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例脑垂体腺瘤的CT分析

2014-05-30 16:47徐怀明
医药与保健 2014年8期
关键词:鞍底脑膜瘤冠状

徐怀明

【摘 要】 脑垂体大腺瘤的典型表现为鞍内向鞍上生长的实性肿块,可伴鞍底骨质破坏;脑垂体微腺瘤的典型表现为垂体内低密度灶,局限性向上隆起或向下压迫鞍底;本文分析了12例经上级医院手术病理证实的垂体腺瘤,还讨论了与颅咽管、脑膜瘤、胶质细胞瘤的鉴别诊断。

【关键词】 垂体大腺瘤;CT

【中图分类号】 R584.2+5 【文献标识码】 A

脑垂体腺瘤是起自鞍内的良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0%左右,在鞍区肿瘤中最多见,我科收集12例经上级医院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垂体腺瘤,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男性5例,女性7例,年龄25-54岁。

1.2 扫描方法 12例病人均用冠状位扫描,扫描层厚为2mm,3例再加横断扫描,扫描层厚为8mm,12例均强化扫描。

2 结果

2.1 12例垂体大腺瘤CT表现 a垂体大腺瘤的大小情况:8例在20mm以上,4例在15-20mm。b垂体大腺瘤的形态分类:10例为圆形,2例为哑铃形。c平扫时病灶密度(与脑实质密度相比):低密度1例, 等密度7例,略高密度3例。d垂体大腺瘤强化情况:9例呈均质强化,2例呈非均质强化,1例为环形强化。

2.2 12例垂体大腺瘤其他表现 鞍底变薄2例,蝶鞍扩大5例,突入鞍上池4例,病灶囊变1例。

3 讨论

垂体腺瘤属脑外肿瘤,起源于腺垂体,生长在鞍内,有包膜,瘤体直径小于10mm者为垂体微腺瘤,10mm以上者为垂体大腺瘤。

3.1 垂体大腺瘤的CT诊断 垂体大腺瘤的典型CT表现为冠状位上向鞍内突入鞍上的等密度或略高密度实性肿块,可呈类圆形或哑铃形,病灶边缘清,鞍底骨质可变薄和(或)破坏,蝶鞍扩大,肿瘤呈均匀轻度强化,多数病例垂体大腺瘤表现典型,易于诊断。表现不典型者应与以下疾病鉴别。

3.1.1 颅咽管瘤 颅咽管瘤位于鞍上,表现为鞍区囊性或囊实性病灶。囊性病灶囊内密度均匀,边缘光滑,可见蛋壳样钙化,实性病灶内多见大块样钙化,囊实性病灶可有囊性病灶和(或)实性病灶的特征,囊性部分多位于实性部分上方或侧方;垂体大腺瘤可见囊性变,但其囊变多位于肿块内,极少表现为囊性部分位于实性部分上方或侧方。垂体大腺瘤钙化少见,且多为点状,本组未见钙化。

3.1.2 脑膜瘤 脑膜瘤多数起源于鞍结节,通过冠状位扫描可见正常垂体与脑膜瘤间有界限。脑膜瘤呈类圆形,边界清,明显均质强化,可见骨质反应性增生,与垂体瘤鉴别容易。少数向鞍内生长,表现为鞍内肿瘤,与垂体瘤较难鉴别。脑膜瘤强化程度较垂体腺瘤明显,仔细辨认脑膜瘤的骨膜反应,对两者鉴别有较大帮助。

3.1.3 胶质细胞瘤 鞍區胶质细胞瘤多起源于视交叉、垂体柄或第三脑室前部,冠状位扫描可显示它来源于鞍上,CT平扫时病灶常不均质,多以略低密度区为主,间有等密度区,可伴有少许点状钙化。由于发生于这个部位的胶质瘤多数为良性,注射造影剂后,其强化程度多数低于垂体大腺瘤,另外胶质瘤可向外侵犯颞叶,引起脑质水肿。

猜你喜欢
鞍底脑膜瘤冠状
鞍底带蒂粘膜骨瓣复位联合带蒂粘膜瓣进行鞍底重建在垂体腺瘤术中的应用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咽拭子与粪便排毒规律及临床表现
内镜下鞍区占位术中脑脊液漏的分级及处理
尺骨冠状突骨折的入路和预后
鞍内囊肿经蝶手术治疗及鞍底重建
DCE-MRI在高、低级别脑胶质瘤及脑膜瘤中的鉴别诊断
角度法评价躯干冠状面失平衡
冠状切口在神经外科的应用进展
显微手术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疗效观察
凋亡相关基因BAG-1在脑膜瘤中的表达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