学的重要目标。
具体来说,中职古典诗词的教学目标有五点:一是学生会读会写常见生字词;二是学生了解作者及其写作的文化背景;三是学生理解诗词表达的思想情况并受到思想道德、价值观的教育;四是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艺术表现手法,如“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五是学生掌握一定量的典型意象的文化内涵,如柳、梅、兰、竹、菊、杜鹃、鸿雁等。
(二)重编古典诗词的教学材料。由于中职教育自身的特殊性,中职古典诗词教材的选编应当打破常规的编写模式,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重视学生的认知可能和兴趣方向。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以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并以已有的图式与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认知需要为动力。因此不主张教给儿童那些明显超出他们发展水平的材料,而应该为学生提供略微高于他们现有思维水平的教学,使学生通过同化和顺应的过程达到平衡,从而帮助学生发展已有的图式,并建立新的图式。笔者认为,中职古典诗词的选编要强调认知结构的延续性和主题内容的联系性。
认知结构的延续性是指选编的内容要与学生现有的认识相关联,而不是让学生觉得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事物。选文要尽可能地选取与学生现有认识有重叠的内容,尤其体现在某些千古传唱、耳熟能详的名句上。如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苏轼《蝶恋花·春景》“天涯何处无芳草”;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李白《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等等。这些名句学生不管是从什么途径,都或多或少有所耳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名句可以成为引导学生走进古典诗词的一把钥匙,消除学生的陌生心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选文对学生而言完全陌生的话,容易使他们产生排斥心理,不利于调动其积极性。
主题内容的联系性指的是选编的内容在主题上要贴近中职学生的心理,这样更容易使学生从自身已有的经验中找到共鸣。选文要尽可能地与当今时代的社会现象产生联系,不论是正面的直接切合,还是由选文而引发出反面的对比。如《诗经·静女》是人类亘古不变的爱情主题,表现了古人纯朴浪漫的爱情观,可以由此引导学生对古今爱情观和爱情表达方式进行比对,从而进行爱情观教育;欧阳修《生查子·元夕》表现了古代恋人之间约会的场景,也可引导学生进行古今对比,在探讨中激发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孟郊《游子吟》表现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及游子对母亲的思念与感恩,也可由此引导学生反躬自省,等等。由于古典诗词内涵深厚,“诗无达诂”,通过主题关联的角度进行阐释和学习,也是一种“以意逆志”的鉴赏方式,能让学生在鉴赏诗词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三)改进古典诗词的教学方法。著名教育学专家叶澜认为,教学是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基本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实现个人的经验世界与社会共有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沟通和富有创造性的转换,逐渐完成个人精神世界对社会共有精神文化财富具有个性化和创生性占有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简言之,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建构新经验的方式。
要想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的目的,教学方法就必须以学生实际情况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围绕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打通学生现有经验与学习内容之间的建构通道,引导学生参与古典诗词实践活动。
1.多途径帮助学生理解教学材料。很多学生不愿学往往是因为学不会、跟不上。所以让学生能持续理解所学知识、跟得上教学进度,有学习获得感和成就感,是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夸美纽斯认为,知识的开端永远必须来自感官。如果得不到实物,就用图像、模型等直观教具代替。实际上,中职学生想象力不强、抽象思维较弱,需要通过更加真实的情境和具象的呈现方式,才能较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因此,在现代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通过信息技术等多种途径广泛搜集教学资源,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形式的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在一起,创造更好的教学情境,增强学习内容的刺激强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材料,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此外,在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对故事性强的材料更感兴趣。所以教师也可以按照“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将作者介绍、写作背景、作品思想内涵等内容,通过浅显的语言组织成有情节发展的故事,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和建构。
2.引导学生参与古典诗词实践活动。中职教学强调理实一体化,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实践活动,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积极性。一是以诗词为底本自导自演。很多古典诗词极具画面感,便于改编和表演,可指导学生截取其中的小片段进行自导自演,将学生代入作者的角色,促进学生对诗词主旨的感悟。二是结合现实改写古诗词。可搜集网络上的改写佳作进行展示,网络上的改写作品内容通俗接地气,语言诙谐幽默、生动活泼,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可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尝试改写。三是开展古诗词主题竞赛活动。如借用现今流行的赛事形式,开展“我爱记诗词”、“×××诗词大会”等竞赛活动,以学生喜闻乐见、趣味性强的形式吸引学生学习古典诗词。
总之,中职古典诗词教学的改进乃至中职语文教学的改革,应当以具体的中职学生实际情况为前提,从教学目标、教学材料、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
【参考文献】
[1]托马斯·费兹科,约翰·麦克卢尔.教育心理学[M].吴庆麟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51
[2]倪文锦,于黔勋.语文(基础模块):上册(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倪文锦.语文(基础模块):下册(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4]欧阳代娜.语文(基础模块):上册[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5]余文森.“三维目标”就像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N].中国教育报,2007-04-20
[6]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叶澜.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78
(责编 刘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