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妩
摘 要:生物教学如何设计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创造“新”课堂是一个关键,课堂可以是从知识的建构性出发注重问题情境与生物本质的有机融合,给学生以“新”;可以结合知识特点激发思考,以思维的“活”让学生体验到“新”;利用课堂的生成性资源,以“辨”促“新”,提高学生的主体性与创新能力。
关键词:有效教学;建构性;活动性;生成性
新课程改革多年,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理念、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使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精彩。然而,凝眸反思,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一些问题: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折射出放任与浮躁,我们的课堂教学多了些新颖的形式,却只是增加了教学的茫然,对生物教学的本质帮助不大。教师如果能从知识的本质出发,在教学设计上有所创新,能够在问题链的设计、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及生物自身的新奇方面多做文章,学生就会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新奇与美感,增强学习的成就感,进而对生物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生物知识的理解与升华将水到渠成,同时无疑也会提高学生的再学习能力。笔者对此进行了长时间的尝试与反思,得到了点滴想法。本文就此浅谈自己的体会,以期抛砖引玉。
一、从知识的建构性出发,有机融合问题情境与生物本质,增加学习的新鲜点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强调构建问题情境,还原知识产生的过程,同时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强调通过设计学生活动让学生体验知识,感知生物,進而理解生物,强调“知识是自然产生的,是合理的”理念。这里设计的关键在于科学、艺术地处理教材内容,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艺术水平高的教师往往不是把感知教材作为出发点,而是根据教材特点,选择内容,编成问题,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
例如,在教学“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这一节时,可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你吃比较咸的食物如咸菜或连续磕带盐的瓜子时,你的口腔和唇的黏膜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当你把白菜剁碎准备做馅时,常常放一些盐,过一段时间后就可见有水分渗出。萎蔫的青菜放入水中一段时间后会变硬挺等。这些日常生活情境的创设及一系列问题的呈现,启发学生动脑动手,使学生进入并始终处在一种生物情境之中,处于教师所激发形成的“思维场”中,体验思维的过程。在由教师所创设的符合学生思维水平的一个个“最近发展区”中完成思维过程。
笔者在教学中创设一个全新的知识载体,将所涉知识的学习与讨论容纳在其中,然后针对这个载体,进行问题设计,让学生的思维进行发散。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重构与完善了知识网络,增强了学习的浓厚兴趣,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能吃透“二次开发教材”的真正含义,抓住教材所给的一些典型背景材料,紧扣所授知识创设问题情境,突出知识的抽象建构和学生对生物知识的逐步建构,势必引起学生注意,增强学习的有效性。
二、巧用小实验,有机融合知识发生与思维过程,培养思维的活动性
新课程在课堂教学中特别关注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尤其是思维活动。但这更需要高明的教师激发、引导,提供支架,精心预设。新课程理念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不是说不需要教师,相反,根据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的辅导作用更应突出。教师如果从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出发,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些小实验在课堂中完成,让学生的眼睛“亮”一下,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思考,引起学生主动学习,对学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关注课堂生成性,落实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训练,增强学习体验
所谓生成性,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等活动中即时发生问题、事件、情境或行为等信息。在教学的预设和生成中,教师应该从学生最自然、最朴素的想法出发,从问题最自然的思路出发,沟通、交流、引导,用教材去教学生,而不是希望学生的答案与教材完全一样,让学生回归教材。课前要尽可能了解学生,精心预设;课堂教学中尽可能促进学生精彩生成。新课程核心理念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是否有所发展,特别是思维能力是否有发展,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看学生的行为尤其是思维是否改善,是否产生了新的想法或者更新了原来的想法,即看课堂的生成过程。学生思维被激活之后产生的想法,不管价值高低,都是很可贵的,教师不能轻易否定。即使是错误的思路,也应该从中吸取有价值的成分。
笔者在复习人类遗传病及优生时,曾设计下列问题:
出示实例,学生讨论得病的原因:
实例一:某一孕妇为艾滋病患者,她所生的孩子为艾滋病患者。
实例二:某一孕妇为大脖子病患者,她所生的孩子为呆小症患者。
实例三:某一孕妇为正常人,她所生的孩子为白化病患者。
在判断时,学生出现很多错误,在学生进行讨论、纠错之后,进一步提出如何区分遗传病、传染病和家族病。在学生反复交流、讨论的过程中,老师对学生表现的问题进行点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逐渐理解了遗传病的判断。
在课堂中,教师应注重每一个生成性资源,这些资源除了有很好的预设情境和师生互动过程中产生的火花之外,还有的是由于失误而生成的资源。这样的情况在每位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可能都会存在,因此我们在失误的时候要冷静应对,尽量变废为宝,引导学生共同分析原因,使学生在强烈的探究欲下学习。这样,学生不但学到了真知,他们的主体意识加强了,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得到了发展。
总之,生物课堂需要从“新”入手。笔者有时通过问题情境的不断变更制造学习的兴奋点,引领学生发现学习的乐趣,增强主动学习的动力;有时巧用生物小实验创设新的知识载体,使之成为学生进行知识重构的底板;有时利用生成性资源拨乱反正,或分析探究,训练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无论如何,只要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发现新鲜与乐趣,知识的建构、思维的发展与能力的培养都将变得更加容易,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变得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余震球.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85-386.
(作者单位 浙江省温州市第三中学)
?誗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