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海兰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应用,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大幅提高,从而农村剩余劳动力也不断增加,近年来國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也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转移空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属于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范畴.也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的必经之路。农村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促进了二、三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使得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越来越少,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影响。因此,发现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和出台相应的政策势在必行。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农业生产;对策
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解放了农村劳动力,提升了农村劳动生产率,同时也使得农村出现了剩余劳动力。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逐步向城市转移。尤其是在80年代以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转移速度也不断加快,满足了经济增长阶段需要大量劳动力的要求,对经济增长也做出了伟大贡献。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从事农业的劳动力逐步从乡村向城镇转移的现象,是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移,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道路上的必然趋势,是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紧密联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加快了城镇化建设速度,还减小了城乡居民间的收入差距。农村劳动力作为经济发展与农业生产的关键性动力和因素,它的整体素质的高低、行业配置及利用是否合理,制约着我国农村经济能否稳定、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也关系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目标的实现。本文以笔者在重庆市北碚区开展的调查为例,以小说大,来反应农村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从而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分析
有关资料表明,2007年重庆市北碚区的农村劳动力总数为241631人,农村从业的人数为215225人,占全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比重达到89.1%,可见,农村劳动力资源是极其丰富的。在这个比例中,从行业结构上看:从事第一产业即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人数为94521人,占全部农村劳动力的43.9%,从事第二产业即从事工业的劳动力为89264人,占全部农村劳动力的41.4%,从事第三产业即从事服务业的劳动力人数为31440人,占全部劳动力的14.7%,劳动力分布是很合理。而在2014年,在被调查的40户家庭中,有38户家庭中有外出打工人员,平均每户家庭中,有1.84个外出打工人员,农村劳动力在重庆市北碚区转移的现象非常明显。
同时,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如图1所示)劳动力打工五年以上的占55%,多数劳动力呈现长期务工趋势。特别是青年劳动力流动周期长,部分农村青年已完全摆脱了农业生产而长期在外从事流动就业,流动时间在5年以上的占外出务工人多数,举家外出的亦大有人在。以上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象是非常明显的,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越来越少,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给农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
农村劳动力大量且长期外出务工,使得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大量减少,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农村劳动力资源严重不足,影响农业生产的开展。相比于第二三的产业,农业的劳动效益是偏低的,因此精壮的劳动力普遍选择外出务工,从而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年龄较高且文化素质水平偏低的老年人及妇女。由于这种劳动力文化素质水平低且劳动力年龄偏大和以女性为主的特点,他们学习及应用农业科技的能力是很弱的,从而影响了农业生产的进行,影响现代农业的建设步伐。
(二)劳动力的大量外出,直接影响农村工作的有效开展。外出打工的农村精壮劳动力一般是家里“主事”的人,他们外出务工后,因为缺少“主事”的人,例如在农村投工投劳、“一事一议”等事项的讨论中,很多决定不能达成一致。在宣传农村政策上,由于文化素质水平高的劳动力外出,留在农村的老人、妇女和儿童对新政策、新知识的吸收及理解有一定的局限性,使得上级部门的各项政策及精神要领难以准确的传达和正确的落实,这些都在一定的程度上阻碍了乡镇工作的开展,影响了农村各项工作的进行。
(三)劳动力的严重缺乏,影响农民的规模种养。因为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严重不足,在农村中农民的规模种养是越来越少了,加上现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生产成本不断提高以及农产品价格存在不稳定性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农民对规模种养业的投入越来越少。而在农村,如果农户不进行规模化的种植和养殖,农民想要增加收入是很困难的。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农村的大量耕地被闲置,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伴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的精壮劳动力大量外出,留守农村的劳动力是年龄偏大的老年人、文化素质偏低的妇女或者儿童,或者是病残的青壮年,他们大都体力较弱且文化知识匮乏,农田土地呈现出一种粗放式的经营管理模式,农田的基础设备也严重老化,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举步维艰,大量耕地被闲置,农村的经济活力逐步减少,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针对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提出的对策
(一)提高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吸引农民回归农村从事农业生产。认真贯彻和落实惠农、强农办法,完善补贴政策,使农民的务农政策性收入有所增加;建立与完善农业保险政策,使农业生产面临的市场风险降低;进一步优化粮食的品种结构,提高粮食的单产量,从而提高粮食的生产效益;加强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监督和管理,防止它的价格上涨,降低农业的生产成本。从而使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得到提升,缩小农民务农收入和外出打工收入之间的差距,从而使劳动力留在农村。
(二)完善农业技术的培训体系,提升留守劳动力的素质,推进新技术、新品种应用。对现存农业培训体系的资源进行整合,筹措务农劳动力的培训资金,建立官办、民办以及官民联合等形式多样化的农业技术培训体系。有组织地展开农用技术培训工作,全方位提升留守劳动力使用农机设备的能力。着重对新成长起来的劳动力进行培训,使其文化程度高、接受新事物快的长处得到充分发挥,并把他们培养成为推进农村科技服务、接受农村科技信息与构建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的中坚力量。
(三)对农村土地流转进行规范,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实行规模化经营,解决农村土地闲置的问题。把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作为主要目标,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租赁和托管制度,开展多样化的农村土地流转形式,以形成合理的土地流转价格。在这个的背景上,发展建立农村种、养殖大户与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鼓励他们租赁流转出的多余的那部分土地,从而对土地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实现农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的经营发展方式。(作者单位:西南大学)
参考文献:
[1]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四大影响[J],中国农业招商网.
[2] 中国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课题组.农村劳动力转移对重庆市农业生产影响的调查[J].金融参考,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