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词“可”的义项分析

2014-05-25 03:24李冬梅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小句重音义项

李冬梅

(大庆师范学院 文学院,黑龙江 大庆163712)

现代汉语副词“可”义项多,用法复杂,尤其是其语气副词用法,在相关研究中提到它能表达的语气有强调、感叹、肯定、坚定、提示、申辩、疑问、祈使、委婉、如愿、转折等十余种之多。在以往研究中对其义项进行划分多以语感为根据,存在较大的主观性。为减少主观随意性,本文以替换、重音、共现词等外部可见的形式特征对副词“可”的义项进行区分,以便相对客观地理清其意义脉络,展现各义项间彼此不同的用法。

句重音是虚词意义的重要形式特征,根据所在句子的句重音是否在“可”自身,分为两大类。

一、重音能在“可”

一般情况下副词在产生之初往往重音在自身,此时意义也较实在,因此重音能在“可”的用法较容易把握,包括非常义的程度副词“可”(下文作“可1”)和终于义的语气副词“可”(下文作“可2”)。

“可1”是程度副词,表示程度高,大致相当于“非常”。“可1”的形式判断标准有三项:“可”带重音;“可”直接与谓词连用;句末加“了”“啦”等语气词。例如:

(1)那个大灰狼可①文中用着重号标示句重音,如果一句中标有两处着重号,表示两处都可以承担重音。坏了,不是吗?“可1”的判断标准能将例(1)与例(2)截然区别开:

(2)眼睛可真有精神。

例(2)中,句重音不在“可”,而在“真”;“可”并未与谓词性成分“有精神”直接连用;将“真”删除后,句子不成立。因此例(2)并不是程度副词“可”,而是后文中的“可7”。

“可2”是语气副词,表示赞叹所盼望的事情终于实现,例如:

(3)老卢老卢你可·来啦。

“可2”形式特征有两项:“可”可以带重音;“可”后可以插入“算”变为“可算”,如例(3)可以变为“老卢你可算来啦”。“终于义”逐渐虚化,句重音可以移至“可”前成分,强调经历时间长。如:

(4)这下我可放心了。

(5)这次我可知道他的厉害了。

例(4)(5)虽然重音与例(3)略有不同,但仍可以添加“算”变为“可算”,变为“可算”后重音可以回到“可”上。因此是否可以添加“算”是终于义更具区别性的形式特征。

二、重音不在“可”

将重音不在“可”自身的分为疑问副词“可”(下文作“可3”)和非疑问副词“可”,两者差异为:非疑问副词“可”可以出现在各个句类中,而疑问副词“可3”只出现在是非疑问句中;非疑问副词“可”都可以插入“是”,变为“可是”,而疑问副词“可3”却无法进行这种操作,或者操作后意义发生变化。“可3”的例子如:

(6)您老身子骨可好?

(7)先生可曾认得这位父母?

例(6)(7)中“可”如果删除,或者句子不成立,或者由猜测变成了有倾向性的询问。江蓝生认为这种表示推度的“可”是由“可”的反诘用法发展而来[1]。而非疑问语气副词“可”的语义来源不是“可能可以”,而是对比相异,这一点详见后文。

根据是否具备转折义再将非疑问副词“可”分为两类:

(一)具有转折义的“可”

转折义的“可”表示“可”所在的句子与其前句是转折关系,因此它们共同的特征是其前句都可以出现“虽然”,如:

(8)厂里的出纳女会计,脸儿已经够白嫩的了,可她还要擦珍珠霜。

(9)我嘴上虽然说得镇定,心里面可像个吊桶七上八下。

例(9)本身前句就有“虽然”,例(8)中“可”的前句也可以添加为“虽然脸儿已经够白嫩的了”,句意基本不变。例(8)和例(9)中的“可”虽然都是转折义,但也有区别。例(8)的“可”在主语前,是转折连词,下文作“可4”;例(9)的“可”在主语后,是转折副词,下文作“可5”,“可4”和“可5”除句法位置不同外,还有以下不同特点:

1.“可4”插入“是”以后,“是”能读重音,“是”后能有句法停顿。如例(8)插入“是”变为(8’)后,“可是”后可以停顿:

(8’)厂里的出纳女会计,脸儿已经够白嫩的了,可是还要擦珍珠霜。

而例(9)中的“可5”正相反,“可是”必须轻读,且“是”后不能有较长的停顿:

(9’)我嘴上虽然说得镇定,心里面可是像个吊桶七上八下。

2.“可4”和“可5”句重音模式也不相同。“可4”所在句子是正常的自然焦点重音,如例(8)中句重音在“还”或者句末尾。但“可5”的句中是明显的对比重音,如例(9)中“心里”是对比重音①重音是焦点的外在表现形式,而焦点则是说话人最想让听话人注意的部分,一般位于句末,此时称为自然焦点,其重音为自然重音。但有时焦点成分是跟预设中的其他候选项对比,含有“纠错”或“识别”的意义,这种对比焦点通过重读标示出来时,即为对比重音。。

3.“可4”和“可5”整体语义结构不同。“可5”用于对比性语义结构,如例(9)中“嘴上”和“心里”对比,“镇定”和“七上八下”对比,格式几乎可以与对联相媲美,若设“嘴上”为A,“心里”为B,“镇定”为x,则“七下八下”为“非x”,那么句子的语义结构为:Ax,B 可非x。其中A 与B 对比,x 与非x 相异。因此“可5”表达的是“与前句对比之后的相异”。“可4”就不存在这种对比,它只表示转折。

(二)不具有转折义的“可”

非转折义用法与“可5”具备某些共同特点,两者都能变为“可是”,变化后“是”都不能加重音,其后都不能有较大的句法停顿。但“可5”能用“却”替换,而非转折义“可”都不能用“却”来替换。

不具有转折义的“可”例子如下:

(10)小赵可没说过这话。

(11)“你们马锐我看也快成小流氓了。”“呃,不不不,这话可说重了,他还不至于。”

(12)“你对这女方都有什么要求?模样儿啦,性格啦,品质啦……”

“这可就不好说了……”

(13)主公如果要干一番大事业,管仲可是个用得着的人。

(14)刘巧巧我见过,那可是个好女子,挺进步,劳动也很好。

以上例句一般认为是“可”的强调用法,但这一说法并未揭示“可”不同于其它强调副词的本质核心的意义以及这种用法的来源。

刘丹青认为语气义的“可”是话题敏感算子,“可”前成分必然是对比重音,在“可”出现的句子之外必然存在与“可”前NP2 不同并形成对比的NP1,使得NP2 通过与NP1 的对比而成为一个话题焦点。[2]但是并非所有语气义的“可”的句重音都必须在“可”前成分,例(10)—(14)中多数重音都既可以在“可”前,也可以在“可”后。同时很多“可”前的NP1 找不到与之相比的NP2,这一点刘文也曾提及,如例(10)中未必存在与“小赵”相对比的“小李”或“小王”。由此看来,并非所有的语气副词“可”都是话题焦点敏感算子。按照刘文对话题焦点敏感算子的描述,只有“可5”属于这一用法,刘文试图用“可5”的特点去解释所有语气副词“可”,自然会出现诸多反例。“可”的其它语气用法与“可5”有较大差异,却也是由“可5”的语义发展而来。“可5”的语义结构(即Ax,B 可非x)有两大特点。它的第一个特点是“非”,即“可”所在的句子是对前句的否定,这一特点得以凸显强调,衍生出了辩驳语气副词“可6”。“可5”的另一个特点是可以将前小句与自己所在小句的焦点全部集中在“可”后的焦点成分上。这一特点得以凸显强调,衍生出了提示重要信息的“可7”。

1.与对方所说、所想相异——辩驳语气副词“可6”

例(10)—(12)都属于“可6”,它在语义上仍可找到“对比”和“相异”的这两个语义要素,用语义背景法分析法能使其得以显现。语义背景法是马真(2001)提出的通过填补虚词所在句子的上下文来把握虚词意义的方法[3]。如例(10)的产生需要一个语境:

甲:________________。

乙:小赵可没说过这话。

甲的上文一定是“小赵说过某种话”,即“甲认为小赵说过这话”,而乙正是用“可”来否定甲的所说所想。“可5”的语义结构为“Ax,B 可非x”,对比项是两个客观事物A 和B,而“可6”的对比项由客观事物变为认知世界中你所认为的事实和实际上(或者我所认为的)的事实对比差异,即“你认为x,我认为(或实际上)可非x”。“可6”不仅可以用于否定对方阐述的命题,还经常用于表示自己并不知道对方所询问的相关信息。如:

(15)我们家在北京住哪我可说不清楚,爷爷可能就是北京人,很多代啦,三代以上。(北大语料库)

说话人被问及他的祖上在北京住在哪,说话人认为对方之所以这么问,就是假设了“我”知道相关信息,但我实际上并不清楚,因而用“可”进行否定。

在这个意义上,“可6”跟否定语气副词“并”有较大的共性,虽然两者有细微的差别,比如“并”是否定语气副词,只能与“没”“不”等否定词直接连用,而“可6”既可以用于否定句,也可以用于肯定句,如例(11);同时“并”本身一般占据句重音,因而是语义重心,“可6”不是。但两者意义上的相似度很高,马真(2001)认为“并”可以表示加强否定语气,强调事实不是对方所说的,或是一般人所想的,或是自己原先所认为的那样。[3]如果把例(10)—(12)中的“可”改为与否定形式直接连用,那么可以用“并”来代替,语气上略有差异,但意义大致相近。如例(10)—(12)可以分别改写为:

(10’)小赵并没说过这话。

(11’)呃,不不不,这话这么说并不合适,他还不至于。

(12’)我们家在北京住那我并不清楚。

2.提示重要信息——“可7”

“可5”可以将前小句与自己所在小句的焦点全部集中在“可”后的焦点成分上。这可以通过以下两点来说明:

首先,与前句相比,“可5”所在的句子是前景句,是句意表达的重点,是说话人根本目的所在,而其前句只是背景句。如:

(16)你那说得过去,头儿那可说不过去。例(16)中,“可5”所在句子“头那儿说不过去”是表意的绝对重点,正因为如此,前后两小句不能互换为“头儿那说不过去,你那可说得过去”。

其次,就“可5”所在的小句自身来看,“可”前成分是话题,“可”后成分才是本小句的焦点,如例(15)的“头儿那可说不过去”中,“说不过去”是语义重点。

可见,“可5”实际将前后两个小句的语义重点全都放在了“可”后成分上,这一特点得以强化凸显后,使“可”成了一个重要信息提示标记,提醒听话人“可”后信息异常地重要,即“可7”。

例(13)(14)都属于“可7”,“可7”与“可6”的显著区别是“可6”是辩驳语气副词,因而一定存在一个语用前提,从而才能对其进行反驳,但“可7”不存在这一语用前提,它并不将对方想象成为具有某种错误观点的对象,而是想象成为没有注意到某种信息的对象。如例(14)中的“她可是个好女子”这句话并不蕴涵有人说“刘巧巧不是好女子”,而是要提示对方“是个好女子”是表达的重中是重。因而否定句中的语气副词“可”在表意上有两种可能,例如:

(17)她可不是个好人。

例(17)有两种可能,一是提醒对方要注意“她”,不需要任何前提,是“可7”;另一种可能是对方认为“她”是好人,说话人意在反驳对方观点,是“可6”。

“可7”用在不同语句中会有肯定、坚定、威胁、祈使、疑问、赞叹等多种不同的语气,但这些不同的语气要么是句子本身的语气,要么是由“可7”的重要信息标示作用带来的。如:

(18)眼睛可真有精神!①例(24)是前文的例(2),此处为方便说明重新举出。

(19)可要保守秘密呀,连大嫂也别告诉。

(20)雨来了,这羊可怎么好呀?

(21)少爷,看清楚了吗?这可都是你签字画押的。

(22)好,翻,咱就翻,这可是你叫翻的!

(23)不能认错我们可动手了。例(18)是感叹语气,例(19)是祈使语气,例(20)是疑问语气,但将各句中的“可”删除,语气仍然相同,句子仍然成立。因此各种语气并非由“可”带来。如对例(19)进行有“可”和没“可”的比较,发现有“可”多出了“千万”的含义,这是与“可”的重要信息提示作用联系在一起的。而例(21)—(23)中之所以有警告、威胁等语气,也是由说话人向对方强调某一信息异常重要带来的。

表示对比相异的“可”由与前句相异到与认知结构相异再到语用过程中信息结构的差异,可以认为是沿“行、知、言”三域逐渐进行虚化的过程,即由客观对比到认知对比再到言语行为的虚化过程。

结 语 经过上述分析“可”义项的具体分类及其用法见文后图,图的末端分岔处即是“可”的7 个义项,各个义项间用法上的主要差别在括号中标明,因此,根据重音、替换、共现词以及语用先设等特征对副词进行义项划分,可以减少义项划分中主观成分,对某一具体实例的义项归属也能有一个相对易于操作和验证的标准。

[1]江蓝生.疑问副词“可”探源[J].古汉语研究,1990(3).

[2]刘丹青,唐正大.话题焦点敏感算子“可”的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1(3).

[3]马真.表加强否定语气的副词“并”和“又”——兼谈词语使用的语义背景[J].世界汉语教学,2001(9).

猜你喜欢
小句重音义项
单词重音
重音在“文学作品朗读”中的运用
短语
主述位理论视角下的英汉小句翻译研究
话剧《雷雨》的语气研究
维吾尔语词重音的形式判断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浅谈语句重音的把握
Enhanced Preci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