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新农村建设如何借鉴南方发达地区发展模式探析

2016-12-03 07:36孔令利
经济师 2016年10期
关键词:华西村发展模式

孔令利

摘 要:文章以华西村、义乌小商品城发展模式为主线,阐述了新时期中西部特别是欠发达地区中小城市如何结合自身实际借鉴南方发达地区发展模式的思路和方法,对加快调整优化县域经济结构,推进城镇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华西村 义乌小商品城 发展模式 县域经济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0-079-03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地位,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支点。借鉴浙江、江苏等地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在当前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不断深入的时代大背景和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切实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对于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县域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提升地区幸福指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南方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主要特点

1.在经济市场建设方面。一是规模宏大,交易活跃。义乌小商品城创建于1982年,是我国最早创办的专业市场。20余年历经四次搬迁8次扩建,现拥有营业面积260万平方米,商位50000余个,从业人员20万人,日客流量20万人次。2006年市场成交额388亿元,其中,外贸出口占60%以上,连续15年位居全国工业品批发榜首,是我国最大的小商品出口基地。市场拥有43个行业,1900个大类,40万种商品,几乎包括了工艺品、电子电器等所有的日用工业品,什么东西都可以在这里以优惠的价格买到,产生了良好的市场专业化和集群化的繁荣效应。2005年被联合国、世界银行与摩根士丹利等权威机构称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二是辐射力强,带动力大。中国小商品城辐射212个国家和地区,行销东南亚、中东、欧美等地,年出口量占总成交额的60%以上。2013年,常驻义乌的外商达8000多人,境外常驻商务机构500多家。随着全球性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我国转移,中国国际小商品城的市场外向度不断提高,带动了小商品的产业聚集发展,以义乌为中心在金华、台州、温州一带形成了国际性的商品产业带,促进了市场簇群式发展。市场的繁荣还有力地拉动了交通、运输、宾馆、饮食、服务、包装等行业的蓬勃发展。三是管理规范,信息灵通。数千亩大的市场,三层以上的庞大建筑,几十万人次的客流量,随时有专职人员打扫卫生,维持秩序,导客服务,却并不拥挤杂乱,反而显得井然有序,整洁卫生。发达的市场链和万商云集的火爆交易,中国小商品城成了小商品价格动向的信息源头。市场信息传播渠道宽畅,拥有多种专业报刊,中国小商品数字城等多家小商品市场信息网站,有形市场商位全部上网,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客商、商户随时了解场外的信息,又能感触身边的商机,软件服务国际一流。

2.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一是经济雄厚,发展快速。华西村位于江苏江阴市华士镇最西边,原村面积0.96平方公里,350户,1500余人。这个不起眼的小村曾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被称为“天下第一村”。1961—1965年,建村初头5年,农副业总值53.5万元,集体负债4500元,人均分配只有53元。2002—2006年,5年的销售总额是1135.48亿元,可用资金62.05亿,向国家缴税18.5亿元,人均收入10000美金,后5年的经济总量比建村前5年增长21.2万倍。2015年,销售额就达800亿元,向国家缴税7个亿,人均缴税40万元。已形成了服装加工、机械制造、热力电站、国内贸易、食品加工、农业科技、观光旅游等多种产业良性发展的大格局。经济实力、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一般的县级市。二是政治教育,氛围浓厚。华西村不仅仅有闻名全国的华西金塔,鳞次栉比的别墅群,现代化的工厂,高科技的农业园,还有令人肃然起敬的伟人像和雕塑群,以及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吴仁宝特色语言牌等等。吴仁宝作词的《华西村村歌》:“华西村的天是共产党的天……实践检验华西,社会主义富华西”,揭示了华西人的精神灵魂,旗帜鲜明地反映了华西人的信仰和追求,更是体现了华西人的精神力量。三是公私合作,集体为主。自1961年华西村建村以来,按照中央提出的“两个毫不动摇”精神,华西村干部群众坚持以公有制为主的集体主义经济,坚持“两手抓”,也就是实现公私“双富有”,搞“一村两制”,就是可以搞集体也可以搞个体。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走共同富裕之路,取得了辉煌成就。华西村的分配机制也体现了浓厚的集体特色:一是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工资奖金多劳多得;二是社会主义按需分配,各项福利待遇;三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资本分红。华西村村民一般只发工资现金,最多的人不超过3万现金,其它部分统统参股、分红(厂在股金在,人在股金在),这无疑是一种凝心聚力、人性化、长远化的充满活力的集体企业发展模式,值得深思和借鉴。

二、主要经验

尽管各地在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条件差异各不相同,但他们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却是一致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解放思想,唯实而事,敢为人先。解放思想,唯实而事,敢为人先三者是能动递进,有机统一的关系。没有思想的彻底解放,没有唯实而事的精神风貌,没有敢为人先的决心信心,就不会有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他们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敢想、敢干、敢决策、敢于冲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一切旧的条条框框的束缚,从本地实际出发,闯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义乌市场建设的成功与义乌人敢于创新、敢为人先是分不开的。1982年,当改革的春风还吹不到国内许多地方的时候,义乌人就捷足先登,抢抓机遇,率先建立了第一代“马路市场”。随后的30年里,他们一直清醒地保持开放的思想和敏锐的意识,把握住了一个个稍纵即逝的商机,将自己的经营传统发扬光大,最终赢得了在小商品批发领域的先发优势,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国际小商品市场。华西村过去的历史与苏南传统普遍的男耕女织没什么两样,全村资产不过2万元。1969年,吴仁宝提出“若要富,靠工富”,利用4间破屋,办了一个维修农具的小五金厂,当年赢利5万元。在“全国农业学大寨”的年代里,到处割资本主义尾巴,吴仁宝这种敢为人先的做法,为华西村的腾飞奠定了基础。此后在强烈的发展意识和科学发展的理念下,华西村又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四大步”:70年代造田,成为农业榜样村;80年代造厂,实现了农业工业化;90年代造城,实现了农村城镇化;21世纪腾飞,实现农村现代化。每一次跨越都与时俱进,远远地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2.高效用地,节约用地,腾地生财。土地是民生之本,保护土地也是一项基本国策,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发展。近年来,国家开始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政策,面对人口膨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严竣挑战,人口与土地矛盾突出,发展与空间矛盾突出。谁能抢抓机遇合法得到或留住土地,谁就抓住了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和摇钱树。义乌市土地总面积11万公顷,建设用地不到2万公顷,他们实行按投资密度供地制度(也就是楼层开发越高供应土地越多),极大遏制了土地的浪费现象,还通过全面清查闲置土地等手段,集约利用土地,使土地成为活跃的可循环开发的资源。国际小商品城历经四次搬迁八次扩建,由一层向高层发展,向空中要高度,向地下要深度,进行立体开发,比以前多容纳了几万个商位,不仅节省了大量土地,而且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华西村在集约使用土地方面更是不甘落后,为高效合理开发土地,科学制订规划,两年内建设两座各25层的“双塔”和一座52层的大楼。将6个村的村民全部集中到这三座高层公寓之中,至少可节约土地1000亩,以便用于工农业的高效开发。

3.党建措施好,两委班子强。从市场建立之初,义乌就确立了“市场建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的思路,1985年建立了全国首家个体劳协党支部,开始市场党建工作的探索实践,并根据市场发展需要不断升格和创新。通过不断引导和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到2015年,中国小商品城党委已有31个党支部,其中在册党员424名,已亮明身份的流动党员1500余名,在参与市场管理中发挥了骨干作用,在维护市场秩序中发挥了表率作用,在推动市场发展中发挥了参谋作用,在助推市场转型中发挥了引领作用。市场党建成为义乌市场持续繁荣发展的内生动力和“红色引擎”,逐步探索形成了以“组织立体化覆盖、党员精细化管理、服务发展有作为、正常活动有保障”为主的市场党建“两化两有”工作体系和以“三亮三定三促三有”为主的市场党建“十二条标准”,即亮身份、亮形象、亮承诺,定网格、定守则、定星级,促诚信、促转型、促和谐,有经费、有阵地、有制度。有力促进了市场转型发展。千百年来,中国农村里走出过零星的暴发户,一个区域的整体富裕则是从未有过的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绝大多数农民终于告别了饥寒的威胁,日益走上了小康之路,更有些地方从实际出发,坚持集体经济,实现了共同富裕,典型的华西村、南街村这类明星村的共同特征是都有一个愿意帮助群众集体致富、团结有效率的党支部和村两委班子,都有一个目光长远且有威望的领头人。华西村班子建设,不仅显示了党建的特色和创新,而且其班子成员都是“四个三”和“四个能”的人所组成的,所谓“四个三”也就是“三正:办事秉正、处事公正、经营廉政;三平:政策水平、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三守:守法、守约、守信誉;三不倒:难不倒、夸不倒、吓不倒。所谓“四个能”也就是:能上能下、能进能退、能官能民、能正能副。真正体现了“有福民先享,有难官先当”。

三、关于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借鉴南方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几点思考

1.经济发展方面。针对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老城区多,发展空间少,按照因地制宜、又好又快的发展思路,建议按照土地节约型、劳动密集型、技术先进型、资源环保型的总体思路发展现代工业企业。具体做法就是“四活一扩张:即学活政策、用活土地、盘活资产、激活民资—存量盘活,总量扩张。”

(1)学活政策。一是进一步深入学习,领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有关政策、法规,贯彻学习宣传执行工业发展、招商引资的有关优惠政策,大会宣传动员,小会议论发展,炒热思想,营造氛围,再掀工业发展、招商引资新高潮,确保思想重视到位。二是进一步牢固树立“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的信念,把发展工业、招商引资当成“一把手”工程第一要务来抓,成立党政一把手为正副组长的最高规格领导小组,确保组织领导到位。三是进一步强化经济发展意识,兑现发展工业招商引资有关优惠政策,重奖引资人,支持服务人,即大力充实工业、商务、统计、科技、安全生产等经济部门队伍人员,落实经费,提高待遇,使之扑下身子,放下架子,深入基层,与厂长(经理)多交流,多谈心,一厂一策,出主意,想办法,急企业之所急,解企业之所难,确保企业服务到位。四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仅增加数量,更要提高质量,搞好由粗放化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的转变,摒弃那些单纯以新上企业个数、多少投资额而制订责任目标的办法,避免为考核而考核的形式主义做法。注重抓质量、搞技改、强管理、增税收,有重点,有方向地帮助支持那些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三高”企业,使之年年增添新设备,岁岁开发新产品,一年一个新台阶,确保精品意识到位。五是创新发展理念,找准政府、企业、“外商”(县域外客商)三者之间的定位,理清发展思路。工业发展,招商引资企业是主体是内力,政府是客体是外力,当地政府与本地企业同舟共济,才能对县域外客商形成吸引力。同病者相怜,同路者相知,以企业招商引资,让厂长(经理)现身说法,要比政府招商、政策激励更有说服力,更具感召力。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企业发展服务的理念,使硬件服务、软件服务相得益彰,既能为企业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又能让厂长(经理)焕发知遇的发展激情,为企业服务不仅要会锦上添花,而且也能雪中送炭,既能相濡以沫,又能肝胆相照。为企业服务搞好扩大再生产同样也是在发展内涵的“新企业”,确保思想转换到位。

(2)用活土地。一是搞好土地制约“瓶颈”与工业发展空间的巧对接,节约用地,高效用地。鼓励企业立体开发,建设楼式厂房,向空中要效益,向地下挖潜能,零耗地上项目,新理念搞招商,引导企业节地发展。二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新思维模式,引导有闲置空地而又无力扩大再生产的企业走集体化经营道路,利用手中土地,以地入股,对外招商,建设厂中厂,企中企,利益均沾,鼓励企业共赢发展。三是搞好规划,按照“不住小院住高楼,腾出土地搞商业”的发展理念,做好规划,带着项目去招商,以土地入股的形式或采取BOT建设模式,对外招商招租,搞好商贸建设,促使村企互利发展。

(3)盘活资产。一是组织企业服务人员对辖区内那些旧厂院、旧车间、旧设备的占地多少、房屋数量、建筑面积、置换价值等情况进行调查统计,摸清底数;同时委派专职人员深入企业,深入社会,广泛调查研究,及时掌握那些有资本却无发展空间的加工商、生产商的动向,搞好院企联络工作。二是硬化路面,整修厂房,美化厂院,通水、通电、通气、通管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资强度,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为企业商提供除生产经营之外的软硬件服务。协调工农关系,自然防范关系,以厂房厂院招商引资,确保及时生产、专心生产经营,以商业超市的模式建立工业超市,搞好企企联盟工作。三是以现有土地、房屋、设备作为抵押向银行申请贷款,充分发挥金融主渠道作用,使固定资产在保值增值的情况下,变通为流动资金,产生双重效益银企双赢,搞好银企双赢工作。

(4)激活民资。一是多渠道、全方位宣传引导鼓励辖区内已完成原始积累,资产有剩余的商贸企业涉足工业领域。找准项目,抓住商机,弃商从工或工商并举发展工业,实现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的全面转化,加快资本扩张速度。二是运用社会力量,按照市场机制,发动辖区居民入股、内部职工入股,外地客商入股,建立股份制公司,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的集体、共同的辉煌,齐心发展。树立“人心齐,泰山移,人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的以人为本意识,加大人心凝聚力度。三是创造社会效益,按国家政策,安排下岗职工,取得政府贴息贷款,建立诚信,取信银行争取资金,及时扩大再生产,利用好银行信贷,加深银企互信程度。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一是加强政治学习,强化党性教育。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坚持党员“三会一课”制度、“二、五学习日”、中心组学习日、民主生活会制度,聘请党校专家、业务专家、模范人物讲理论、授知识,时时充电,武装头脑。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支部书记、支委及村干部到华西村、南街村等“明星村”接受社会主义新农村党的教育,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创新思路,灵活头脑。二是创新思维方式,搞好党建工作。对党员要侧重于办企业、搞加工、跑营销等经济知识方面的灌输,学习致富经,搞好由党员向致富能手转变的培养。对致富能手、经济能人,要鼓励、引导,侧重于政治理论知识方面的交流,搞好由致富能手向党员转变的培养。对是党员的致富能手,要使他们政治有荣誉,社会有地位,办事有面子,侧重于共同致富方面的教育,引导党员都要做小康大道上的带头人和领跑员,搞好由党员致富能手向村干部转变的培养。三是在其位谋其政,常怀为民之心。扑下身子放下架子,一切从实际出发,搞好调查研究,做到心中有数,多方式、多渠道、多人员展开讨论,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拿出科学规划,坚定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信心;在新村规划建设中,要正确处理集体与个人、大局与部分的关系,既要为集体着想又要为群众谋福,还要长期坚持保有细致周到的耐心。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定了算,说了干,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团结一致,上下齐心,形成干事创业的决心。

参考文献:

[1] 龚喜燕.以“党建强”促“市场强”,义乌市场党建工作成全国样本.浙中新报.2014.10.27

[2] 华西村简介.新华网/中新网.2013.03.19

[3] 江锡民,浦敏琦.供给侧改革:华西村又抢先一步.新华日报.2016.6.21

(作者单位:河南省濮阳市自来水公司 河南濮阳 457000)

(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
华西村发展模式
华西村:昔日的安静祥和今日的进步变革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华西村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