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须躬行

2014-05-16 09:58郑永霞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4年4期
关键词:体验教学回归生活

郑永霞

【摘 要】数学学习离不开个体的体验。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放飞体验,让学生感受生活,体验知识的来龙去脉;让学生经历发现,体验知识的发展过程;让学生回归生活,体验知识的应用过程,有助于数学体验教学的顺利开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体验教学;感受生活;经历发现;回归生活

长期以来,数学教学作为一种认知性教学,师教生学,过程枯燥。这种教学,没有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忽视了人的个性发展,漠视了人的个体差异。随着21世纪科技迅猛发展,竞争日趋激烈,时代发展将挑战富有个性和创新精神的一代。为此,教学理论和实践正在进行重要的转向,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由单一的认知性教学向多维的体验性教学转变。在教学中,教师该如何有效地利用情境,引导学生充分、自主、创造性地去感受,去体验呢?

一、感受生活,体验知识的来龙去脉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研究的对象,学生就会倍感亲切,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如:在教学“厘米”时,教师让学生选择工具量一量课桌的长度,结果学生中有的说五把尺子长,有的说六支铅笔长,也有的说七个信封长……这时,教师再让学生讨论交流:为什么同样的桌子量得的结果却各不相同?你有什么想法?这样同学们就会从体验知识的来龙去脉中感悟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二、经历发现,体验知识的发展过程

研究性学习认为,学习不仅看结果,更注意于过程,注重知识的来源。让学生直接感受,经历知识发现的过程,知识便会“活”起来。

(一)改进材料呈现,引导主动探索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现,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递给他。”可见,只有主动参与,才能使认知与知识的获取得到和谐的发展。如:笔者在教学“分数基本性质”时,原教材中出示三条长方形纸条,并用阴影部分分别表示出、、,让学生直接观察,这样学生受教材的限制,学习比较被动。因此,在教学时,笔者对教材呈现的材料进行改进,先发给每位学生四张一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条,让学生把每张纸条通过对折,并按这三个分数画出阴影部分。再让学生观察比较发现其中三张画的阴影部分大小相等的,即= = ,从中引起学生积极思考为什么这三张画的阴影部分相等。改进材料的呈现方式,更有助于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

(二)参与实践操作,促进经验获得

现代教学论主张:“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在活动中自己理解和掌握数学,在活动中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如在学习“认识钟表”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并有了亲身体验,对这些知识点就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从中感受到数学的有趣,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回归生活,体验知识的应用过程

新课标多处提出:“要让学生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利用学生新学的知识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既能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如学习“统计知识”后,笔者让学生统计本班学生各小组的男女生人数,并求出男生多还是女生多?多几人?学了“购物”后,笔者让学生每天晚上和父母玩兑换人民币游戏,并且要求学生能帮父母购物,真正体验如何付钱,该付几元,找回几元等数学问题。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是如何应用于生活的,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领悟学数学的趣味与价值。

总之,学生的知识不是“灌”出来的,而是通过体验“悟”出来的,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绝知此事须躬行”。让学生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参与思维形成过程,让学生有意识、有体验地在“主动探索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更有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与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新课程与学生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endprint

【摘 要】数学学习离不开个体的体验。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放飞体验,让学生感受生活,体验知识的来龙去脉;让学生经历发现,体验知识的发展过程;让学生回归生活,体验知识的应用过程,有助于数学体验教学的顺利开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体验教学;感受生活;经历发现;回归生活

长期以来,数学教学作为一种认知性教学,师教生学,过程枯燥。这种教学,没有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忽视了人的个性发展,漠视了人的个体差异。随着21世纪科技迅猛发展,竞争日趋激烈,时代发展将挑战富有个性和创新精神的一代。为此,教学理论和实践正在进行重要的转向,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由单一的认知性教学向多维的体验性教学转变。在教学中,教师该如何有效地利用情境,引导学生充分、自主、创造性地去感受,去体验呢?

一、感受生活,体验知识的来龙去脉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研究的对象,学生就会倍感亲切,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如:在教学“厘米”时,教师让学生选择工具量一量课桌的长度,结果学生中有的说五把尺子长,有的说六支铅笔长,也有的说七个信封长……这时,教师再让学生讨论交流:为什么同样的桌子量得的结果却各不相同?你有什么想法?这样同学们就会从体验知识的来龙去脉中感悟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二、经历发现,体验知识的发展过程

研究性学习认为,学习不仅看结果,更注意于过程,注重知识的来源。让学生直接感受,经历知识发现的过程,知识便会“活”起来。

(一)改进材料呈现,引导主动探索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现,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递给他。”可见,只有主动参与,才能使认知与知识的获取得到和谐的发展。如:笔者在教学“分数基本性质”时,原教材中出示三条长方形纸条,并用阴影部分分别表示出、、,让学生直接观察,这样学生受教材的限制,学习比较被动。因此,在教学时,笔者对教材呈现的材料进行改进,先发给每位学生四张一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条,让学生把每张纸条通过对折,并按这三个分数画出阴影部分。再让学生观察比较发现其中三张画的阴影部分大小相等的,即= = ,从中引起学生积极思考为什么这三张画的阴影部分相等。改进材料的呈现方式,更有助于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

(二)参与实践操作,促进经验获得

现代教学论主张:“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在活动中自己理解和掌握数学,在活动中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如在学习“认识钟表”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并有了亲身体验,对这些知识点就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从中感受到数学的有趣,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回归生活,体验知识的应用过程

新课标多处提出:“要让学生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利用学生新学的知识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既能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如学习“统计知识”后,笔者让学生统计本班学生各小组的男女生人数,并求出男生多还是女生多?多几人?学了“购物”后,笔者让学生每天晚上和父母玩兑换人民币游戏,并且要求学生能帮父母购物,真正体验如何付钱,该付几元,找回几元等数学问题。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是如何应用于生活的,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领悟学数学的趣味与价值。

总之,学生的知识不是“灌”出来的,而是通过体验“悟”出来的,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绝知此事须躬行”。让学生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参与思维形成过程,让学生有意识、有体验地在“主动探索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更有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与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新课程与学生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endprint

【摘 要】数学学习离不开个体的体验。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放飞体验,让学生感受生活,体验知识的来龙去脉;让学生经历发现,体验知识的发展过程;让学生回归生活,体验知识的应用过程,有助于数学体验教学的顺利开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体验教学;感受生活;经历发现;回归生活

长期以来,数学教学作为一种认知性教学,师教生学,过程枯燥。这种教学,没有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忽视了人的个性发展,漠视了人的个体差异。随着21世纪科技迅猛发展,竞争日趋激烈,时代发展将挑战富有个性和创新精神的一代。为此,教学理论和实践正在进行重要的转向,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由单一的认知性教学向多维的体验性教学转变。在教学中,教师该如何有效地利用情境,引导学生充分、自主、创造性地去感受,去体验呢?

一、感受生活,体验知识的来龙去脉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研究的对象,学生就会倍感亲切,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如:在教学“厘米”时,教师让学生选择工具量一量课桌的长度,结果学生中有的说五把尺子长,有的说六支铅笔长,也有的说七个信封长……这时,教师再让学生讨论交流:为什么同样的桌子量得的结果却各不相同?你有什么想法?这样同学们就会从体验知识的来龙去脉中感悟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二、经历发现,体验知识的发展过程

研究性学习认为,学习不仅看结果,更注意于过程,注重知识的来源。让学生直接感受,经历知识发现的过程,知识便会“活”起来。

(一)改进材料呈现,引导主动探索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现,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递给他。”可见,只有主动参与,才能使认知与知识的获取得到和谐的发展。如:笔者在教学“分数基本性质”时,原教材中出示三条长方形纸条,并用阴影部分分别表示出、、,让学生直接观察,这样学生受教材的限制,学习比较被动。因此,在教学时,笔者对教材呈现的材料进行改进,先发给每位学生四张一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条,让学生把每张纸条通过对折,并按这三个分数画出阴影部分。再让学生观察比较发现其中三张画的阴影部分大小相等的,即= = ,从中引起学生积极思考为什么这三张画的阴影部分相等。改进材料的呈现方式,更有助于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

(二)参与实践操作,促进经验获得

现代教学论主张:“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在活动中自己理解和掌握数学,在活动中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如在学习“认识钟表”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并有了亲身体验,对这些知识点就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从中感受到数学的有趣,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回归生活,体验知识的应用过程

新课标多处提出:“要让学生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利用学生新学的知识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既能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如学习“统计知识”后,笔者让学生统计本班学生各小组的男女生人数,并求出男生多还是女生多?多几人?学了“购物”后,笔者让学生每天晚上和父母玩兑换人民币游戏,并且要求学生能帮父母购物,真正体验如何付钱,该付几元,找回几元等数学问题。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是如何应用于生活的,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领悟学数学的趣味与价值。

总之,学生的知识不是“灌”出来的,而是通过体验“悟”出来的,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绝知此事须躬行”。让学生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参与思维形成过程,让学生有意识、有体验地在“主动探索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更有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与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新课程与学生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endprint

猜你喜欢
体验教学回归生活
抓住方法,实施体验教学
谈尊重教育理念下的英语课堂教学
优化体验教学,创建高效英语课堂
让小学音乐教育融入自然回归生活
让幼儿教育回归自然
构建生活课堂 彰显品德本色
初中英语课堂中体验教学的模式和实施策略研究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路径研究
体验教学提升学生英语素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