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把握教材 构建知识体系

2014-05-16 15:45陈建中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4年4期
关键词:研读重组丰富

陈建中

【摘 要】人教版教材知识点的跳跃性比较大,教师可根据实际重新进行组合。通过深入研读教材,适当重组教材,丰富教材习题,构建知识体系,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教材;研读;重组;丰富

【案例】

一位青年教师执教四年级的一节计算教学课“除数接近整十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之前刚探索出84÷21的笔算方法,并完成了教材第84页“做一做”第1题)。

师:“王老师还有196元,要买39元一本的词典,可以买多少本?还剩多少元?”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生:196÷39。

师:196÷39怎么笔算?请同学们自学第84页例3(2)。

(生自学)

师:为什么把除数看做40来试商?

生:因为39接近40 ,所以看做40来试商。

师:那与上一题有什么不同?

生:上面一题除数是21,用四舍的方法试商,这一题除数是39 ,用五入的方法试商。

师:说得真好,用五入的方法试商,初商为什么容易偏小?

生:因为把除数看大了,商就会偏小。

师:现在你对“五入”的方法试商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商会偏小。

师:完成教材第84页“做一做”第2题。

【析因】

上述教学片断,教师在学生掌握了84÷21的笔算方法后,采用自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196÷39的笔算方法,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在“做一做”第2题时却错漏百出,后面的巩固练习也没有全部完成。课后,笔者对该班50位学生进行了测试,结果如下:

学生在计算前两道题时,速度还是比较快的,因为不需要调商,后两道需要调商,很多学生都不知道该怎么计算了,究其原因,与下面两大点有关:

一、教材知识点跳跃性大

关于本知识点,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我校现用的)是以例3的教师购书的情境引入新课,主要教学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做整十数来试商,而原浙教版的教材关于这节课的内容足足安排了四舍1课时,五入1课时,商大改小1课时,商小改大1课时,练习2课时。不难看出,人教版教材知识点的跳跃性实在是过大,这样的安排对于优等生确实没有问题,但对于中等生特别是学困生来说难度就大大地增加了。新教材减少教学内容,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但却高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利于基础知识的巩固,反而增加了一部分学生的负担。

二、教材练习缺乏过渡性

有些教师思想重视不够,认为计算教学不重要,而练习又没有经过精心设计,直接选用教材中的做一做,显然缺乏过渡性。从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教师在学生学习了例3(1)(四舍不用调商)后,直接选用“做一做”第1题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巩固,但例3(2)是需要调商的题目,在这之前却只出现了四舍不用调商的题目,显然两题之间没有架起沟通的桥梁,没有为例3(2)做好铺垫。而教师让学生自学例3(2),然后汇报交流,更人为地增加了难度。缺少教师的点拨和对新旧知识的沟通,很多中下生对知识的理解是模棱两可的,这就直接导致后续学习频频出错了。

【反思】

那么,对于知识点跳跃性比较大的课程,教师该如何把握教材?

一、深入研读教材,准确把握知识体系

教师要以全局观“视读”教材,了解单元的编排体系,理清各知识点的脉络线索,做到“眼中有材,心中有本”。

(一)研读整套教材,把握跳跃性知识点

人教版教材从呈现方式上来看,以螺旋式上升为主要特征,每一体系的内容往往会分阶段编排。但从另一方面也体现出知识点的垂直上升,容易造成目标偏颇,知识点的跳跃。我们在研读教材时,就需要对同一体系的内容进行研究,准确把握跳跃性的知识点。

(二)研读单元教材,整理跳跃性知识点

在研读单元教材时,教师可以对本单元的所有知识点进行归纳,列出表格,进行分析。如五上小数乘法单元,所有的知识点如下表:

通过这样的分析整理,跳跃性知识的来龙去脉就基本理清了,教学时就能瞻前顾后,以防顾此失彼。

(三)研读课时教材,分析跳跃性知识点

新教材由于单元多,内容广,而课时又少,很多知识点可能会压缩在一节课上,难度增加,前面提到的笔算乘法就是一例。我们研读课时教材时,就应该对知识点进行分析比较,大胆处理教材,重新制定教学目标,划分课时。

二、适当重组教材,合理完善知识体系

在对人教版教材的跳跃性知识有了整体把握后,教师就要对教材进行开发调整、适当补充,实现学生与教材之间的“零距离”接触。

(一)以“加法”的态度重组教材

数学教材的编写是遵循知识的逻辑特点,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一般不可以随意调动。但在不影响知识逻辑顺序的前提下,可以适当补充和调整教材,以“加法”的态度对待教材(它并不改变教材的原有内容,只是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增加相关的教材)。如前面提到的五上小数乘法单元,我们就可以在学生学完小数乘整数后,增加整数乘小数的内容并单独上一课时,也可以补充在小数乘整数这节课中,至于具体怎么操作,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确定。

(二)以“减法”的态度重组教材

对于部分比较难、容量大或知识点跨度大等不适合学生在一节课内掌握的教材内容,教师可以考虑做“减法”,也就是把教材内容进行删减。当然那些被减少的知识点不是不教,而是通过增加课时的方式促进学生理解较难的知识。如前面四年级上册笔算除法,可以对教材做“减法”,一节课中把两个例题减成只上一个例题,重新划分课时,第一课时去探索除数接近整十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初步掌握用“四舍五入”的方法试商,不用调商;第二课时则探索需要调商的除数接近整十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三)以“微创”的态度重组教材

面对教材中出现的跳跃性的知识,教师有时可以在深入了解学情的情况下,采用微小调整的策略重组教材,例如改个情境、换个数据、调个顺序、变个方式等,这些小小的变化同样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丰富教材习题,及时巩固知识体系

教师对教材中的习题要用心研读,适当丰富教材中的习题,以提高课堂效率。

(一)适时补充,优化习题结构

学生对新知识的巩固离不开适当的练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每一节课上,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基础且富有梯度性的练习,帮助学生深化巩固新知。当某一个知识点出现跳跃性时,就要及时搭好扶梯,帮助学生顺利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当某一个知识点缺乏针对性练习时,就要及时补充相应的练习,加强巩固。

(二)适时拓展,建立习题衔接

新教材每一体系内容分阶段编排,容易造成知识间的断层,不能很好地沟通。

比如在解决问题教学中,3-5年级没有出现线段图,可6年级却大量出现线段图,使学生知识不能很好地衔接,教师就要在各年级教学解决问题时,适时地进行拓展,设计渗透线段图的练习,以便建立起习题之间的衔接。

综上所述,对人教版中出现的跳跃性知识点,教师既要考虑学生的起点及实际情况,又要关注教材,理解教材,重组教材,开发教材,有效把握跳跃性的知识点,落实教学目标,使教学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杜义超.试论小学数学教材二度开发的策略与原则[J].小学数学实验通讯,2007(01).

[2]阮红芳,靳玉乐.有效教学论析[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endprint

【摘 要】人教版教材知识点的跳跃性比较大,教师可根据实际重新进行组合。通过深入研读教材,适当重组教材,丰富教材习题,构建知识体系,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教材;研读;重组;丰富

【案例】

一位青年教师执教四年级的一节计算教学课“除数接近整十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之前刚探索出84÷21的笔算方法,并完成了教材第84页“做一做”第1题)。

师:“王老师还有196元,要买39元一本的词典,可以买多少本?还剩多少元?”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生:196÷39。

师:196÷39怎么笔算?请同学们自学第84页例3(2)。

(生自学)

师:为什么把除数看做40来试商?

生:因为39接近40 ,所以看做40来试商。

师:那与上一题有什么不同?

生:上面一题除数是21,用四舍的方法试商,这一题除数是39 ,用五入的方法试商。

师:说得真好,用五入的方法试商,初商为什么容易偏小?

生:因为把除数看大了,商就会偏小。

师:现在你对“五入”的方法试商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商会偏小。

师:完成教材第84页“做一做”第2题。

【析因】

上述教学片断,教师在学生掌握了84÷21的笔算方法后,采用自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196÷39的笔算方法,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在“做一做”第2题时却错漏百出,后面的巩固练习也没有全部完成。课后,笔者对该班50位学生进行了测试,结果如下:

学生在计算前两道题时,速度还是比较快的,因为不需要调商,后两道需要调商,很多学生都不知道该怎么计算了,究其原因,与下面两大点有关:

一、教材知识点跳跃性大

关于本知识点,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我校现用的)是以例3的教师购书的情境引入新课,主要教学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做整十数来试商,而原浙教版的教材关于这节课的内容足足安排了四舍1课时,五入1课时,商大改小1课时,商小改大1课时,练习2课时。不难看出,人教版教材知识点的跳跃性实在是过大,这样的安排对于优等生确实没有问题,但对于中等生特别是学困生来说难度就大大地增加了。新教材减少教学内容,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但却高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利于基础知识的巩固,反而增加了一部分学生的负担。

二、教材练习缺乏过渡性

有些教师思想重视不够,认为计算教学不重要,而练习又没有经过精心设计,直接选用教材中的做一做,显然缺乏过渡性。从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教师在学生学习了例3(1)(四舍不用调商)后,直接选用“做一做”第1题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巩固,但例3(2)是需要调商的题目,在这之前却只出现了四舍不用调商的题目,显然两题之间没有架起沟通的桥梁,没有为例3(2)做好铺垫。而教师让学生自学例3(2),然后汇报交流,更人为地增加了难度。缺少教师的点拨和对新旧知识的沟通,很多中下生对知识的理解是模棱两可的,这就直接导致后续学习频频出错了。

【反思】

那么,对于知识点跳跃性比较大的课程,教师该如何把握教材?

一、深入研读教材,准确把握知识体系

教师要以全局观“视读”教材,了解单元的编排体系,理清各知识点的脉络线索,做到“眼中有材,心中有本”。

(一)研读整套教材,把握跳跃性知识点

人教版教材从呈现方式上来看,以螺旋式上升为主要特征,每一体系的内容往往会分阶段编排。但从另一方面也体现出知识点的垂直上升,容易造成目标偏颇,知识点的跳跃。我们在研读教材时,就需要对同一体系的内容进行研究,准确把握跳跃性的知识点。

(二)研读单元教材,整理跳跃性知识点

在研读单元教材时,教师可以对本单元的所有知识点进行归纳,列出表格,进行分析。如五上小数乘法单元,所有的知识点如下表:

通过这样的分析整理,跳跃性知识的来龙去脉就基本理清了,教学时就能瞻前顾后,以防顾此失彼。

(三)研读课时教材,分析跳跃性知识点

新教材由于单元多,内容广,而课时又少,很多知识点可能会压缩在一节课上,难度增加,前面提到的笔算乘法就是一例。我们研读课时教材时,就应该对知识点进行分析比较,大胆处理教材,重新制定教学目标,划分课时。

二、适当重组教材,合理完善知识体系

在对人教版教材的跳跃性知识有了整体把握后,教师就要对教材进行开发调整、适当补充,实现学生与教材之间的“零距离”接触。

(一)以“加法”的态度重组教材

数学教材的编写是遵循知识的逻辑特点,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一般不可以随意调动。但在不影响知识逻辑顺序的前提下,可以适当补充和调整教材,以“加法”的态度对待教材(它并不改变教材的原有内容,只是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增加相关的教材)。如前面提到的五上小数乘法单元,我们就可以在学生学完小数乘整数后,增加整数乘小数的内容并单独上一课时,也可以补充在小数乘整数这节课中,至于具体怎么操作,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确定。

(二)以“减法”的态度重组教材

对于部分比较难、容量大或知识点跨度大等不适合学生在一节课内掌握的教材内容,教师可以考虑做“减法”,也就是把教材内容进行删减。当然那些被减少的知识点不是不教,而是通过增加课时的方式促进学生理解较难的知识。如前面四年级上册笔算除法,可以对教材做“减法”,一节课中把两个例题减成只上一个例题,重新划分课时,第一课时去探索除数接近整十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初步掌握用“四舍五入”的方法试商,不用调商;第二课时则探索需要调商的除数接近整十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三)以“微创”的态度重组教材

面对教材中出现的跳跃性的知识,教师有时可以在深入了解学情的情况下,采用微小调整的策略重组教材,例如改个情境、换个数据、调个顺序、变个方式等,这些小小的变化同样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丰富教材习题,及时巩固知识体系

教师对教材中的习题要用心研读,适当丰富教材中的习题,以提高课堂效率。

(一)适时补充,优化习题结构

学生对新知识的巩固离不开适当的练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每一节课上,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基础且富有梯度性的练习,帮助学生深化巩固新知。当某一个知识点出现跳跃性时,就要及时搭好扶梯,帮助学生顺利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当某一个知识点缺乏针对性练习时,就要及时补充相应的练习,加强巩固。

(二)适时拓展,建立习题衔接

新教材每一体系内容分阶段编排,容易造成知识间的断层,不能很好地沟通。

比如在解决问题教学中,3-5年级没有出现线段图,可6年级却大量出现线段图,使学生知识不能很好地衔接,教师就要在各年级教学解决问题时,适时地进行拓展,设计渗透线段图的练习,以便建立起习题之间的衔接。

综上所述,对人教版中出现的跳跃性知识点,教师既要考虑学生的起点及实际情况,又要关注教材,理解教材,重组教材,开发教材,有效把握跳跃性的知识点,落实教学目标,使教学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杜义超.试论小学数学教材二度开发的策略与原则[J].小学数学实验通讯,2007(01).

[2]阮红芳,靳玉乐.有效教学论析[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endprint

【摘 要】人教版教材知识点的跳跃性比较大,教师可根据实际重新进行组合。通过深入研读教材,适当重组教材,丰富教材习题,构建知识体系,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教材;研读;重组;丰富

【案例】

一位青年教师执教四年级的一节计算教学课“除数接近整十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之前刚探索出84÷21的笔算方法,并完成了教材第84页“做一做”第1题)。

师:“王老师还有196元,要买39元一本的词典,可以买多少本?还剩多少元?”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生:196÷39。

师:196÷39怎么笔算?请同学们自学第84页例3(2)。

(生自学)

师:为什么把除数看做40来试商?

生:因为39接近40 ,所以看做40来试商。

师:那与上一题有什么不同?

生:上面一题除数是21,用四舍的方法试商,这一题除数是39 ,用五入的方法试商。

师:说得真好,用五入的方法试商,初商为什么容易偏小?

生:因为把除数看大了,商就会偏小。

师:现在你对“五入”的方法试商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商会偏小。

师:完成教材第84页“做一做”第2题。

【析因】

上述教学片断,教师在学生掌握了84÷21的笔算方法后,采用自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196÷39的笔算方法,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在“做一做”第2题时却错漏百出,后面的巩固练习也没有全部完成。课后,笔者对该班50位学生进行了测试,结果如下:

学生在计算前两道题时,速度还是比较快的,因为不需要调商,后两道需要调商,很多学生都不知道该怎么计算了,究其原因,与下面两大点有关:

一、教材知识点跳跃性大

关于本知识点,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我校现用的)是以例3的教师购书的情境引入新课,主要教学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做整十数来试商,而原浙教版的教材关于这节课的内容足足安排了四舍1课时,五入1课时,商大改小1课时,商小改大1课时,练习2课时。不难看出,人教版教材知识点的跳跃性实在是过大,这样的安排对于优等生确实没有问题,但对于中等生特别是学困生来说难度就大大地增加了。新教材减少教学内容,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但却高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利于基础知识的巩固,反而增加了一部分学生的负担。

二、教材练习缺乏过渡性

有些教师思想重视不够,认为计算教学不重要,而练习又没有经过精心设计,直接选用教材中的做一做,显然缺乏过渡性。从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教师在学生学习了例3(1)(四舍不用调商)后,直接选用“做一做”第1题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巩固,但例3(2)是需要调商的题目,在这之前却只出现了四舍不用调商的题目,显然两题之间没有架起沟通的桥梁,没有为例3(2)做好铺垫。而教师让学生自学例3(2),然后汇报交流,更人为地增加了难度。缺少教师的点拨和对新旧知识的沟通,很多中下生对知识的理解是模棱两可的,这就直接导致后续学习频频出错了。

【反思】

那么,对于知识点跳跃性比较大的课程,教师该如何把握教材?

一、深入研读教材,准确把握知识体系

教师要以全局观“视读”教材,了解单元的编排体系,理清各知识点的脉络线索,做到“眼中有材,心中有本”。

(一)研读整套教材,把握跳跃性知识点

人教版教材从呈现方式上来看,以螺旋式上升为主要特征,每一体系的内容往往会分阶段编排。但从另一方面也体现出知识点的垂直上升,容易造成目标偏颇,知识点的跳跃。我们在研读教材时,就需要对同一体系的内容进行研究,准确把握跳跃性的知识点。

(二)研读单元教材,整理跳跃性知识点

在研读单元教材时,教师可以对本单元的所有知识点进行归纳,列出表格,进行分析。如五上小数乘法单元,所有的知识点如下表:

通过这样的分析整理,跳跃性知识的来龙去脉就基本理清了,教学时就能瞻前顾后,以防顾此失彼。

(三)研读课时教材,分析跳跃性知识点

新教材由于单元多,内容广,而课时又少,很多知识点可能会压缩在一节课上,难度增加,前面提到的笔算乘法就是一例。我们研读课时教材时,就应该对知识点进行分析比较,大胆处理教材,重新制定教学目标,划分课时。

二、适当重组教材,合理完善知识体系

在对人教版教材的跳跃性知识有了整体把握后,教师就要对教材进行开发调整、适当补充,实现学生与教材之间的“零距离”接触。

(一)以“加法”的态度重组教材

数学教材的编写是遵循知识的逻辑特点,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一般不可以随意调动。但在不影响知识逻辑顺序的前提下,可以适当补充和调整教材,以“加法”的态度对待教材(它并不改变教材的原有内容,只是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增加相关的教材)。如前面提到的五上小数乘法单元,我们就可以在学生学完小数乘整数后,增加整数乘小数的内容并单独上一课时,也可以补充在小数乘整数这节课中,至于具体怎么操作,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确定。

(二)以“减法”的态度重组教材

对于部分比较难、容量大或知识点跨度大等不适合学生在一节课内掌握的教材内容,教师可以考虑做“减法”,也就是把教材内容进行删减。当然那些被减少的知识点不是不教,而是通过增加课时的方式促进学生理解较难的知识。如前面四年级上册笔算除法,可以对教材做“减法”,一节课中把两个例题减成只上一个例题,重新划分课时,第一课时去探索除数接近整十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初步掌握用“四舍五入”的方法试商,不用调商;第二课时则探索需要调商的除数接近整十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三)以“微创”的态度重组教材

面对教材中出现的跳跃性的知识,教师有时可以在深入了解学情的情况下,采用微小调整的策略重组教材,例如改个情境、换个数据、调个顺序、变个方式等,这些小小的变化同样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丰富教材习题,及时巩固知识体系

教师对教材中的习题要用心研读,适当丰富教材中的习题,以提高课堂效率。

(一)适时补充,优化习题结构

学生对新知识的巩固离不开适当的练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每一节课上,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基础且富有梯度性的练习,帮助学生深化巩固新知。当某一个知识点出现跳跃性时,就要及时搭好扶梯,帮助学生顺利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当某一个知识点缺乏针对性练习时,就要及时补充相应的练习,加强巩固。

(二)适时拓展,建立习题衔接

新教材每一体系内容分阶段编排,容易造成知识间的断层,不能很好地沟通。

比如在解决问题教学中,3-5年级没有出现线段图,可6年级却大量出现线段图,使学生知识不能很好地衔接,教师就要在各年级教学解决问题时,适时地进行拓展,设计渗透线段图的练习,以便建立起习题之间的衔接。

综上所述,对人教版中出现的跳跃性知识点,教师既要考虑学生的起点及实际情况,又要关注教材,理解教材,重组教材,开发教材,有效把握跳跃性的知识点,落实教学目标,使教学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杜义超.试论小学数学教材二度开发的策略与原则[J].小学数学实验通讯,2007(01).

[2]阮红芳,靳玉乐.有效教学论析[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endprint

猜你喜欢
研读重组丰富
浅谈如何研读合唱作品
小学语文课堂评价语言的思考
例谈“一文一字尽风流”
西风凋树惆何处,灯火阑珊情满路
培养想象力,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注重方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高中生物课堂有效引入的探究
游戏让英语教学课堂更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