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处耘
摘 要:朱自清先生《背影》的审美焦点就在于父亲的形象,以及由此带来的对父爱的宣扬。对于这个难以叙写的题材,朱先生的《背影》虽不能说前无古人,也绝对可以算作凤毛麟角的佳作。其中的父亲形象根本算不上伟大,那么凭借什么感人呢?
关键词:形象;补偿;张扬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和我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学毕业前教育实习的时候讲过,找工作面试的时候尝试过,但总觉得不太完美,原以为只要当了父亲之后就有可能对父爱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但当女儿即将学习这篇课文之际,才对此有了一点真正属于我的浅见。
一、父亲形象的反性别特征
历来的名家谈《背影》,都会注意到其中的细节描写,这正是这篇文章的主题探究和审美欣赏的症结所在。父亲的形象不光不伟岸,甚至有点女子气,暂且就叫做反性别特征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形象不够高大,远离严父思维定式
我们的写作教学容易流于程式化,写人首先是外貌描写,但作为名家的朱自清先生,他并没有对父亲的形象施以很多的笔墨,可是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却分明让我们感觉到了一位人到中年、家庭破碎、父子离散、事业困顿而四处奔波的父亲形象的存在,其人阴柔有余,缺乏阳刚之气,与传统文化背景下的父亲形象格格不入。也许这在写法上是欲扬先抑,但正如许多评论者所说的那样,这个父亲只是属于朱自清先生自己,源于作者自己的家庭背景和气质类型,很难在读者中引起广泛的共鸣。
2.语言啰嗦絮叨,显得过于婆婆妈妈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作品中属于父亲的明暗语言描写总共有这么六处,不外乎叮嘱儿子,吩咐事由,感叹命运之类,对于父亲如此的表现,历来的评论者都归结为“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命运的坎坷。这实际并不完全准确,只是一次普普通通的父子道别,父亲对儿子的交代更多的只是流于生活关怀,也多少与当时这家人的人员构成关系紧密,课文开头的“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最为关键,是解释父亲语言啰嗦的钥匙。
3.行为小气,不能感动所有读者
没经验的老师,上课的时候总是紧盯着父亲买橘子的背影那处细节:“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太(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这段过程描写很细致,但并不是很感人,因为买的是橘子,这在当时的南方很普通,任何父母亲都会想到。这不能不使人佩服父亲的仔细,但这是一个标准的女人行为,即细致的生活关怀,是舐犊情深的发自内心的阴性色彩十足的母性关爱。如果再联想到父亲为了省钱对茶坊的叮咛,就更加明确了其多少带有市井女人特征的形象。
二、母爱的反哺补偿
朱自清先生很质朴,且重感情,他父亲也远非作品中的那么小气,他与父亲的感情在此之前本来就不很融洽。祖母1917年去世的时候,父亲朱鸿均的徐州任烟酒公卖局长的差事刚卸职。在此之前因父亲纳妾气死母亲,致使其父子多年关系冷淡,父亲的形象原本不是课文中写的那样。之所以出现形象的扭曲,除了朱先生自己善良重情外,压抑在父亲内心的原罪悔罪意识,以及祖母死去之后父亲被唤醒之后的良心发现,也多少在起一定的作用。
父亲行为之所以如此反常,以致出现了反性别的倾向,实际是这位中年男子,在因自己的一时欢愉过早剥夺了孩子的母爱,在自己也遭受了同样的心理感受之后的一种良心发现,也是感同身受之余把自己对母爱的理解或怀念,反哺到可怜的孩子身上的一种发自内心的本能。
三、父爱的张扬与局限
原本不该纠结这些陈年旧账,也不应以索引的方式研究这么一篇短小精悍的散文,但朱先生的文风与秉性自然让他的作品披上了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神秘色彩。但这更能说明了父亲生存的不易,表明了处理家庭关系对于一个中年男人的重要性,所以父亲的一再叮咛虽然会让涉世不深的兒子产生误解,但却是父亲的生活感悟所在,体现着父亲对儿子的深切关爱,这种爱虽然会给读者带来各种各样的误解,但本质上还是很阳刚的,是传统文化背景下那种典型的父爱的扭曲张扬,只是多少有些灰色罢了。
至于该不该从初中语文课本里面删除这篇文章,实际已经有了结果,随着教材编写的放开,对于国内现存的各种出处的教科书,《背影》也不是一定能够跻身其中。这除了朱先生的独特个性气质和技法外,文字间潜藏的许多惹人费解的隐晦之处也历来受到诟病,至于所谓因为父亲爬栏杆不遵守交通规则,容易给年轻学生树立负面影响的说法,实际有些浅薄。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永远会活在所有当了父亲的中年男人的心中,只有他们才会真正理解这篇文章的主题与审美的可贵之处,坦然看待存在于其中的是是非非。
(作者单位 哈密实验中学)
?誗编辑 董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