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大学生奉献精神的培养

2014-05-30 00:13赵红韩立君
学理论·上 2014年7期
关键词:教育理念大学生

赵红 韩立君

摘 要:21世纪以来,由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国家经济建设与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不平衡性逐渐在加重,大学生的奉献观也在不同程度地产生偏离。这对大学生奉献精神的培养和发扬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从大学生奉献精神产生偏离的原因入手,并对如何更好地加强大学生奉献精神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奉献精神;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9-0174-02

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社会上有很多无私奉献的事例,正在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奉献观,对大学生奉献精神的养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环境下,社会上也出现了很多负面因素,使得大学生的奉献观受到不同程度的偏离,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大学生奉献精神的培养和发扬。

一、奉献精神的内涵

奉献精神是指个人与他人、集体、国家之间存在的一种纯洁高尚的道德义务关系,是评价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准之一。通俗意义上讲,奉献精神是一种爱和责任,是自愿地为社会、集体、他人服务以及做出贡献的行为表现。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奉献精神并不是高不可攀,相反的,它可以是生活中一个小小的举动。当你在拥挤的公交上给一位老奶奶让座;当你关紧正在滴水的水龙头;当你捡起地上的一片纸屑并把它扔进垃圾桶里,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其实就是奉献精神。而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的接班人和综合素质较高的一个群体,更应该做实践奉献精神的表率。

二、大学生奉献精神产生偏离的原因及现状

(一)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21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也随之加深,现代社会的开放性从各个方面影响着大学生的奉献观:

第一,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容易导致金钱至上、自私自利等一系列不良现象,造成社会风气的败坏,使得部分大学生内心受到严重的污染,导致他们善恶不分、缺乏正义,阻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的协调发展。

第二,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出现了一些高收入人群,他们中的很多暴富者极力追求奢华生活,加之部分媒体不正确的宣传和引导,使得很多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受到极大的冲击,导致他们中间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蔓延。

第三,經济的发展加剧了文化多元化趋势和个体的生存压力,西方思潮的大量传入,使一些大学生功利观念和自由主义的滋长,从而对奉献精神产生疑问,阻碍大学生奉献精神的培养和发扬。

(二)学校教育理念的偏离

1.高校对大学生奉献精神的培养重视不够

大部分高校在经济高度发展的影响下,功利化倾向越来越严重,学校过分以就业率为标准,片面重视应试教育,忽视德育教育,从而导致大学生奉献精神的匮乏甚至缺失。

2.高校对大学生奉献精神传授的形式单一

大部分学校都是把公共政治课作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唯一途径,依靠书本上的知识来传授给学生,形式简单也没有相应配套的实践活动,大部分学生得不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很难理解奉献精神其中的意义,影响实际的行动。

3.大学生奉献精神培养内容存在问题

在大学,教师除了传授课本的知识外,很少关注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变化,德育内容缺少现实性和时代性,很难找到与学生本身实际的契合点,这样一来,大学生奉献精神就得不到很好的培养和发扬。

(三)家庭环境的影响

第一,在现在人才济济的社会中,很多家长一味地要求自己孩子的成绩、文凭、学历以及实践能力,家庭教育往往偏向于重智轻德的教育模式,阻碍大学生奉献精神的培养。

第二,现在大学生多为90后的独生子女,很多家长不断地给予,子女也习惯性地索取,以至于他们到了大学很难消除只求物质享受,不顾他人利益的思想观念,自我心理比较严重,并且有些家境很好的家庭,受到物质或权利的影响,向钱看,向权看,存在着很不好的家风家教,使得很多大学生没有远大的目标,逐渐远离艰苦奋斗、脚踏实地的优良作风,极度缺乏奉献精神。

第三,现在很多家庭不和睦,引起离婚率越来越高,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使他们缺乏爱心与责任,也就更谈不上拥有奉献精神了。

(四)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由于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时期,加之没有很多的实际经验,所以会很轻易地受到外界的影响,从而对社会的评价过于主观,处理事情容易情绪化,产生心理偏差,阻碍其内在道德品质的形成,进而导致自身奉献精神的严重缺乏。

三、加强大学生奉献精神的途径

(一)社会各阶层应大力支持大学生奉献精神的培养

加强大学生奉献精神离不开社会的大力支持,大到国家政策,小到社区文化都应该为大学生奉献精神的培养和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他们能在和谐的社会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做综合素质较高的新一代接班人。

1.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当前我们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来自体制转型和社会结构变动所带来的各种力量将直接或间接地冲击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正确把握社会转型期的形势和历史任务,建立完善健康的社会公德体系,无疑具有至关重要的时代意义。这就要求国家大力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此基础上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互助协作、和谐友好、相亲相爱的氛围,促进大学生集体主义等高尚情感的形成,为大学生奉献精神的培养和发扬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加强大学生奉献精神的培养和发扬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大学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的重要场所。因此,国家应该加大对高校的投入,扩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改善教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同时健全国家助学贷款机制和完善勤工助学工作,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培养顽强拼搏开拓进取的新一代大学生。

3.树立无私奉献的先进楷模,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在大学生奉献精神形成的过程中,树立一批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的先进楷模,在大学生中发挥其辐射示范作用至关重要。同时,舆论媒体一定要将以奉献精神为主题的事例进行全面客观的报道,自觉遵守新闻传播的行为准则,向大学生传递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的正能量,使大学生能够在良好的媒体环境中自觉养成充满爱心和责任的奉献精神。

(二)各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奉献精神的培养

大学是培养大学生奉献精神的最主要场所,因此,各高校主观上应从理论和实际等各个方面为大学生奉献精神的培养和发扬提供良好的条件,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1.高度重视道德教育工作

(1)学校应该重视领导和教师素质的培养。高校领导和教师是大学生直接效仿学习的对象,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大学生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养成,因此领导和教师只有以身作则发扬奉献精神,才能更好地感染学生,让学生信服。

(2)学校要做好毕业生指导工作,要从大一开始一步步指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从学习计划开始,慢慢引导大学生正确定位人生目标,从而使大学生有目标、有信心、脚踏实地,以稳重的心态去对待他人、对待社会,做有利于社会的人,发扬奉献精神。

2.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1)大学生时期是道德观念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和完善的阶段,高校是培养大学生奉献精神的主阵地。因此,教师应掌握大学生成长阶段的心理特征,有效地进行大学生奉献精神的培养工作。在传授好政治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尽量多元化培育内容,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大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重点从大学生对于奉献精神的理解入手,通过开展内容大讨论、征文比赛以及征集宣传稿等活动,使课堂内容丰富,内涵容易接受,记忆更加深刻,从而培养大学生自身潜在的奉献精神。

(2)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应注重结合实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们参观与理论知识相联系的历史遗迹、名人纪念堂等地方,使他们亲身体会奉献精神的内涵,从而加强大学生对奉献精神的深刻理解。

3.加强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

(1)做好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学校广播站、摄影展、黑板报以及文化廊等不同渠道大力宣传大学生奉献精神,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使大学生奉献精神得以形成和发扬。

(2)完善大学社团管理,创新社团类型。聘请专业人员进行社团指导,根据大学生发展特点进行社团创新,通过社团主题活动来发挥其发扬大学生奉献精神的优势,从而加强大学生奉献精神的培养和发扬。

(3)加强组织志愿者服务活动。例如“三下乡”活动、服务敬老院活动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来增强大学生的奉献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大学生锻炼自我、提高自我、提升整体精神风貌奠定实践基础,使他们亲身体会到奉献精神的重要性,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教育子女也是家庭义不容辞的责任,他们在大学生奉献精神的培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最主要的是要让家长对子女的道德教育重视起来,树立“养不教,父母过”的观念,同时,家长还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首先要做到自己有正确的奉献观,其次要对子女奖惩有度,不过分溺爱子女,不过度惩罚子女,讲求实事求是的办法教育子女。尽量营造一个健康、和睦、民主、稳定的家庭,使子女积极向上地面对生活,正视人生,促進奉献精神能够得到很好的培养和发扬。

(四)克服自身缺点,增强自制力

正因为大学生存在自身的发展特点,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因此,大学生自己应该正确了解自己,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注重增强自制力,努力学习、脚踏实地,从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开始注意培养自身的责任意识。在提高自己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尽量吸取外界积极因素,自觉屏蔽不良现象,从主观层面上将自己培养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具备全面素质的人才,自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将奉献意识实践到每一件小事当中,培养良好的奉献精神。

参考文献:

[1]黄月.当代大学生奉献精神的培养[J].经济研究导刊,2013(10).

[2]白杨.浅析大学生的奉献精神[J].东方企业文化·文化教育产业,2012(4).

[3]崔妮.大学生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道德观培养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1).

[4]刘二巧.大学生奉献精神培育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2011(11).

[5]崔妮.试论大学生的奉献精神[J].人民论坛,2010(4).

猜你喜欢
教育理念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困境与革新路径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环境教育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新形势下数据库原理的双语教学
探究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