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摘 要】中国古典诗词的美,美在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美在用心灵真诚体悟。那一片片情思,那一点点忧愁,沁人心中,在四肢百骸里流淌。苏轼的《水调歌头》,便是一颗流传千古借物抒怀的明珠。
【关键词】古典诗词 赏析 水调歌头 赏析 灿烂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4-0281-01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美在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美在用心灵真诚体悟。那一片片情思,那一点点忧愁,沁人心中,在四肢百骸里流淌。
灿烂的华夏文化,多如繁星,其中优美的诗词,无疑成为一颗颗璀璨夺目的珍珠镶嵌在中华民族文化历史长河中熠熠发光。
苏轼的《水调歌头》,便是一颗流传千古借物抒怀的明珠。
此篇作于中秋之夜,其时他孤寂一人,一边饮酒,一边赏月,直到天明。古往今来,人们把中秋一直视为美好圆满的象征,而东坡本人又是一个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人,在酒酣情浓之际,望着那皎洁向世间倾洒着银辉的明月,以反诘的语气,道出久积胸中的疑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笔力高妙,豪放洒脱。不可否认,东坡对月亮的描写,是令人折服的。譬如《卜算子》中的“缺月挂疏桐”之句。古人将月之出没分为三种形态:即“朔、弦、望”。朔即晦,为不见月;弦,上弦与下弦,也就是一弯新月;望,《赤壁赋》中“七月既望,”即一轮明月。正因为是“缺月”才能“挂疏桐”。可见其用词精妙,堪当楷模。
李白诗曰:“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其语气略显舒缓,自然洒脱。而东坡的把酒问天,明月何时,却带有一股怫郁不平之气势扑面而来,较诗仙之句显得更为关注与迫切。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天上之宫阙本是虚无缥缈之物,这在东坡看来显得若有其事。今夕何年,其中无限感慨,被称为“孤篇盖全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之句,凸显了对宇宙奥秘的思索和人生哲理的体察,二人在此有相似之处。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在这里,东坡把关于月亮的传说形象化。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寻觅一片净土,远离尘世,又怕那高处的琼楼玉宇太寒冷,承受不住。虽然东坡想要以出世之心脱离烦嚣,而入世之情依然炽热。他是矛盾的。这里,苏东坡用了“归去”二字,值得商议。曹植《白马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可相互参看。归者,回家也。可见苏轼对明月向往程度之深。大家知道,由于其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常持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时存出世登仙之念,这在其《赤壁赋》中亦得以充分地展现。
“高处不胜寒”句,我认为除理解为受不住那里(琼楼玉宇)的寒冷之外,也暗示了当时身处仕宦高层,人与人之间为了争名夺利而勾心斗角,相互排斥倾压。而作为不滞于外物的苏轼,怎能适应如此境地!况且,此时的他已预感到“山雨欲来风满楼”,以致感同身受。
诚然,琼楼玉宇是人们所向往的,但作者其本人,仍有高处畏寒之感。即使把月宫当成了自己的归宿,但相比之下,他更眷恋平凡、质朴、真挚的人间生活。为此,面对朗月当空、佳酿相伴而翩翩起舞,以尽畅饮之兴,此情此景,大有不是神仙,胜似神仙之意。
古人亦不乏舞者。
黄庭坚诗云:“舞裙歌板尽清欢。”鲁直之舞,乃是颐养天年,得乐且乐之舞。
李白《月下独酌》言:“我舞影零乱。”太白之舞,乃是郁愤难消,壮志未酬之舞。
子瞻之“起舞异清影”,则大有超然物外,物我两忘之意,何为?乃“清影”是也。“清影,”我们可以理解为俊朗清秀的身影,有道骨仙风之姿,飘然欲仙之态。“清”不趋炎附势,随波逐流,极尽“世混浊而我独醒”之意。“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词的下片在上片写景的基础上,由写实为写意,以景物入情思。转和低皆指月亮在不停的移动,表明已夜阑人静,万籁俱寂。那如霜似雪的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的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无眠之人。这三句看起来是在写月光映物照人,孤寂无眠,实际上是将情感的抒发愈转愈下,由天上到地下,由月到人。明月千里人隔两处。月既照人之无眠,又照无眠之人,二者兼而顾之。“无眠”是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之人,仰望那团栾、婵娟的明月,而亲人却不能欢聚,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啊。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东坡恼嗔明月,你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会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明写月之照人,实则言月缺为有恨。月圆应无恨,尚若人圆月缺,自是无恨,月圆人分,圆月则有恨了。因此,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离人增添忧愁。“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常言道:人道谁无烦恼,风来浪也白头。人之悲欢离合与月之阴晴圆缺本无差别。前者为人生之定律,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后者为自然规律,人有人的烦恼,月有月的遗憾,千载如斯,万古如斯。原本让人感到的悲伤,让这几句富含哲理的金玉之言,荡漾开去,没有情感,只有理智,将人的哀怨、悲伤,转为旷达。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原为美好,这里代指明月,共婵娟即共明月。
唐人张九龄《望月怀远》云:“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与“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皆为咏月抒怀之醯醢,成为千古传诵之名句。
“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明月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
结尾二句亦由上文的豁达更转入一种超脱之中,极有道家风范。当然,东坡作此篇意在向所有的人们,尤其是自己的弟弟子由发出了真挚的祝福和安慰,并向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一篇《水调歌头》全篇之中毫无慷慨激昂之语,绮罗香艳之色,却使人登高而歌,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