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对接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14-05-30 07:44刘睿强丁锦箫
职教论坛 2014年8期
关键词:信息产业顶岗人才

陈 鸿 刘睿强 丁锦箫

随着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重庆作为中国以至全球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主战场,企业对电子信息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产业岗位群的需求看,要求人才推进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电子产品技术开发的全面提升,形成自主的知识产权。从企业的发展看,要采用先进技术,而使用先进技术就必须有懂得和操作先进技术的人才,先进技术和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支撑产业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那么如何“培养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才能不断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呢?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2000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确定了高职教育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明确了高职教育实施“技术教育”,培养目标是技术型应用性人才[1]。2004年,教育部颁发《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有必由之路”[2]重要观点。2012年,教育部颁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进一步明确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技术技能人才[3]。从国家颁发的一系列文件可以看出,国家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非常重视。那么,如何理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呢?本文认为高职教育人才目标定位:成为合格人才和优秀人才的摇篮;在人才培养类型上,定位于三型技术技能人才;在人才服务面向区域,立足于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二、重庆市电子信息人力资源需求分析

(一)“十二五”期间重庆市电子信息发展的趋势

“十二五”时期,是重庆市搞好城乡统筹改革、建设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的重要时期。《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重点改造和提升以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业为主的传统优势产业,同时按“2大基地+10大产业集群”的思路,加快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作为重庆市国民经济不可缺的新兴战略产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同时也是实施战略转型的关键期。

“十二五”时期,在世界经济缓慢复苏的背景下,重庆市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发展,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新型工业化结构调整将成为推动重庆市发展的关键词。重庆的特殊市情和产业结构特点,决定了重庆要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从传统的制造型向新型工业化转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由“做大”向“做强”转变将成为重庆市发展的新动力。伴随着314部署、城乡统筹、两江新区、内陆开放高地、五大中心城市等党和国家对渝发展战略助推重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进一步加强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建设,信息产业发展的投资环境日益得到改善,一批重点招商引资企业落户园区,信息产业园区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成为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二)重庆市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背景下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趋势分析

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关系密切。从重庆经济发展的特征和趋势出发,重庆电子信息支柱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电子信息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需求主要体现为:第一,需要大量的电子信息类人才。随着笔记本电脑基地、半导体产业基地和软件及服务外包基地的发展,未来5年重庆电子信息产业人才需求将达80万人,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技术技能人才的本地化配置支持。第二,需要熟练操作技术岗位的技能型人才。电子信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从产业岗位群的需求看,要求能熟练进行岗位技术操作技能型人才,并具备一定的岗位迁移能力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能人才,使企业在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过程中降低成本,以技术进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第三,需要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随着重庆工业规模急剧扩大和结构升级,急需掌握产业链技术的发展型和应用型电子信息类人才,人才已成为支撑产业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构筑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越来越多的企业要求毕业生具有职业道德和较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三、产教对接,适应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大背景下,学校立足重庆支柱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突出电子信息特色,体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出了“用电子技术提升先进制造业,借助信息化手段增值现代服务业,由数码艺术发展新兴创意产业”的专业产业对接发展思路。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结合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群建设特点,借助优势资源整合,创建了颇具特色的“校企互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而实现学校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职业岗位群需求的宽领域贯通、全方位互动,学生所学即所用,顶岗即上岗,上岗即就业。(见图1)

(一)管理互嵌——驻厂联络站与驻校工作站相互嵌入

学校在企业内成立了驻厂联络站,派驻专门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一方面协助企业对顶岗实习实训学生按照 《企业教学各环节基本要求》、《企业教学学生管理办法》规定进行管理与考核,另一方面按照学校学生顶岗实习实训有关规定加强学生日常行为、实践教学规范管理和考核。同时,派驻的教师或管理人员可以借此参加实践锻炼,熟悉企业的生产流程,掌握专业领域最前沿的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专业技能水平。针对订单培养,合作企业在学校设立驻校工作站,企业驻校工作站与学校相应机构共同协商安排课程、实训、师资、质量监控、考勤以及各种日常事务,协调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新问题。

图1 “校企互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图

(二)课程互嵌——课程资源与岗位培训包相结合

以电子信息类微电子技术专业为例。首先,将半导体芯片制造工、半导体分立器件和集成电路装调工、SMT表面贴装工程师、集成电路版图设计师等国家职业标准,半导体SEMI等行业标准,相关企业标准,以及企业的技术、管理和工作要求嵌入到课程体系中。其次,通过调研相关企业关键岗位如SMT贴装,IC版图设计,IC制造等,与合作企业专家共同开发如SMT技术、IC版图设计,IC制造技术等关键岗位的课程资源和培训包,使岗位、课程、证书相互融合,关键技术易于掌握。再次,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分享开发的课程资源和培训包,广泛应用于专业人才培养、企业员工培训之中,效果非常明显。

(三)师资互嵌——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角色融通

根据学校教师到行业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对口实习、挂职锻炼的有关制度和要求,阶段性无课教师在无课期间必须深入行业企业;而大量专业教师则利用每年的寒暑假时间,有组织地分期赴行业企业进行学习和工作;被派驻企业从事学生顶岗实习实训管理、指导的专业教师或管理人员都有具体的实践锻炼任务。经过实践锻炼,专业教师的角色就逐渐过渡为准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按照学校关于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和兼职教师聘用及管理的有关要求,从行业企业特别是微电园入驻企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经常开展针对兼职教师的职业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培训,确保其能够独立承担起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任务,并让来自行业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工程师参加日常教研活动,使其角色逐步从“工程师”转变为“准讲师”。教师从“讲师”到“工程师”和企业技术人员从“工程师”到“讲师”的角色互通,对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优化专业教学团队的专兼结构和培育应用技术研发能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厂校互嵌——共建校内教学工厂和校外顶岗实习基地

通过园校互动、校企合作,把基地办到企业,将工厂引进学校,形成厂中有校、校中有厂、厂校相互渗入、合作发展的共赢良局。利用示范建设资金新建一条SMT、LED生产线,并与富士康科技集团捐赠价值千万元的SMT生产线,在校内共建SMT教学工厂。教学工厂运营由园区企业落实生产任务,企业派出专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经营人员,与学校的专业教师、管理人员共同管理和组织生产,生产经营和学生实习实训并行。几年来,围绕着电子信息类专业群实习实训条件建设,先后与富士康、英业达、广达、惠普、渝德科技、中电科技、四联集团等行业企业共建了211个校外顶岗实习实训基地。

(五)工学互嵌——校内学习与企业实习相结合

按照学院“能力标准、模块课程、工学交替、职场鉴定”的“四环相扣”教学模式,比如微电子技术专业在订单班教学过程中,根据专业领域相关课程对学生的职业素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培养中的差异性[4],把校内学习与企业实习、学习与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整个培养过程分为若干个学习阶段、分期组织实施,实行工学交替,使所培养的学生在学习期间顺利完成从学生→学徒→准员工→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角色转换(见图2)。

图2 微电子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分段分期图

第1、2学期,对学生进行职业基础素质培养,以学校教师教学为主、企业专家讲座为辅,完成职业公共课程和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系统学习,帮助学生初步认识专业与职业和掌握普适性专业知识技能。地点在学校。

第3学期,对学生进行职业认知教育,管理以学校带队教师为主,职业岗位工作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为主,完成普适性顶岗训练任务,帮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熟悉并快速融入职场环境,提高其职业素养、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地点在企业。

第4、5学期,对学生进行职业专业教育。依托校内教学工厂中的SMT和LED生产线,核心专业技能课教学以企业工程师为主,专业配套课程教学以学校教师为主,并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来校举办专题讲座,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职业素养,掌握专业对应的关键岗位必备专业知识技能。地点在学校。

第6学期,对学生进行职业专长教育。学生到企业参加带薪顶岗实习,以企业管理为主、学校专业指导教师为辅,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对学生进行指导,完成企业技术性工作任务,帮助学生固化良好职业素养,熟练应用专业技能,顺利实现就业。地点在企业。

(六)合作就业——学校学生和企业员工相结合

首先在实施工学交替的过程中,学生到企业实习,与企业员工同吃,同住、同工作,严格按照企业方式进行管理、考核,评价和计酬。其次面向职场需求,实施技能鉴定,使学生毕业前获得相应的企业专项认证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具有与企业员工等同的入职条件。最后订单班学生全部直接进入相应企业顶岗实习和工作,成为企业员工;非订单班学生多数在合作企业完成顶岗实习后被直接录用,少数学生则通过学校推荐、自主择业和双向选择实现就业。

(七)合作发展—社会服务与产品开发相结合

通过产学研中心,学校和企业将社会服务与产品开发相结合,紧紧围绕电子行业企业需求,以项目为载体,整合学校、园区、行业企业优势资源,按照“活动项目化,项目成果化”的要求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提升学校教师为企业科技创新服务的科研能力,推动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一方面通过合作企业把教师的应用技术研发与技术服务项目成果进行推广应用,加快产业转化或创业孵化进程。另一方面与合作企业联合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技术攻关和生产工艺改进,帮助企业破解难题,实现技术革新和产品升级。

通过“产教对接,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及实践,近几年来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在国家级技能大赛中多次获奖,毕业学生初次就业率保持98%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评价的称职率大于96%,优良率大于80%,毕业生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赞誉。因此“校企互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供相关职业院校学习和借鉴。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Z].教高[2002]2号.

[2]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4]1号.

[3]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EB/OL].http://www.edu.cn/zong_he_870/20120723/t20120723_813704.shtml.

[4]陈鸿,邵有为,李仕旭.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电路分析与应用》教学改革[J].职教论坛,2010(32):47.

猜你喜欢
信息产业顶岗人才
7524亿元
人才云
新郑产业新城:“屏”“芯”双轮驱动,打造中部电子信息产业新高地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四川省信息产业发展研究
聚焦电子信息材料发展前沿抢占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先机共建电子信息产业强国
教育部要求保障顶岗学生实习安全
高职煤炭类顶岗实习“421”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