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海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057-02 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可见提问不仅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教学艺术。因此在教学中问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时。不仅能为学生指出思维的方向和寻找答案的蹊径,而且能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激趣的提问,打开思维的闸门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课堂提问切中要害,学生就会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有被动学习转为积极主动的学习。如在《我的老师》教学中,可以创设情景,让学生回忆自己的曾经最喜爱的老师,是否也像作者一样,曾经也模仿过老师写字,也无数次站在一边默默地深情注视过老师,在漫长的暑假里,是否也在梦里见到老师……这样,抓住课题这个兴趣点提问,以故事理解故事,以情感去体验情感,以這种以己推人的方法,回眸自己,理解别人,认识生活,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引导他们自觉地去学习课文并及时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口。
二、关键的提问,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
在教学中,教师若能抓住关键巧妙的设计问题引起学生注意,指明思维方向,对学习新知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讲授《范进中举》一文时,教师就抓住胡屠户“打”和“骂”范进这两个“眼”上设问:胡屠户打了范进几次,骂了些什么?前后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再如,讲《孔乙己》课文时,针对课文几处出现的“笑”设疑提问,发掘课文深意:孔乙己一出场,什么字就伴随他?哪些地方表现他可笑?人们笑孔乙己,反映什么问题?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是什么?读完课文,你真的觉得可笑吗?这些问题,处处问在点子上,把学生带入积极学习的情景之中,给学生提出了思维的方向,能使学生对新知识更加深刻。并有利于教学过程的优化,使整个教学和谐自然,浑然一体。
三、循序的提问、优化思维程序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学生的认知活动总是按照一定的程序来展开的,所以课堂提问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从而促进学生的有序思考。例如,教学《捕蛇者说》一文时,为了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可这样提问:①“永州之野产异蛇”,异在何处?②作者要突出“之异”中的哪一点?为什么?③捕蛇者为何不肯更役复赋?学生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思考、讨论、回答,自然就理清文章中心:揭露封建社会横征暴敛的罪恶,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 教师在这里有序的启发,不仅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拓展性提问,培养思维创新
拓展性提问:所谓拓展性提问,是指问题的答案不仅限于所学课本的知识内容,而往往是超越课本知识以外的回答。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不仅对于学生只能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回答,而是要求学生以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基础,根据自己收集和储存的知识能量,根据自己的社会经验来回答问题。其作用,一是开阔知识视野,处处留心皆学问。二是培养学生收集、积累知识的习惯。三是建立自信心,使学生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判断,相信离开老师,自己也能获得知识。四是提供一个让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其目的,无疑是培养探索意识,保持学习热情,丰富知识基础,为创新精神的形式奠定基础。学习《皇帝的新装》时,在理清了故事情节,简析了人物形象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皇帝游行结束后回到宫中会怎么做?试为课文写个结尾。这个“虚拟性”问题一出现,立刻“逗”起了学生更大的兴趣,课堂气氛随之达到了高潮。学生分为两大阵营,一些认为:皇帝会吸取经验教训,发奋图强,励志治国,使国家不断强大。而另一些同学则认为:皇帝只会杀了骗子解气,用暴力遏制人民谈论他的无知。最后引发人民起义,推翻他的统治。整堂课由于学生兴趣较高,气氛非常活跃。
五、分层提问,促进思维全面发展
分层提问就是由易及难,营造问题的坡度和深度。所谓坡度,是指设问时应该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从而引导学生的思维跟着“爬坡”。《史记》中认为由易及难是善问的标志,开始就问高难度的问题,往往把学生难倒,使他们失去兴趣;若先提一些浅显的问题作铺垫,让学生尝到一点解决问题的乐趣,再逐渐加大难度,就不会觉得太难了,犹如逐级上梯,到达高层。如《囚绿记》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囚”是什么意思?这个答案学生可以毫不费力地从字典中找到“将人关押起来”;然后再问:“绿”是指什么?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绿色的常春藤”;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那么“囚绿”是怎么一回事呢?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囚绿”就是作者囚禁窗外的常春藤,作者通过破碎的窗口把窗外的常春藤柔条牵进作者居室。因为常春藤是绿色的,故简称“囚绿”。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囚绿?他把绿“囚”牢了吗?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这样采用逐步深化的办法,学生容易理解、掌握,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学记指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的提问不是牵拽和压抑而是积极的诱导和鼓励,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和强烈的求知欲,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六、提问要反馈,优化教学调控
教学过程是信息传输和反馈的过程,没有反馈就无法进行有效的控制,因此提问后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1)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2)不能急于求成,尽量让学生去表达。(3)要让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表白自己的想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
总之,课堂有效提问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通过语文课堂活动的开展,学生不仅增强了回答问题的信心,做任何事的劲头也更足了,而且在正确把握问题等方面也有相应的提高,更可喜的是,班级中基础较差、学习信心不足的几位学生已在课堂中能看到他们高举的小手,脸上不时显露出自信的微笑,家长也感到非常高兴。
1.加强课堂有效提问,改变了学生以往遇到问题的恐惧心理,他们不再对课堂提出的问题有害怕心理,在课堂中能够积极主动地想办法去寻求最佳的答案,采用多种途径去辨析答案的真伪;同时也能积极从文本中发现存在的问题,能积极地提出一些有实效性的问题。因此使语文课堂的学习活动真正成为了师生共享的人文交流空间,学习氛围融洽,师生、生生关系和谐,课堂的学习效果也得到明显增强。
2.加强课堂有效提问,促进了学生自身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强化了课堂问题意识的培养。在语文学科教学的同时,发挥学生的特长,做到优劣互补,在游戏、讨论、自我陈述、展示和生活情境陶冶等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得到了很好的激发,从而对学习语文产生信心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