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铃川
一、《雷雨》首先是一个家庭悲剧,其次才是一出社会问题剧
《雷雨》首先是一个家庭悲剧,其次才是一出社会问题剧。这个悲剧的根源是家庭关系中的“无序”或者叫做“乱伦”。
有一个读者曾经说道:“《雷雨》就是写乱搞男女关系。”这话有一定的道理。
曹禺大学修的是西方文学,受古希腊等国悲剧作家的影响深重。古希腊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的《俄狄浦斯王》中“杀父娶母”的故事,美国作家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中“儿子与后母乱伦”的故事,对其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曹禺三歲丧母,以后一直跟随后母生活,母爱的缺失造就了作者的悲情色彩。
二者在《雷雨》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折射。所以我觉得,《雷雨》是通过家庭的“无序”来折射走向衰亡的社会的“无序”,但它首先是一出家庭悲剧。
二、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至少曾经是有真感情的,因为只有这样才符合常理
两个自由恋爱的年轻人,一次刻骨铭心的初恋并且有了爱情的结晶,这是其一。周朴园家中的“家具”等的摆设,保留鲁侍萍生病关窗的生活习惯以及对鲁侍萍生日的准确记忆,这是其二。
周朴园说到以上这一切时,鲁侍萍的反应,(低头)哦!(叹一口气):“现在我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这些话请你也不必说了。”这其中的“我们”“请”这像是一对冤家或者是仇人之间的对话吗?从中可见鲁侍萍是动了情的。
北京人艺的青年演员在排演《雷雨》剧时说:“鲁侍萍没有骨气,换了我,转身就走。为什么还要叫周朴园认出自己来呢?”这是演员不能深入理解作品人物情感的一个突出表现,但这恰恰表现了二人之间的情感,至少是鲁侍萍对周朴园的那份情感。
三、戏剧这种文本,其解读的关键是“语言”这个核心
戏剧是语言的艺术,尤其是话剧。对于这种文本,只有透过对语言的揣摩、体味,才能真正读懂其中人物的性情或者称之为“人性”。因此,笔者以为解读它的关键是“语言”这个核心。
例1.鲁侍萍:“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其中的“我们”可见在鲁侍萍的心目中自己与周朴园曾经是一家人,那是两人幸福生活的一种美好的回忆。
例2.鲁侍萍:“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为什么不说“你”?这其中暗示赶走鲁侍萍的主要是周家,周朴园的软弱可见一斑。
四、一节课的好坏,课堂精彩的生成固然十分重要,但教师精巧的预设也是必不可少的
教师精巧的预设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语文思维,更能引领学生深入领会文本的内涵。比如,某教师在引领学生解读周朴园人性中“恶”的一面之后,提出了让学生探究周朴园“人性未泯”的一面这样一个问题。学生会想,周朴园这样一个坏到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这样一个坏到家的人,居然还会有人性?学生探究的欲望自然就被调动起来了,这样的问题对训练学生的思维是大有好处的。
再比如,程翔老师在教授《雷雨》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鲁侍萍与周朴园自由恋爱并且生了两个儿子,周家显然默认了二人的关系,但后来为何要赶走鲁侍萍呢?原因是周家要周朴园娶阔小姐。程翔老师的问题是:同学们想象一下,能不能有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既让周朴园娶阔小姐,又能让鲁侍萍留下来?我觉得这个问题对学生的思维就很有启发性。
(作者单位 福建省福安二中)
?誗编辑 魏 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