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关键在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方法。教给学生质疑的技巧,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金钥匙。
关键词:培养;问题意识;创新精神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但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着忽视学生“主动性”的弊端,学生个性无法得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日渐丧失,更谈不上各种能力的提高。
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背后尽管原因很多,但教师的影响总是第一位的。教师如果本身没有质疑习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成了无稽之谈。所以,问题意识培养,教师要先行一步。首先,教师要树立课程意识,突破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其次,教師自己也要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再次,教师还得掌握给学生问题搭桥的本领。所以,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必须先从教师做起。
一、努力营造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学生只有在紧密、融洽的师生人际关系中,才能对学习产生安全感,并能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因此课堂气氛对学生的智力活动影响很大。为此,教师要俯下身去倾听学生的心声,努力营造一种推心置腹、交谈交流的气氛,使学生敢于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对教材的各种感受、怀疑带到课堂上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当学生示以沉默的时候,教师要善于诱导,哪怕学生提出的是琐碎而又肤浅的问题或者是突发奇想的“怪论”,教师也不应当加以指责,而应该热情鼓励,帮助学生克服种种思想顾虑,使每一个学生无后顾之忧,进而形成自尊自信的品质。只有畅所欲言,才会使学生敢“问”敢“答”,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逐渐地萌动、突现。
二、加强“双基”学习,重视学科培养,让学生会问
学生必须有适当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对新知识产生好奇、渴望。古人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博采众长,涵摄百家,这是问题意识产生的前提。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尊重前辈和他人的研究成果,努力学习,汲取营养。只有学好课内知识,并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文化涵养,才能厚积薄发,形成敏捷的思维,产生各种真知灼见,从而质疑问难。如果不学无术,却指望“天上掉馅饼”,一下子具备强烈的问题意识,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三、改革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境
有的人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就能达到目的,实际上这些流于形式的、只求数量的“问题”,多数不具备问题的价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科学多样的教学方式,精心设置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教材中某些现象和事例的矛盾关系,设疑发问。唤起学生注意并产生积极探求问题答案的心理,控制和调整学生的思维方式,由浅入深,揭示事物间的必然联系。
教师在课堂中不但要启发学生提问,还要启发学生驳问。提倡学生驳问,这就是求异思维的训练,能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权、只唯实”的想说、敢说的创造精神。在教学目标的制订上,教师应尽量尊重学生的意见,了解他们知识结构的现状和学习心理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进行心理互换;在教学活动中,留给学生一块相当充裕的自由活动的天地,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把问题提给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讨论、争辩,使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在集体中解决,让学生体味到学习的乐趣。
四、教给学生质疑、提问的技巧,让学生善问
学生不喜欢提问题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不知道该怎样提,对提问的方式方法,内容叙述的要求等没有掌握。所以,教师应当教给学生一些找问题或提问的技巧。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基本的问题产生于以下两个方面:
1.学会从教材中寻找问题
比如围绕章节中的标题寻找疑点。标题是每一个章节重点内容的概况,学生能围绕标题提问题,这就培养了学生的审题能力,同时也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从教材中的史料中寻找疑点。史料是学习历史的工具和基础,学会解读史料是学好历史的关键。
2.从回答问题中学会质疑
对于那些不知如何提问的学生来说,老师的提问和设计的问题对他们具有很大的示范性和启发性。所以,教师要给学生做好提问示范,设计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使学生在层层剖析中、在问题的解决中去突破教材的重难点。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还有许多,但老师有意识的引导确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对于那些不愿或不敢问问题的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可以激发他们的发问兴趣,从而使潜在的问题意识活跃起来,从而喷射出耀眼的火花来。
参考文献:
刘斌.浅谈新课程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现代教育教研,2011(5).
作者简介:王生亮,男,1968年出生,本科,江苏省东海县青湖中学,研究方向:中考命题与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