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之有效 “行”之有力

2014-05-30 00:07顾海燕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4年7期
关键词:分组同学活动

顾海燕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208-01 【案例】这组有31人

师:你最想研究哪个?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分组活动。

师:想好了吗?下面活动要认真听我指挥。选择第一个课题的同学起立。站到我的左边。原来第一组的同学如果不选择这个问题,先站到我的右边。现在,请选择第一个问题的同学坐到第一组。

同法指导其他几个小组的分组。

师:我来数一数各组的人数。第一组:2人;第二组:5人;第三组:31人;第四组:4人;第五组:6人;第六组:7人。

指导教师开始和选择第三小组的学生进行对话。

师:现在,我们第三小组的同学们有没有什么话要说?

生:我们组人数太多。

师:这么多人都来研究这一个问题,可不好施展我们的拳脚呀。(学生笑)

师:你周边熟悉的人中有没有是近视的?

生:有。

师:你可以研究这个问题。

师:你有没有好朋友在其他小组?

生:有。

师:那你可以到他们组参加他们课题的研究。(这位学生按照老师的意思去了第4小组)

……

最终,第三小组31个学生被“妥当”地进行了“安置”。

【评述】

在分组的过程中,我们大多采取爱好分组、自主分组的方法,这时往往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是产生超级大组或组内人数太少;二是学生在组合时缺乏理性思考,仅根据个人喜好来分组。

所以,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在民主的基础上还应有所调整,以达到结构的合理性。在上述本案例中,当老师发现第三小组的人数较多时,教师进行了“引导”,“你周边熟悉的人中有没有是近视的?”“你有没有好朋友在其他小组?”……随后,学生便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了二次选择。这样指导,既考虑了学生在研究方面所占有的相对优势,也较好地促进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在小组构建的过程中,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小组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当然,这要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微调。

所以,当学生第一次组建小组后出现第3小组的人数过多时,作为指导教师一方面可以通过合适的方式引导学生选择到其它小组,也可以引导学生将第3小组再进行二次分组,将31个人分成4~5个小组,让他们研究同一个主题,这样既形成了组际之间的竞争,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也很好地尊重了学生的选择权、尊重了学生的兴趣、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然,分组也要遵循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

【案例】有个学生“落单”了

在指导学生自主构建活动小组时,出现了问题:有个学生“落单”了。

教师将这个孩子拥在怀中,然后问其他同学不选他的原因。

师:你為什么不选择他?

生:他上课不太爱发言,我怕他加入我们组后会影响我们,会给我们组丢脸。

师:你能不能说服他们?(老师问身边被“落选”的那个学生)

这个孩子表现得很尴尬。(我当时也觉得心里很难过。当时就在想,如果是我的孩子落到这样的田地,我一定会觉得很伤心。)

生:老师,我们组要他。因为他是男的。(就在这“尴尬”的时候,一个女孩子站了起来。)

师:对,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足之处。我相信,这位同学以后会改变的。你们相信他吗?

生:相信。

师:既然相信,那你就坐在这里。(老师示意这位男生在靠近自己的小组里坐下。)

师:我们一起期待他的转变吧。

(此时,男孩的脸上并没有露出丝毫的喜悦之情,而是露出了一丝复杂的表情。)

【评述】

在构建活动小组时,对于“落选”的学生,如果教师指导不力,既容易伤害到该生的自尊心,也不易于保护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在上述案例中,有一名学生在选择研究小组的过程中,出现了“落单”现象。面对此,教师“将这个孩子拥在怀中”,这一细微的动作,让人感觉温暖,但接下来所发生的,让人感觉有点不舒服,“你为什么不选择他?”“你能不能说服他们?”一连串的发问,似乎老师在帮那位‘落单的学生,其实就是在不经意间,这位指导老师的“引导”已经伤害到了那位学生。所以,当同学们说“相信他会改变”,甚至是老师说“我们一起期待他的转变吧”时,那位男孩的脸上并没有露出丝毫的喜悦之情,而是露出了一丝复杂的表情。

在分组环节,当教师发现有学生“落单”时,首先要做的是要弄清其落单的原因。通常学生无法进入活动小组,原因大致有两种:一是因为这些学生对活动不感兴趣;二是因为这些学生被其他同伴拒绝。面对不同的情况,作为指导教师应该做到有的放矢。遇到前者,教师就要允许他们有自己的活动空间,并随时欢迎他们加入小组活动。遇到后者,教师就要给予他们充分的自信,并在适当的情况下,为他们作些推荐工作。

而本案例中的这位男生“落单”的原因是:被其他同伴拒绝。由于他平时上课不太爱发言,参与活动不够积极,所以同学们怕他加入自己组后会影响本组的活动效果,会给自己小组丢脸。面对这样一位不够自信的学生,教师要做的就是想方设法地帮助这位学生找回自信,树立信心,让其他同学也能看到“落选者”身上的闪光点。所以此时,教师要做的不是再让学生说说这位男生的不足,而是让大家用欣赏的眼光去寻找他身上的优点。

【反思】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不是单一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领导者、协调者与评价者。特别是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年龄和知识能力的限制,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都有待于发展、提高。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强调学生通过自主选择、自主实践以获得直接经验,这并不意味着学生的实践活动不需要教师的指导,而是教师对实践活动的指导,应该贯穿于学生活动的始终。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教师对活动的指导,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小学生实践活动的效率。

在综合实践中,教师作用的最大发挥,那必然是学生在自由时空里的自由展现,归根结底:一是信心,相信学生能做好,将时间空间留给他们;二是耐心,耐心等待学生,在学生看来,这种等待是对他的肯定与理解,当然,等待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参与学生的共同活动方式;三是虚心,不先入为主,存有偏见,而是设身处地,从学生的经历体会来感悟了解学生的活动。

如果把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当作一台戏的话,教师的角色可以是编剧、顾问、配角、舞台监督。综合实践活动这台戏,归根到底是要由学生自己去“演”,并逐步做到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去策划、安排、展示,让学生充分自主地活动,全员参与,让综合实践活动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舞台,舞出风采,舞出美丽。

猜你喜欢
分组同学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分组搭配
怎么分组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分组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