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霞
[摘 要] 改变传统的单一接受式数学学习方式,构建和形成初中数学“互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本文在相关理论和教学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互动探究”的教学模式以及与该教学模式相关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互动探究;教学模式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数学活动,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积极交往和互动中,完成学习任务,自主生成、内化知识,实现共同发展. 因此,教师应针对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和归宿,积极构建“互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使学生自主参与并亲身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完成知识的自主建构,初步形成数学探究能力、正确的理性精神和科学态度.
■ 互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内
涵意义
互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智慧地引领学生通过积极、有意义的互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做中学”,自主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完成知识的自主建构,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每一位学生都可以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通过讨论和交流形成正确的观点和看法,教师只是以一个引导者、参与者、评价者的角色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学生的生命在课堂上得到极大的舒展,潜能也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互动探究式课堂教学既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原则,又体现了获取知识的活动性原则.
■ 互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实
施原则
1. 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互动教学模式,应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合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整个设计的过程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绝不能以教师的个人想法来代替学生的思想,应真实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探索与研究,获得知识并锻炼能力,促进数学实践观的形成.
2. 启发性原则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是发散学生思维的教学,需要教师一步一步地引导、精心地启发,才能换得学生思维的活跃和主动探索,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同化外部世界,调动全部的智慧去探索和尝试,自主化解学习疑点,学会分析,在自省自悟中健康成长.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设置问题激起学生的讨论兴趣,给学生独立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己对其进行思考,生发与体验对知识的独特领悟,并内化为学生独特的知识和经验结构.
3. 实践性原则
教学最本质的目的,就是充分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亲身经历和探究中自主建构知识,掌握知识的方法. 因此,互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应把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放在首位,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从问题开始经历认识过程,带着问题大胆假设,通过教师的适当点拨、引导,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掌握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这样,学生才会对所学的知识印象深刻,并能在以后的学习中灵活运用.
■ 构建互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的条件
1. 创设一个真实的问题背景
创设一个真实的问题背景,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及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具体包括:第一,目标诱导,学习目标对学生主动学习有诱发和定向功能;第二,兴趣驱动,兴趣是推动学生力求认识事物和探求知识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学生在思想感情和意志上去探索数学奥秘的底蕴;第三,评价激励,实施多元化课堂学习评价,不仅能激活学生内在的学习推动力,而且能促进学生“人”“文”的双向健康发展.
2. 创设互动探究的课堂教学环境
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能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能使学生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能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时空距离,使学生对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产生亲历感,并使学生的思维向预定的目标展开,不断促发思维碰撞,在亲历数学体验与感悟中实现对数学知识的主动建构,促进探究能力的不断发展.
■ 初中数学互动探究式课堂教学
模式的实施过程
1. 设置问题,创设情境
新课程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把问题看做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 恰当地设置问题是把学生引导到互动探究过程中的第一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恰当地提出有价值的思考性问题,把学生引导到互动探究过程中来,促进学生自主地置疑、探究、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拓展思维,拓展他们的学习,提升学习能力.
如,教学“全等三角形的证明”一课,在揭示课题后,可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1)只给一个条件(一组对应边相等或一组对应角相等),画出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2)给出两个条件然后画三角形时,有几种可能的情况,每种情况下作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分别按下列条件做一做. ①三角形一内角为30°,一条边为3 cm;②三角形两内角分别为30°和50°;③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为4 cm,6 cm. 问题的创设激起了学生的兴致,学生大胆猜想,分组讨论、探索、归纳,踊跃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观点,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最充分地发展.
2. 探索讨论,形成猜想
特级教师张思明指出:“要让学生自己提出猜想,这样,他就会有追求证明的渴望,此时的数学教学才最富有吸引力. ”因此,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发学生大胆猜想,展开思维的翅膀,开阔新视野,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及协作交流、推理分析等能力,以自己的数学探究来感受发现的过程.
如,研究“多边形的内角和”时,可引导学生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多边形分割成三角形,找到这些基本图形中“从一个顶点出发引出的对角线的条数与边数的关系”“被分割成的三角形的个数与边数的关系”,从而求出内角和. 进一步拓展问题,让学生大胆猜想,逐步尝试研究,找出一般的多边形内角和与边数之间的关系,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主动探讨获得了新知识,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而且体验了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合情推理,逻辑论证
推理论证往往是探索讨论的延续和发展. 通过推理论证,不仅能让学生牢固地掌握推理论证的方法与技巧,获得问题的解决,而且能将推理论证的结果作为探索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要发展,从更高、更深的角度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解决问题,实现课程、师生、知识等深层次的互动.
如,研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可让学生通过折叠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然后观察、猜想,并通过度量等方法发现“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的性质;对于圆的“垂径定理”的认识,可通过折叠、观察、度量的方法,发现“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的性质等,然后根据其性质进行证明,使直观操作和合情推理、逻辑论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推理论证成为学生观察、实验、探究并得出结论的自然延续.
4. 评价反思,深化提高
评价是推进师生互动进程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因此,初中数学的课堂评价应由单一评价走向多元评价,重视知识形成过程中学生研究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情感发展,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老师或同伴的一次次评价过程中产生思维碰撞,迸发智慧火花,真正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思维碰撞、心灵沟通的过程.
如,教学“分式的值何时为0”时,我先让学生练习一组代入求值题,其中有两题的答案为0,让学生归纳分式值为0的条件. 结果,有的学生归纳成分子为0时,分式的值为0. 我面对学生犯下的错误没有采用以往非对即错的程式化评价,而是打破了标准化答案的禁锢,顺势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并再次举例■何时为0,让学生从正反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发生错误的原因,让学生突破思维的临界状态,完成思维质的突破.
总之,互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机械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单调形式,把“灌输—接受—存储—再现”变为“尝试—质疑—识辨一建构”,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指导性作用,又发挥了学生认知过程的主体性作用,实现了师生的互动、和谐和统一,从而开发和拓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全方位地提高了学生探究性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