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文云
【摘 要】课堂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注意精心设问,注重思维含金量,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回答积极性,判断评价延时,有助于提高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堂提问;有效性
许多教师在课堂上简单应答性的提问多,不断追问、深问少,提问缺乏思维含金量。学生常处于应对场景,缺少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因而课堂热闹,效率不高。因此,教师必须注意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一、把握提问最佳时机,注意要精心设问
(一)准备铺垫为引新
准备铺垫阶段,教师在激活相关旧知时,应把新知从它的“生长点”上引出来。如学《三角形的认识》时,教师可让学生用小棒摆三角形,并问:你们怎样摆的?能画出三角形吗?让学生回忆生活实践,在实际操作中具体感知三角形的本质特征。这样,什么是三角形的新知就自然地引出来了。
(二)新旧交界宜迁移
旧的知识、技能、方法,对学习新的知识、技能、方法会产生影响和作用,教育心理学上称之为“学习的迁移”。新知需要旧知支撑,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处提问,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从而更全面地理解新知。
(三)新授知识要点拨
新授阶段,是教师完成教学目标,解决重难点的阶段,更是学生积极思考、养成良好思维品质的阶段。把新知从“生长点”上引出来后,教师要针对新知的形成脉络进行提问,在“点拨”上下工夫,使每一问都能在学生的学习思考过程中起点拨、催化的作用。
(四)思维关键重巧问
一位教师在教学《奇数与偶数》时,设计了如下环节:
师:同学们,上课前,咱们先进行“摇奖”活动。奖品有汽车、彩电、冰箱等。规则是:转动圆盘,指针指向几,就从下一格开始数几格,数到这一格上的奖品就属于摇奖者。
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一个盘,学生兴趣高涨,纷纷动手,结果却没有一个获大奖。
师:大家都参加摇奖了,可为什么都只能得小奖呢?
学生被教师的问题吸引了。他们细心观察,结果发现:偶数号中的都是小奖,奇数号才中大奖。由于奇数加奇数是偶数,偶数加偶数还是偶数。摇奖规则决定任何人都不会中奇数号大奖。当学生们沉浸在发现规律的喜悦中时,教师又及时在思维关键处巧妙设疑:“那怎样才能中大奖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兴趣再次被激发起来。真是巧设疑,思维起。
(五)小结阶段常梳理
小学生无法自己梳理知识,而且每节课的内容都会相对地呈现“点”性。在小结阶段教师就要围绕探求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各“点”,提出关键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帮助学生梳理。通过提问把所学知识纳入认知网络,可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二、处理问题多少关系,注重思维含金量
教师在课堂中要处理好问题“多”与“少”的关系,注重问题的思维含金量,才能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形成,促进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有利于健康情感的培养。
上海静安区教育学院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小学数学平均每节课提问三十多个,最多的有五十个。我们经常见到热闹的场面:教师问题一出,小组讨论或回答马上开始。因为没有深入的思索,学生回答肤浅,也不会批判地接受同伴的意见。问题过小、过易,数量就多,探索、思维空间就小,不思索就能对答如流,当然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还会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课堂生成也少。
三、处理问题大小关系,要面向全体学生
问题大,数量就会减少,解决起来复杂,思考空间也大。这里说的有空间的“大问题”,是指整个课堂进程围绕它们展开的关键性问题。这些大问题对发展学生的思维很有益处。但如果问题太大,就会增加回答的难度。难度过大,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而且问答只会在少数优生中展开。课堂提问的目的是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思维,让他们都参与教师的提问。
四、注意提问方法技巧,激发回答积极性
(一)寻找角度法
同一个问题,提问的角度不同,效果就不一样。比如:什么是正方形?这种提问一般化。如果改为: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吗?就会引发热烈的课堂讨论。学生就能深刻地理解正方形概念,还会带出菱形概念。
(二)创设情境法
在课堂提问时创设情境,可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可以先展示古代马车飞驶而去的情境,由情境自然引出问题:人们为什么把车轮做成圆形?圆有哪些特征?
(三)故意设疑法
这是教师为了让学生辨别清楚概念的关键处唱的反调。教师故意不相信现有结论,鸡蛋里挑骨头,以培养学生的求异、创新意识。这样有利于突破思维定势,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引发逆向思维,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
(四)曲径通幽法
教师不正面揭开问题的实质,而是迂回地指向问题,问在此而意在彼,也就是常说的“曲线提问”,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五)刨根问底法
在课堂讨论交流中,经常出现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浅尝辄止,回答不全或不得要领的现象,这时就需要教师运用刨根问底法,使学生的思维朝指定的目标逐步推进,引领学生深入思考,到达理解的彼岸。
五、鼓励性评价要及时,判断评价宜延时
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以鼓励性评价为主。有时候,问题的答案有对错之分,更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学生答错或不会答,原因复杂,教师可重复问题,鼓励学生回答;也可改变提问角度或添加辅助性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学会等待,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在学生回答后,也应“留白”后再作评价,从而使学生有一定的时间来补充说明或修改、完善答案。
总之,追求师生课堂对话的高效性,是我们一直努力的目标。有效的课堂提问引领着高效有价值的课堂对话。精心设计数学课堂提问,让课堂提问生动而有效,对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能力、开发智力都能起到积极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