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会计专业能力本位培养模式的探讨

2014-05-28 15:52查慧园蒋冰清杨柳
2014年44期
关键词:能力本位培养模式

查慧园 蒋冰清 杨柳

摘 要:高校作为会计人才的传送者,应不断更新教学体系、完善培养模式以培育出能满足市场需求的高质量、高素质会计人才。“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强调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符合高校对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本文首先探究能力本位培育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然后分析当前高校会计专业培养模式的局限性,最后针对存在的局限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高校会计专业;能力本位;培养模式;局限及对策

一、“能力本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分析

我国高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从08年4.47万人增至12年的17.64万人。在数量上,会计人才是基本能满足市场需求的。

但从质量上分析,现实并不乐观。据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数据显示,2012届高校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5%,而就业满意度平均仅为54%,其中毕业生对工作的适应度不够和胜任能力有限是构成就业满意度不高的主要因素。我们对江西省部分高校会计专业毕业生进行调研,结果有76.9%的会计毕业生表示对相关业务的处理不熟悉。

此外,我们访问了许多企业的高管(主要是人力资源部经理和财务主管),大多数企业都反映会计毕业生普遍存在对企业和会计对象知识的单薄,在企业和岗位工作中不能短时间内进入角色,适应能力很弱的现象;同时,在与银行、税务等外环境沟通中,缺乏良好的应变能力和协调能力。他们还表示更倾向于具有较高职业道德、较好职业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会计人才。

(二)可行性分析

1、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高校会计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经济管理、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等基本理论知识,具备从事会计职业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较高的综合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的会计专门人才[1]。而“能力本位”教育理念正是把“使学生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实际能力”作为目标。

2、在国外已有许多成功案例。能力本位教育模式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在70年代后期开始逐渐影响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及亚洲的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如德国的“双元制”校企合作模式、英国的“工读交替”模式及澳大利亚的“阶梯”模式等都是基于能力本位的成功案例[2]。

3、国家已出台相关政策引领并推动实施。我国相关部门在《关于加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针对会计人才培养的《会计人才规划》等政策中,都强调需要优化知识结构,重视对能力的培养,强化能力教育[2]。

二、现行高校会计培养模式的局限性

我国高校受学科本位教育理念长期影响,在推行能力本位培养模式过程中仍受到很多局限,主要为:

(一)课程设置不系统

我们对江西省多数高校的会计毕业生,就所学知识能否满足工作需要的问题进行了调研,结果表示“不能满足”的人数最多,占到了47%,选择“满足”的仅为8%。可见,毕业生们对于从会计课程中学到的知识总体上是不满意的。

主要分为三类问题:

1、课程内容不完整。对相关问题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图4),了解到课程设置时高校普遍没能对实践课程给予足够重视,会计理论课存在着难度大、没考虑会计岗位特点、与工作联系不大及内容上(如: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成本会计)有重复交叉等漏洞。课程内容上也没能落实对学生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分析问题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2、课程顺序不合理。目前,高校的会计课程安排基本自成体系,没有实现适度的相互渗透和整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发生分离,缺乏有机结合。

3、教材更新不及时。高校会计专业的教材内容较为陈旧,得不到及时更新,存在会计职称考试辅导用书的知识与课堂教材不统一等状况。还缺乏针对实践能力培养的教材。

(二)教师队伍不合理

目前高校的教师大多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教学,没实际接触会计工作。专职教师又是队伍的主力,来自职场的兼职教师极少。这样的师资力量,使学生得到足够的理论知识,而缺乏实际职业能力的学习。此外,许多高校教师与学生人数比例不协调,教师授课任务繁重,教師也没有足够的机会进行阶段性进修,从而,他们知识更新的效果与效率都受到限制。优化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开拓教师的思维模式是教学体系改革的重大课题[5]。

(三)教学体系不完善

高校教学内容普遍是偏向会计理论和部分基础知识,如沟通能力、谈判能力、决策能力等综合能力都没能落实到课程内容当中。教学方法主要是“老师教,学生听”的简单灌输模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学场地比较单一,主要是教室课堂教学,模拟财务室、银行等实验室和顶岗实习基地大多流于形式。考核方式则以应试为主线,存在考核目标定位不合理、考核内容、范围与培养目标不匹配及考核方式单一等弊端[4]。多数学生和教师都将考核作为课程结束的标志,考核分数作为最终的追求目标。考核主要是针对理论知识,以名词解释、选择题及分录题等客观题为主。考核机制中没充分重视学生的实账能力、职业素质及综合能力。

(四)财政支持不到位

教育体系的经济都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在会计学科要求高和高校不断扩招的双重压力下,政府财政拨款明显不足。使得高校构建校内外会计实训基地、多样化教学场地等行动都受到了限制。此外,许多高校没能按适当比例划分足够的财政拨款到会计“实账能力”教学过程中。主观和客观上分析,会计教育的财政状况都没能很好满足于能力本位的各项培养活动。

三、完善“能力本位”培养模式的对策

高校应该针对目前已出现的问题,从各方面着力改善,确保能力本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积极作用。

(一)改进课程设置

1、课程设置突出岗位,注重职业综合能力。从各个岗位角度出发,如出纳,税务、成本、总账会计等,开设对应的课程模块,使得学生能更具针对性学习、获取更适用的知识,并能提前找到感兴趣的岗位。从岗位所需能力角度出发,高校可以开发一些课程,如“商业情景课、谈判交易课”等,用真实或仿真的场景案例,针对性地对学生们的沟通能力、应变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进行培养。高校还应尝试邀请行业、企业的专家参与到课程教学内容及课程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丰富的职场经验的优势。

2、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课程。高校应平行设置理论与实践课、同时展开理论与实践教学。传授理论知识时应该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尽量精简内容。对于实践教学这个薄弱的环节应给予足够重视。专业课上安排一定比例的课时用于辨识、填制凭证,账簿登记等实务操作演示,作为课堂实践。设置专门训练学生技能的会计、审计及税务实训等,作为阶段实践。此外,在学期结束时安排实习机会给学生进行出纳、制单员、存货核算等多个岗位轮换体验,作为综合实践。实现多样化、全程化地培养学生实际能力。

3、及时有效更新教材。纸质教材的更新受到编制、印刷、发行等一系列过程的影响,单靠完善纸质教材是不能根除教材内容滞后的问题。应该利用现在信息网络的优势,尝试开通微信、微博等学生常接触的平台实施及时更新教材。对于实践课程教材可以将账务处理操作,情景沟通及财务案例分析等过程以视频的形式刻录成光盘附在教材后或发布在相关网站上。

(二)优化教师队伍

高校应适时提供进修机会给教师,让他们掌握最新的会计理论,会计、税务、审计政策等,学习最流行的账务处理软件,并定期安排教师下到企业真实体验账务处理、财务分析、风险控制等一系列会计工作程序和方法,以收集第一手案例。此外,高校还应该与企业合作,聘请一些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一线能手作学校的兼职老师,专门指导学生的实践课程及实习过程,并定期更新他们的理论知识,以保证有效地传授他们的职业能力。

(三)完善教学体系

1、改革教学方式。高校应采用更具“情景化、体验化、趣味化”的教学方式。如将实务上升为案例,教师先给出所必需的概念框架,然后将真实的业务情景再现课堂,并对学生进行角色分配,让学生们以不同的身份主动加入到会计核算、财务分析等案例解析过程中,利用问题和任务引导并驱动他们学习理论和实账能力。在实训课中,教师让学生动手进行建账、填票、登帐和编报等实务操作,实现在“做”中“学”。

2、扩展教学场地。高校积极与企业、会计事务所及会计公司等合作,为学生创造更丰富的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岗位上进行学习。还可开设专业讲座,聘请会计实务领域的专家向学生讲述职业人生,有助于学生能更早地进行学习、职业规划。

3、多样化、全程化考核评价。除了采取传统的闭卷考试考核形式外,还可以综合填票、建账、记账、编报等业务操作方式,并将学生的实习总结、企业调查报告等加入考核内容。在老师对学生评价的基础上加上学生互评的形式。以更全面的检验学生,更好得引导学生。此外,课程的最终成绩应该结合平时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实习成绩及期末成绩等部分,强调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监督考察。

(四)扩大经济来源

政府需要提高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比例,成立专项基金,确保高校拥有足够的资金用于构建校内实训基地,保证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印章财务软件等设施齐全、真实。此外,政府应给予那些长期与高校合作的企业一定财政补贴,以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并建立相关部门进行有效监督。高校则应该在合理范围内扩展融资渠道。从企业或个人那获得更多的教育投资。如:采取校企合作的模式,从招生开始便与对应企业签订定向培养的协议,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培养,企业则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此外,高校还需要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合理安排资金用途,實现专款专用,全方位落实实践课程。

高校对会计人才的培养既得重视未来就业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又得注重未来发展所需的职业综合能力。要努力实现课程设置实用化,能力教学一体化,能力培养职业化,充分将“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模式落到实处,培育出高素质、高质量的复合型、适用型会计人才。(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基金项目有:本文为2014年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14YB024)“‘能力本位教育对提高学科教学水平影响的研究——以大学会计专业为例”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胡世强.高等会计教育目标与会计本科教学改革初探[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5-28.

[2] 何玉润.我国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美国十所高校会计学教育的实地调研[J].会计研究,2013;

[3] 吴中春.能力导向的大学本科会计教育问题研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9;

[4] 盛明泉,王烨.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机制:问题与对策——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暨第三届会计学院院长(系主任)论坛会议综述[J].会计研究,2010,12:93-95.

[5] 巫绪芬,魏朱宝,李道芳.能力本位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探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0;

猜你喜欢
能力本位培养模式
高职会计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模式的探究
能力本位视角下的高职课程体系设计研究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能力本位的《影视艺人经纪》课程改革刍议
浙江导游文化基础知识模块化教学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