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华蕾+温小林
摘 要: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江苏省的农业生产出现了劳动力季节性短缺、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总体结构性下降、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恶化和土地利用率下降等问题。为此文章对江苏省劳动力转移背景下的农业生产做了进一步的论证,并提出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选择性转移 农业生产 人力资本 江苏
中图分类号:F3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0-243-03
一、农村劳动力选择性转移与农业生产状况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
随着改革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江苏省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规模不断增大,2000年下半年开始,江苏省经济进入高速增长的新阶段,随之农业劳动力转移开始打破上世纪90年代停滞的局面,呈现出加速发展的势头。然而随着江苏省产业格局日趋合理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逐渐趋于平缓,农业从业人员结构逐步趋于稳定。
受益于相对发达的工业化水平和城市化进程,江苏省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参与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呈现出更为明显的选择性特征:(1)江苏省非农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以青年男性为主。据江苏省在部分企事业单位及个体经营单位中对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调查的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农民工中男性占到73.9%,女性占26.1%;年龄主要以40岁以下的青壮年劳动力为主。{1}(2)非农转移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涉农职业素质相对较低。在大量非农转移的农村人口中,具有中学阶段文化程度的青壮年农民占了较大比例。截至2012年底,非农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4年,比农村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高1.7年,比农业从业人员受教育年限高2.4年。{2}同样不可忽视的是非农从事非农生产的农村劳动力农业职业素质相对较低,大部分非农转移劳动力因为长时间疏远农业生产,对农业生产的过程和环节不太熟悉,对农业科学技术的了解相对较少。
(二)农业从业人员
农村剩余劳动力力向非农部门转移是社会经济体系内部要素配置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必然选择。在劳动力选择性转移的背景下,伴随着农业职业化教育平台的逐步完善和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日趋壮大,农业从业人员正发生着结构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反过来又在某种程度上改变和影响着农业的生产状况和发展水平。目前江苏省农业从业人员主要呈现出如下特点:(1)农业人力资本相对弱化。大规模的选择性转移并没导致农业人力资本的下降,尤其是在农业职业教育日益成熟和普及的背景下,农业从业人员的农业职业素质反而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弱化是就劳动力文化素质在非农转移前后比较而言的。(2)农业从业人员结构老化。许多非农转移的劳动力人到中年后不能适应繁重的体力劳动,不得不过早地退出城市,返回农村。可是他们在“被迫退休”,回到农村后,迫于生活的压力还必须继续从事农业生产,从而造成了令人担忧的“45岁返乡现象”。(3)从事农业生产的男性劳动力比例逐步降低。大量农村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使得农村妇女成为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力量。
(三)江苏省农业生产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的选择性转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农业人力资本的水平,不可避免地削弱了江苏省发展现代农业的能力和水平。但是同样不可否认的是,伴随着劳动力转移规模的不断扩大,江苏省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日趋合理,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逐年提高,这些变化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农业人力资本弱化对农业产出和农业现代化的影响,使得农业生产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二、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优质劳动力的大规模非农转移,对农业生产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农业总产出是否因此而减少?已有的经验表明,由于江苏省农业生产结构未发生明显变化,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尚未造成农业部门劳动力的短缺,考虑到同期农业机械和化肥投入的增加,在劳动力择优迁移的过程中,农业总产出并没有减少,反而有了较大的提高。
(一)农业资源配置的变化
1.人地关系。近十年来,江苏省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变化不大。农作物播种面积在2001年是7777.4千公顷,到了2010年为7619.6千公顷;粮食播种面积基本持平,1998年是4886.7千公顷,2010年是5282.4千公顷。3由于非农转移劳动力抵消掉了农村自然增长所带来的劳动力的增加,劳均耕地面积在过去四年间提高了61.78%(2001年为3425.0平方米,2010年为5540.2平方米)。然而在人地关系缓和的背后,也不可避免地衍生出土地荒废和撂荒等诸多问题。
2.农业机械投入。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国家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农业机械保有量持续上升,农业机械总动力逐年上升。以劳动力转移为契机,机械化导致农业劳动生产力得到大幅度提高,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后农业生产对劳动力需求的空缺。
3.农业化肥投入。抛开土地和劳动力本身,在农业生产的其他要素里面化肥无疑使是最重要的一项。已有的研究表明化肥的投入是改革开放以来农业产出增加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所以为了追求产出的不断增加,农业生产变得过分依赖化肥,以至于大部分农民患上严重的化肥依赖症,亩均化肥使用量达到发达国家的三至四倍,从而也给农村造成极为严重的面源污染问题。直到本世纪初,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进一步普及和人力资本偏态技术的广泛使用,使得化肥的使用量逐渐趋于平缓,并呈现出进一步下降的趋势。
(二)农业总产出的增长
与全国一样,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农业总产出稳步增长。而且这种增长正是在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选择性转移的情况下发生的。那么,是什么因素抵消了优质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对江苏省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业生产总值指数变化与其影响因素做一个初步的分析。
我们的实证研究基于扩张的C-D生产函数,即
其中,Y为农业生产总产值指数(1978年=100),L、E、P、F分别代表劳动力总数、农业用电量、机械总动力和化肥施用量。
图3表明农业生产总值指数的对数,与其影响因素对数间线性关系良好。由于江苏省1978~2007年的农业生产总值指数、劳动力总数、农业用电量、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和灌溉水平很可能并非平稳序列,需要对它们进行单位根检验,以确定各变量的单整阶数相等。基于Dickey-Fuller(1979,1981)提出的单位根ADF检验,利用Eviews5.0对各变量的对数的单整阶数和平稳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所有数据都是一阶单整的,并且存在协整关系。用最小二乘模型对其进行估计,结果如下:
结果表明:(1)灌溉面积的对数、农业从业人员的对数的系数为负,这与实际情况不符;(2)农业从业人员的对数和灌溉面积的对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3)DW检验表明模型存在自相关;另外,模型也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因此要对模型做进一步的修正,修正后的模型如下:
模型的修正系数进一步提高,自相关和异方差也不存在了。不过农业从业人员数量对数的T值不是很高,但是在10%的水平上也通过了检验。
模型表明,在过去30多年中,促进江苏省农业产值增加的主要因素是正是对日益增加的化肥和农用机械的使用。模型同时表明,农业劳动力从业数量的增加没能促进农业生产总值的增加,反过来却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农业产值的增加。这可能是由于以下原因所致:(1)劳动力的选择性转移使得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呈现下降趋势,这种劳动力的流失对农业总产值的负面影响不能从农业从业人员数量的提升上得到补充。因而在实证检验的过程中出现了农业从业人员数量的上升反倒遏制了农业总产值提高的表象。(2)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优化了原本稀缺的农业资源的配置,使得农业产值得以进一步提升。
上述实证结果从侧面反映了只有通过劳动力转移的继续推进,稀缺的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才能得以实现,而这也正是劳动力转移对农业发展的意义所在。因此,要想进一步提升未来农业生产的水平,必须进一步推动具有人力资本偏态技术特性的物质资源的推广和使用,继续加强对农业从业人员的职业化教育和培训,积极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生产格局。
三、劳动力转移背景下农业发展思路
已有的经验表明在劳动力选择性转移的背景下,江苏省的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同时也给江苏省的农业现代化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和风险,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较低的农村人力资本储备势必会成为江苏省农业现代化进一步跟进的主要制约因素;(2)土地撂荒和废弃现象愈演愈烈将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问题带来长期挑战;(3)化肥、农药等具有非人力资本偏态技术特性的物质资源过度使用使得农业的可续性大打折扣。如上所述的诸多问题能否得到合理的解决直接影响到未来农业的发展水平和农业现代化的实施。
1.不断推进农业职业教育,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政府部门要在继续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同时进一步发展农业职业化教育,提高农业从业者的职业素质,这样一来除了可以规范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同时也可以减少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从业人员人力资本进一步弱化的倾向,从而使得农村人力资本的提升成为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动力。与此同时,人力资本偏态技术才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和跟进,进而使得石油农业向低碳农业实现平稳的转型和过渡。
2.不断创新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化规模经营。在土地流转许可的前提下,不断创新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家庭农场、农业大户和龙头企业等多种农业经营主体并存,不仅可以减少和提高废弃和撂荒土地的利用率,同时也可以实现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土地撂荒和废弃的原因除了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和农业生产效益相对较低之外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在农业生产日益国际化的背景下,进行细碎化生产经营的小农经济无论从技术上还是从效益上都不适合现代农业的发展。因此,应该也有必要以劳动力转移为契机,推动多种农业经营主体并存的农业生产格局的形成,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水平。
3.大力促进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过去20多年的劳动力转移的背景下,农业生产非但没有被拖累,反而取得了极大的进步,粮食生产更是屡创新高。这要归功于化肥、农药等具有非人力资本偏态技术特性的物质资源的大量投入和使用。然而以化肥为代表的物质资源的高投入、高产出的“石油农业”已经遭遇了发展的瓶颈,并给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极大的挑战。伴随着农业人力资本水平的不断提高,具有人力资本偏态特性的低碳农业技术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农业生产的可续性问题有望得到合理的解决。
[基金项目:镇江市创新能力建设计划(SS2015026)]
注释:
{1}数据来源:江苏省企业调查队(2013)
{2}金融时报:赵继鸿.关注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影.,金融时报,2008(6)
{3}数据来源:根据历年《江苏统计年鉴》整理而得。
参考文献:
[1] 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商务印刷馆
[2] 胡瑞法,黄季焜,李立秋,胡建锋.让农业科技进村落地[N].时事报告,2005(2)
[3] 黄季焜.六十年中国农业的发展和三十年农业改革的奇迹[J].农业技术经济.2010(1)
[4] 周其仁.《机会与能力——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和流动[J].管理世界,1997(5)
[5] 郎君立.农业生产中人力资本的挤出及其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3)
[6] 温小林;劳动力选择性转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1
[7]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M].山西经济出版社,2001.P288
[8] 郭剑雄等:人口偏好转变下的农业发展[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P271
[9] 郭剑雄,李志俊:劳动力选择性转移下的农业发展机制[J].经济研究,2009(5)
[10] 杰拉尔德.M.梅尔.经济发展的前沿问题[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 江苏镇江 210024)
(第一作者简介:吴华蕾,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管理研究)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