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手部字的词汇经过从古至今的演变,其语义范围发生了重要变化,分析“手”部字的词形特征,意义演变,可归纳其内部的语义范畴,揭示其在造字构词过程中所运用的转喻方式。
关键词:“手”部动词;语义演变;转喻
手部字在现代汉语词汇中包含了广泛的意义,最早将手部字作为一个独立门类提出来的是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其中专门列出手部字278个(不包括由手的变形构成的字),手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汉语中手的含义多样,形态各异,其衍生词汇使用频率高,适用范围广,表意十分丰富。
(一)手部字动词的意义分类
《说文.手部》“手,拳也,象形。”段注《说文》“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以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为主的造字法造出了很多与手相关的字,这些字的数量庞大,又产生了许多新的变体,以手为部首的动词数量繁多,根据意义相近或相关性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
1.打击类动作
2.拿取类动作
3.扔弃类动作
4.挤、按、压类动作
5.捻、揉、搓、捏类动作
6.拉、推、拽类动作
7.擦拭、涂抹类动作
8.提、拎、举、捧类动作
9.搀、扶、挽、抱类动作
10.碰、刮、磨、摸类动作
11.扛、挑、搬、抬类动作
12.挖、掘、捞、舀类动作
13.捆绑类动作
14.播撒类动作
15.辅佐、帮助类动作
16.放置类动作
17.称量、掂量类动作
18.抽、拔类动作
19.阻止、制止类动作
20.挑选、选择类动作
21.清除、除掉、过滤类动作
22.整理、分理类动作
23.摇动、挥动、震动、拨动、指挥类动作
24.摧折、损毁类动作
25.抢夺类动作
(二)手部字动词的转喻
转喻是指当甲事物同乙事物不相类似,但有密切关系时,可以利用这种关系,以乙事物的名称来取代甲事物的修辞手段。转喻的重点不是在“相似”;而是重在“相关”上。手部动词具有易识别,易理解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部分手部动词的意义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和社会需要,因而人们就通过转喻使其意义不断扩大到人的身体的各个部位,从而增加词的使用范围和不同的使用
功能。
(1)手部单音节动词转向其它的人体器官类动词
A、“手”部动作转喻为“口”部动作
有一些动词本义是表示手的动作,但在使用过程中常常转喻为“口”的动作。
“打”,本义是击的意思。由“手”的动作转喻为“口”的动作,如打岔,打趣。
“拌”,本以为搅合,转喻后指争吵,如拌嘴。
B、“手”部动作转喻为“头”部动作
“扭”、“摇”、“抬”,原本都是手部动作,转喻后变成“头”部动作。
“扭”,本义是用手拧,转喻后为旋转头部。
“摇”,是用手使物体来回的动,转喻为摇晃头部。
“抬”,本义是指共同用手搬东西、或往上举,转喻为抬起头部。
C、“手”部动作转喻为“眼”部动作
“投”,本义是向一定目标扔、掷。转喻为目光的投射。
“扫”,本义是用扫帚除去尘土、垃圾,转喻为目光的左右移动。
“撇”,本义是丢,抛弃,转喻为匆匆一看,眼光掠过。
D、“手”部动作转喻为“全身”动作
一些专门表示手部动作的词语,也可以用来表示全身的动作,如:
“抖”,本义是手抖动、甩动,也用来指全身晃动。
“扑”,本义是拍打,可用来表示全身性动作。
“扒”,本义是用手或用靶子一类的工具使东西聚拢或散开,有时也表示全身性动作,表示挠、抓。
E、“手”部动作转喻为“心理”动作。
“揣”,本义是手放在衣服里,转喻为“估量,忖度”的意思,表示心理活动。
“揆”,本义是掌管的意思,转喻为揣测的意思,表示心理活动。
(2)“手”部字由表具体转喻成表抽象
《说文解字》:“手,拳也,象形。”的本义,从金文和篆文的写法上看,像伸开五指之行,即手的最初本义是“人体上肢手腕以下的部分”,是人体重要部位之一,但是,在语言运用过程中,手的词义出现引申现象,由单义词变成了多义词。在古今汉语中,手的常用义有(1)人的手;(2)动物的前肢;(3)动物前肢伸出的感触器官;(4)代替手工做的器械;(5)执持,拿着;(6)击杀;(7)取;(8)亲手;(9)手迹;(10)中医指寸口;(11)手艺、本领;(12)指控制,掌握的范围;(13)边、面;(14)指次序;(15)指在某种技术或工作中居于某种地位的人;(16)指从事某种行业、活动或作出某种行为的人。(17)量词,用于技能,技巧。
手部字通过引申,转喻,组合成了一批新词,新词逐渐脱离了原字表具体事物的含义,经过语法化,虚化了原义,演变成表抽象的意义。如:
“捷”:原义是猎而获胜,后引申出胜利、成功和胜利喜讯等。
“掉”:原指摇动,摆动,引申为降低,如掉价。
“提”:原指垂手拿着或使事物由下往上移,引申为提拔。
“摸”:原指用手接触或轻轻抚摸,引申为通过试探而了解,如摸底,摸清情况。
“拖”:原意是拉的意思,而“拖后腿”比喻牵制,阻碍别人,或事物不得前进。
“揪”:原是紧紧抓住的意思,而“揪辫子”比喻抓住把柄或缺点。
“手心”、“手掌”:二者原义是手的组成部分,是具体可感的,后转喻成所控制的范围。
“甩手”:转喻指扔下不管(多指事情,工作)
“洗手”:转喻指不再干某项职业,改邪归正。
“扎手”:形容事情难做,同棘手。
参考文献:
[1] 吕艳辉.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手部动词研究.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2] 李竞.“手”词语及其文化内容研究.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 王群.“手”隐喻的认知性分析.华北电力大学硕士论文.2005
[4] 许瑞娟.汉语“手”词群的语义范畴与隐喻认知研究.2009
[5] 朴玉心.与手有关的部首的形义特点及字形演变规律研究.山東大学硕士论文.2011
作者简介:程浩(1988—),男,河南漯河人,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