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桂嫦
【摘 要】集体备课是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正视集体备课中流于形式、应付检查以及备教分离的三大问题,从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以及创造加工三方面来规范集体备课的流程,以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
【关键词】集体备课;问题;实效
新课程改革在倡导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也要求教师合作探究,形成研讨氛围,发挥“集团效应”的优势。集体备课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对于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由于教师对集体备课还缺乏足够的思想认识和理解,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出现不少问题,这就更加要求我们正确对待集体备课了。
一、集体备课之三大问题
(一)深钻不够,流于形式
不少教师甚至备课组长往往不能充分认识到集体备课的重要性,他们认为集体备课是一种负担,是一种为了应付领导检查而不得不做的一项工作。备课前没有充分学习、深钻教材,导致教材处理不当。部分教师备课从来不看《教师教学用书》和《数学新课程标准》,乱用教材中的情境图或随意设置情境,随意性地设计课本练习等。然而,这种流于形式、缺乏向心力的集体备课,难以满足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课堂需要。
(二)“懒汉式”备课,应付检查
不少教师轮到自己主备课时,就直接上网搜索与备课内容相符的教案,然后“成功下载”,这就炮制出了“自己的”备课杰作。然而,在这过程中,这些教师们根本不顾内容是否切合自己教学的实际需要,没有舍取,不加选择。这种“懒汉式”的备课,压根儿就是有名无份,纯属作假以应付检查。
(三)思想保守,备教分离
有些教师(特别是老教师)思想较为保守,他们一如既往地按照自己多年不变的经验去教,我行我素,对集体备课的方案置若罔闻,只管自己如何教而忽视引导学生如何学,最终导致学生不会学,甚至厌学,使备教分离,也达不到引导和促进学生积极探究的目的。
二、规范流程以提高实效
(一)个人初备
1. 研读“标准”,备准目标
学习目标的正确定位来自教师对新课标及《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数学》一书的深思、深省与深究。一年级数学备课组在进行《认识时间》的集体备课时,主讲老师分析、研究教材中的教学内容,确定了教学目标以及重点和难点。研读评价标准后发现本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能正确读、写几时几分。根据《标准》,认读整时半时为上学期重点,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引入复习可以改为独立完成几组认读时间的练习。
2. 吃透教材,解决疑问
吃透教材的衡量标准至少有以下四点:①熟悉教材的内涵和外延;②注意教材前后的联系;③对教材进行取舍整合;④对新课标规定的能力要求,在教材处理中落实到位。如在备《认识时间》一课时,要理解知识点前后的联系,在一年级上册已经认识了钟面知识和正时半时的时间,学生有了初步的认读基础,而三年级则要求弄懂时刻与经过时间的区别,秒的认识,时间进率计算,24小时计时法,年、月、日等。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已有基础进行教学,而且可以初步渗透24小时计时法,为“秒的认识”设疑,为学有余力的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
3. 备懂学生,以定教法
要备学生,就要:①了解学情;②预计可能出现的问题;③比较、选择怎样教学才能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使用钟表模型等学具、教具,让学生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掌握概念和知识,充分利用学生对时间概念的已有知识,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集体研讨
在个人初备的基础上,与本组教师交流,相互学习与讨论,实现智慧的碰撞和资源的共享。集体研讨时,主要讨论以下五个问题:我们怎么理解和处理教材?学生已有怎样的知识基础?学生在学习和讨论中可能会有哪些问题,怎么解决?并对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充分预设。如《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集体备课,得出以下几点:1.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况图引出两位数加法计算;2.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旧知识学习新知识;3.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这样就克服了个人备课的片面性和随意性,提高了教师教学的科学性。
(三)创造加工
在集体交流后,往往会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学方案,但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师应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归纳、提升和再创造,然后灵活选择教案。如在《认识人民币》的新课导入时,有的老师想通过逛商场购物引出人民币,但有的老师认为通过一个卡通故事(五只小动物比谁的压岁钱多)引出悬念更好。这时,教师可以结合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及个人教学风格进行适当的增减。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不同班级的学情,使集体的智慧得以升华,使教师的个性得以张扬。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通过集体备课,教师们相互借鉴,相互启发,集各家之长,避自己所短,互利互惠,相得益彰,使教学过程真正达到最优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刘加霞.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余文森.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3]赵才欣,韩艳梅.如何备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徐世贵,翟雪曼.名师备课与课堂有效性[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