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喻概念化时间的理据浅析

2017-02-23 11:05李红娟严敏芬
文教资料 2016年31期
关键词:转喻概念化时间

李红娟+严敏芬

摘    要: 时间是抽象、复杂的实体,时间的概念化及其语言表征随不同学科而不同,时间意义也往往带有学科特色。在语言学研究中,隐喻一直是认知和识解时间概念的主要理论依据和操作方式,而对转喻理论却鲜有关注。文章主要从转喻角度对概念化时间的方式和理据进行初步分析。

关键词: 时间    转喻    概念化    识解

1.引言

什么是时间?我们如何实现时间的语言表征?时间的概念到底是什么?以及时间和语言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等?这些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各个学科研究和关注的焦点,包括哲学、心理学、物理学和认知语言学等。时间概念具有双重性,丰富且复杂,简单而抽象,不同学科关注的时间特征侧面不同,概念化时间的语言表征不同,因此,时间意义通常带有学科特色,人们解读时间的方式也富有学科特色。哲学认为,时间是一种永恒的存在,此观点与认知语言学中的时间观不谋而合,时间意义与人们对现实世界的体验和认知紧密相连,尤其是人们对现实世界体验的情态化和意义范畴化,因而在很大程度上,认知语言学对时间意义的识解及其语言表征会涉及人的思维和认知体验。另外,轉喻是我们认识世界、解构意义的媒介,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个概念化过程,因为转喻把人的经验结构和语言结构构成联系,借助转喻,我们对人的主观情感、体验和行为特征等范畴概念进行投射,映现到具体或抽象事物中,因此,转喻其实是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是我们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它源于我们对客观世界的体验中,同时建构和组织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促进我们对时间意义的识解,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2.时空概念隐喻

Lakoff和Johnson提出时空概念隐喻理论,认为时间来自空间映射,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不仅存在于语言中,还贯穿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我们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在本质上是隐喻的[1]。因此,概念隐喻理论一直在认知语言学中占据主导地位,是最基本的时间表征理论。基于隐喻理论,将时间与其他客观事物和概念相互联系起来,这是实现时间概念化及其语言表征的主要方式。因此,时间常常被隐喻为其他事物,“时间是空间”、“时间是运动”等隐喻早已受到众多学者的青睐和关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繁多、贡献突出,例如Lakoff和Johnson(1980,1999),Evans(2005,2007,2013),Radden(2004,2011),张建理(2003,2007),蓝纯(1999,2003),张燕(2013),等等。在隐喻理论中,时间常常被喻为“离弦之箭”、“流淌的河流”,如“光阴似箭”、“似水流年”等。早在1980年,Lakoff和Johnson就指出,时间概念识解可以通过隐喻和转喻两种方式实现,但目前国内外对时间概念化的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隐喻领域,对时间概念化的转喻研究较少,没有对时间概念转喻进行过系统的研究。目前的研究中,仅肖燕、文旭对时间概念化的转喻方式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从转喻角度提出了概念化时间的方式,但仍然未对时间概念转喻领域进行系统全面的探究。

从人类认知的转喻性特征层面而言,时间认知是一个概念化过程,在建构和组织人类思维和行为中,转喻可以起到与隐喻类似的重要作用,是概念化时间不可或缺的思维方式和识解手段。肖燕、文旭首次从转喻角度研究概念化时间的表征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六种:事件转喻时间概念、空间转喻时间概念、时间特征转喻时间概念、部分时间转喻整体时间概念及实物转喻时间概念,但他们并没有对转喻概念化时间进行系统的分析。本文将依据转喻概念化时间的主要方式,对其表征方式理据进行初步的解析,初步探讨时间概念转喻机制中“how”和“why”的两个基本问题,企图可以对时间概念转喻机制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3.理据分析

时间概念是抽象复杂的,我们不能直接认知和识解时间意义,更不能轻易实现对时间概念的语言表征,但借助转喻机制,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时间概念的认知和识解,那么转喻机制能够解构时间意义到底有哪些认知理据呢?文章将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粗浅的分析。

3.1时间的主观性

Radden认为,“我们对时间的直接经历是主观的,与客观的时间有明显的区别:我们经历的时距是持续更长还是更短取决于我们的意识状态和信息储存的数量。也就是说,我们对时间时距长短的体验取决于我们的主观意识”[2]。例如:

The same hour will go by whether you are suffering or having fun, but sometimes it goes really slowly, sometimes really fast.

例中同样的时间,却有不同的时间时距体验:快和慢。由此表明,“时间关系的存在虽然是客观的,但时间概念的识解者和语言描述者是一个主观性客体”[3]。这是因为我们的时间经历来自对客观世界的体验,外部环境刺激内在感官感知,产生不同的主观反应,而且往往有很多不同的认知者参与相同的事件;同时,时间框架中“移动的自我”认知模型会对时间概念的识解产生影响,所以,不同的认知者会以自己不同的方式解构相同的事件。并且,转喻是一种对客观世界体验的思维活动,不同的感官体验会产生不同的主观反应,因此对时间意义的认知也就不同。

3.2转喻的凸显性

Langacker指出,“转喻认知过程由相对突显原则提供理据,转喻词语所表达的实体往往是认知上突显的实体,它作为认知参照点触及其他不那么突显的实体,从而激活目标概念实体”[4]。同样的,Croft也认为对目标实体的心理触及(即转喻的发生),往往是在具体语境下通过凸显用于理解某一概念实体(载体)所需要的属于同一领域矩阵内的某一领域而获得的[5]。这说明在具体语境或语场中,转喻机制在认知凸显原则的参与下,聚焦认知矩阵中的某个侧面,激活目标概念实体。

例如:

(1)七七事變

(2)他们相识在北京奥运会那一年。

在例(1)中,解构“七七事变”这个事件概念,往往需要认知者具备相对熟悉的相关百科式知识,即认知领域,“七七事变”是中国重要的历史事件,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开端,这些认知因素就会构成理解“七七事变”这个概念的领域矩阵,通过凸显原则,“七七事变”转喻“1937年7月7日”这个时间概念实体。同样的,例(2)用认知上比较凸显的京奥运会事件指代“相识的时间”,即用“北京奥运会”激活“2008”这个时间概念实体。

3.3人的能动性

人具有社会性和能动性,转喻载体具有多样性,人们的转喻载体选择因此会受到不同认知和交际原则的影响,如主观体验、文化差异等。其中,主要因素是人类倾向于用与人类相关的实体、特性来指代非人类的实体,用具体的实体指代抽象的实体[6]。客观世界不断变化、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相应的,人对外界的认识和体验也会不断更新换代,新概念的发展如雨后春笋频频出现,一旦我们对新事物、新概念的表达得不到满足时,人们便会能动性地创造出新词、新概念或将旧词赋予新的意义。例如:“很傅园慧”的表达,这个新兴用法指代青春阳光、热烈奔放的时刻。我们可以说“这是很傅园慧的一天/一年。”。通过人的实际表现特征和风格转喻青春愉悦的时间意义,这种新兴用法说话人和听话人彼此心照不宣,在“抛梗接梗”的过程中,很自然地传递出情感和时间判断,方便新奇,可以引起会话的兴趣和共鸣。

4.结语

时间是一个抽象复杂的概念,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相关知识。但时间概念本身具有依附性,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转喻理论对其进行认知和识解。转喻机制识解时间概念化主要包括事件转喻时间概念、空间转喻时间概念、时间特征转喻时间概念、部分时间转喻整体时间概念及实物转喻时间概念等概念转喻方式。“根据认知语义学的研究,意义都可用场境来进行很好的分析。场境的组成部分之间以及组成部分与整个场境之间都具有转喻关系”[7]。由此可见,时间转喻概念化的认知除与时间的特性、人的认知能力及转喻的表意指称功能相互联系以外,时间概念的转喻意义通常都是基于具体情景,具有非约定俗成性,“一个实体和另一个实体之间的语义联系与特定的时间和环境相关,对它的认知和识解往往需要结合特定的语境和语篇”[8];同时,转喻机制对时间概念的认知和识解是不断发展的,不会一成不变,而会不断推陈出新,产生新事物、新概念和新的转喻识解方式,本文只作了粗浅的分析,期望对这个领域的研究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Lakoff G & 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I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Raden G. The Metaphor TIME AS SPACE ascoss Languages[A].Bochum:AKS-Verlag,2004:225-238.

[3]肖燕.时间参照框架与时间表征的主观性[J].外国语文(双月刊),2015(6):75-80.

[4]Langacker R W. Reference-point Constructions[J].Cognitive Linguistics,1993(1):1-38.

[5]Croft W. The Role of Domain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Metaphors and Metonymies[J].Cognitive Linguistics,1993(4):335-370.

[6]Evans V&Green M. Cognitive Linguistics:An Introduction[M].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6.

[7]张辉,周平.转喻与语用推理图式[J].外国语,2002(4):46-52.

[8]肖燕,文旭.时间概念化的转喻实现方式[J].外国语,2012(3):68-74.

猜你喜欢
转喻概念化时间
汉韩空间关系表达式差别的概念化原因
风险社会的再概念化及其治理
多模态隐喻视角下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幸福的认知解读
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汉语转喻分类研究
转喻视角下汉语中人体习语的研究
基于原型范畴和隐喻转喻认知的大学英语多义词教学的研究
时间消灭空间?
行政法的概念化——法律保护还是规制进路
语言概念化和时间图景的历史性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