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玉萍
[摘 要] 在常态课的教学形式下,没有一节课是绝对高效、绝对理想和科学的,但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可以为了高效、理想、科学的课堂而不断反思,从而提升教学的效能,这就是本文要体验的反思型教学的价值性.
[关键词] 课堂教学;教师素养;兴趣
■ 让课堂教学更高效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追求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确保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这个主体地位的体现情况来自于教师对学生的课前预设,对学生课堂生成的巧妙处理和延伸. 就本人执教初中数学教学而言,教师课前的充分预设能非常有效地缩小教师预设与学生实际生成之间的差距,这样就非常有效地让教学内容在课堂中得到充分开展,让原先准备的教学行为科学合理地分配在课堂的每一分钟,并能让每个层面的学生都得到一定的才华施展. 这样的课堂就会越来越高效. 而如何才能真正缩小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差异,这种准确预设的能力来自哪里?对于教师而言,应做到以下三点.
1. 充分分析课标和教材
课标是教学行为的风向标,是我们的方向所在,是教育专家通过实际和理念的深入研究得出的,它对教学具有绝对的导向作用,而教材则是根据课标要求,把相关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整合的教学素材,对我们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科学性的指导作用. 所以课标和教材是我们课前必须认真分析的首要内容. 比如,在有理数的课程内容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是这样要求的: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能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教师需认真分析教材,结合这个要求分析教材对相应内容是如何落实和突破的,并服务于自己的教学行为.
2. 充分分析教师和学生
教师个人是教学行为的实施者,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个性和特长有充分的认识,并善于结合自己的特点提升教学内容、落实有效性. 而分析学生是预设课堂行为的前提,只有知道学生的实际学情后,才能很好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准确的预设. 比如,在新人教版“垂线”的教学中,其中有一个环节就是会用三角尺、量角器、方格纸画垂线,并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垂线的一些性质. 为了让这个教学目标顺利达成,教师就必须考虑学生原先对三角尺、量角器、方格纸使用的熟练程度,根据学生的熟练程度预留不同时间给学生自行完成画垂线和探索.
3. 充分反思课堂和课外
反思课堂教学过程和反思课后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反思型教学的重点环节. 分析课标和教材、分析教师和学生是反思型教学的前提. 因为只有认真、充分地分析课标和教材,分析教师与学生的情况,分析课堂教学结束后的课堂情况和学生课后的反馈情况才有价值、有作用. 我们在教学结束的第一时间就应进行反思,此时的反思对于执教者来说是最清晰、最有效的. 因此,这个时候教师对自己原先的预设和生成处理之间的差异最深刻,而对意料之外生成的处理情况也最有感受,教师这个时候立刻整理也才最有效果,且能立刻指导自己的第二课教学(第二课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同一内容在第二个同类班级执教,另一种是在同一个班上后一节的内容). 教师在第一时间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是目前最为常见且最有效的反思型教学的主要方式. 很多教育主管部门为教师印制的备课笔记中都有这么一个板块,有的命名为调整与反思,有的命名为教后反思,等等. 无论命名有什么样的差异,但目的基本都是一致的. 但是,教师的反思是教师站在教学行为的落实情况来分析的,其角度是教师“教”的角度. 而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学生三维目标的达成,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达成情况则可以通过课后的情况来反馈,比如学生课后对相应数学作业的态度、作业的正确率,以及学生对后续学习表现出的态度等. 教师可根据对课堂和课后情况的反思,发现自己原先教学中的不足,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改进,从而服务于后面的教学.
■ 让教师素养更完善
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而每个方面又分成很多方面,这些素养的具备不仅靠教师在师范院校的学习来获取和提升,还要通过日积月累的教学实践来不断积累和提升. 很多教育主管部门每年都会为教师提供很多学习和培训的机会,数学是中考、高考的重点,因此,这样的培训在数学教师中是很多的. 但是这样的被动式培训并没有大幅度地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要真正提升教师综合素养的行为,应该是教师主动地参与到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之中,主动分析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后的思维情况、兴趣情况、应用情况等,这样主动的参与才能有效地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比如,专业技能方面就包括教师的语言整合能力,教师的语言整合能力单靠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语言培训是远远不够的,而要靠教师在课前精心准备自己的语言组织,课后立刻认真反思自己的语言组织情况,通过调整和反思去实践和提升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 数学课堂中的语言整合能力包括很多细节,如善于激发审美想象力,具有感染力,富有启迪性,有益于训练学生规范化思考问题的缜密性等.
比如,在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二次函数及其图象”的复习课中,我们如何采用较好的导入方法来激发学生参与复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呢?本人分以下三步来践行自己的主动性研究的反思型教学.
1. 反思自己原有的教学经验
这节课原本就是采用知识和图象归纳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回忆和巩固二次函数及其图象所表现出来的基本性质,从基本性质着手,引导学生如何应用这些基本性质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2. 学习优课特有的亮点特色
深入学习了2009年12月由佛山市数学教研室承办、《中学数学教学参考》杂志社举办、陕西师范大学罗增儒教授主讲,为期一周的《中学数学教学参考》杂志社解题教学高级研讨班,其中重点打磨的一节“二次函数及其图象”的复习课,在这节课中,执教老师采用心理测试的方法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导入效果良好.
(主动研究到这一步,我仍然没有找到最好的方法,因为采用心理测试的方法在我自己班级执教不会有研讨班的效果,因为我的学生已经和我很亲近,关键很融洽. 反思型教学由此进入最关键的困惑环节,很多教师会在这个环节停滞不前,专业技能的提升戛然而止,笔者到此却进行了第三步的深入反思)endprint
3. 分析自己学生的实际需求
凭借教学经验和我对自己学生的了解,前面两种方法都不适合我对这节课的复习. 原因有二:一是我的学生对二次函数及其图象的基础知识比较夯实,基础知识的呈现在很大程度上有点多此一举;二是采用心理测试有点“作秀”的味道,不适合原本关系很融洽的师生进行常态课的导入. 反思到这个环节,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和情感关系都已经达到一个良好的效果,所以直接排除以上两种导入方法. 结合二次函数及其图象在初中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发现,其关键是用二次函数及其图象的性质来服务实际问题,提升数学的学科特点和价值性. 此时,我们就深入地设计了一道既符合学生基础知识回顾总结,又符合学生思维能力循环上升,还能多方位复习二次函数应用的情景例题,真正达成复习课应该做到的“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真反馈”的效果.
上文所述的这种反思型教学效果是理想的. 确实,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通过自己的主动性养成反思型教学的良好教学行为习惯,教师的这些能力就能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提升,最终全面完善自己的专业素养,提升教学效能.
■ 让学生兴趣更浓厚
兴趣永远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而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很多情况下又是短暂的、表象的、易变的,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是如此. 为了确保我们的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兴趣点,我们的反思型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反思型教学的特点之一就是即时性,因为很多反思型教学的反思过程是在教学行为一结束就进行的,这时教师对刚刚结束的教学行为和效果的印象是最深刻的,其中对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深刻性都是最清楚的,学生表现出来的兴趣浓度也最显而易见,从这些情况反馈出来的信息是最有效的. 那么,根据学生的反馈,我们才能进一步创设符合学生兴趣需求的多样化的兴趣点. 就初中数学而言,我们除了要采用其他学科都共同具有的多媒体的视听效果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外,还要善于挖掘数学学科和数学教师所特有的兴趣点,这些兴趣点应该在不断的教学反思中积累起来. 其中蕴涵着数学的学科魅力,如数学的美;渗透着数学教师的智慧,如启发式提问、反驳式追问;体现了数学的学科价值,如数学知识与技能在生活、社会中的广泛应用,等等. 这些能激发学生的深层兴趣,让学生兴趣更加浓厚的教学艺术元素并不是教参和课标中都能给出的,也并不是教学资源共享网站上能提供的,那要靠我们每位教师的精心思考和反思,在教学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再反思,通过不断的反思和实践最终积累起来. 学生的兴趣上来了,我们的教学质量也就自然提升了.
反思型教学的关键在于我们每位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思考和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发现亮点和不足,并在反思中让亮点放大,让不足缩小或消失,从而通过实践将效果显现化、价值扩大化. 不要力求反思型教学能立刻给你的教学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我们的不断反思肯定能给我们的“教”与“学”带来巨大的进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