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雷
摘 要: 超文本文学是一种以电脑、网络为载体,以超文本技术为支撑的新型文学。节点、链接、网络是超文本结构的三要素。由于超文本文学作品为读者提供不同的情节走向,为读者带来“蒙太奇”、“非线性”、“迷宫”、“无中心”等阅读感受,因此具有明显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超文本版《喧哗与骚动》在现代电子技术和媒体手段的支持下,凸显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并极大地丰富了原著里的内容。
关键词: 超文本 《喧哗与骚动》 后现代主义
“文本”作为文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陈定家认为,文本不仅仅是某种形式的“产品”,还指涉了解释的“过程”,并对其中蕴含的社会权力关系进行一种揭露的“思维”,它的意义是开放的,有待读者解释的,而“超文本”的艺术魅力和技术上的优越性是传统文本无法匹敌的。超文本文学不但为当代文学带来了一股清流,而且顺应了当代文学媒介化、图像化、游戏化、快餐化、肉身化、博客化的历史趋势,更成为其核心内容与逻辑前提。毋庸置疑,超文本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读者的文学审美的思维方式和价值标准。
一、超文本文学的特点
当著名的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Homi K.Bhabba)观察了现代都市空间的流动性和想象性及这种崭新的空间形式对其中处于混杂状态的生存者的特殊意义后,提到了“第三空间”概念。在后现代社会中都市空间模式的改变表现在传统的物理空间开始具有了隐喻性和流动性的特点,从而变成了“意指空间”和“流动空间”。在这两者共同作用下,超越物理空间和单纯精神空间的“第三空间”的地位最终得以确立。由互联网组成的新型空间因具有多元性、开放性、想象性、可变性等特性,完全可以被看做“第三空间”。在“第三空间”中文学文本的原初态也发生了改变。正是都市空间的网络化孕育了“超文本”文学。文学在网络传播阶段,其影响面扩大,同时,作者的写作和读者的接受都突破了传统文学体制的限制,体现出了自由性和随意性,创造了特有网络文学文体——超文本。
(一)超文本文学的基本特征做。
首先,载体的超文本性。载体的超文本性指超文本文学的写作载体由纸张变为计算机的存储器。写作的直接媒介是由微电子所构成的、可供计算机读取的、以“比特”(bit)为单位的电子字符构成的“字词”。超文本作品以电子的形式被写入电脑存储器,并且以电子的形式,借助互联网,移动闪盘或VCD/DVD光盘进行传播。
其次,创作手法上的多媒体性。超文本文学改变了传统文学的形式而使用了图像、声音、动漫等多种媒体,它们对传统文学文本中以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的宗旨、仅依靠文字等这种单媒体的创作方式是一种彻底的颠覆。传统文学依靠文字、声音、图像等单媒体传达信息,而超文本网络文学则通过将不同的媒体结合在一起的方式,使文本的艺术效果呈现出了多种走向和多重意象。
最后,阅读方式的反传统性。不同于阅读传统文学文本,读者在阅读超文本文学作品时会面对多种路径。不同的超链接会引领读者进入不同的故事空间或艺术天地。超文本中包括文字在内的各种艺术手段,如逼真的影像、声音等的补充与点缀等可为读者带来更大的震撼。总之,超文本文学作品的世界带给读者的感受是超乎寻常的。
(二)超文本从诞生之日起,就带有明显的后现代性特征,体现着后现代主义的创作理念。
首先,超文本凸显了“拼贴”和“蒙太奇”等后现代文学文本的特点,它们是后现代派作家在小说创作时无法规避的技法。其次,超文本网络文学在叙事维度上打破了传統。传统文学中的叙事维度通常是固定的、线性的发展方向,这令文本结构呈现封闭状态。超文本则具有开放性特点,呈现出非线性的、并置的、多维结构。也就是说,超文本有着多种阅读路径,是一个立体、开放和交互性的信息体系,其容量是无限的。而“开放性”、“交互性”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标志。再次,读者地位得以提升。后现代主义强调“作者已死”,但所谓的“作者已死”,并非指不需要作者,而是强调作者已经失去对文本和读者的控制。此外,大量文字游戏的使用,也与后现代主义小说家进行的语言文字游戏相契合。
超文本的诞生,令后现代主义大师们,如德里达、巴特等提出的解构主义文本理论及思维方式变为现实,即文本与阅读不可分、文本意义不确定、文本的无始源性、开放性和互文性得以实现。
二、对超文本版《喧哗与骚动》的解读
小说《喧哗与骚动》是美国作家福克纳的第一部成熟的作品,生动地展现了一幅南方地主家庭没落的图景。《喧哗与骚动》以高度复杂的叙事结构和大量使用的意识流写作手法而著称,还有很多对其他文本的映射,因此通篇都颇具互文性。由于原著本身具有的这些特点,超文本版的小说《喧哗与骚动》因此被置于网络环境中而更加突出了其超文本小说的特点,给予读者的阅读体验明显有别于纸质印刷版。
(一)超文本版的《喧哗与骚动》呈现了现代电子技术的特点。和其他超文本文学作品一样,超文本版的《喧哗与骚动》是以电脑、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等现代电子技术为载体的文本。小说《喧哗与骚动》自1929年问世以来一直都以传统的纸质印刷本作为传播的方式,在2003年它被编辑成为超文本版,传到互联网上供读者免费阅读。因此,超文本版《喧哗与骚动》首先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依托和媒介的文学。所以,要阅读超文本版《喧哗与骚动》,读者首先要备有必要的设施——一台连接着互联网的电脑。其次,超文本版《喧哗与骚动》是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介的超文本小说,它本身就是互联网这个巨大超文本中的一个微小的元素。要阅读该小说,还需要点击包括网址在内的许多超链接。首先打开http://drc.usask.ca/projects/faulkner/index.html这个超链接进入该小说的封面所在页面。再点击封面上的超链接,读者便打开该小说的目录所在的页面。小说的目录有超链接,并指向不同的文本。在每个文本中分布数量不等的超链接,它们又指向其他文本。在电脑和互联网的共同协作下,无论读者身在何处,只要具备上面提到的必备的硬件设施,就能阅读超文本版《喧哗与骚动》。另外,超文本版《喧哗与骚动》里增加了由福克纳在1933年对该小说的介绍,并在该文本所在页面的侧栏里还附有辅助性阅读索引,它们或指向与此小说互文的文本,或指向小说问世以来读者对原著的重要评价文本,还有针对小说内容、结构、情节和语言所做的图表,以及其他相关内容的超链接项目。
(二)超文本版的《喧嘩与骚动》颇具后现代文学特征。由于超文本版《喧哗与骚动》的超文本特征,它呈现给读者的文学特点便趋向于后现代主义文学。
首先,在超文本版的《喧哗与骚动》中,超文本链接的使用,使小说充满“拼贴”和“蒙太奇”的电影效果。由于超文本链接技术的支持,纸质原著的那种以页码为阅读次序的指针被完全打破。打开超文本版的《喧哗与骚动》的首页,读者首先会看到该小说首次以纸质印刷为载体发行时的封面,而这个封面同时又是个超链接,它指向该小说超文本版的目录,此目录在纸质版原著的目录的基础上增加了超文本版《喧哗与骚动》的介绍、阅读指南及对小说原著和原著作者福克纳的介绍的项目。此目录的各项目均为超链接,指向各自相对独立的文本。任意打开其中一个文本来阅读,读者会看到在文本正文中分布着一些标记为绿色字体的单词、短语或者语句,它们都是超链接,并指向与内容相关的文本所在。在小说各部分的页面最下端还横向列有附有超链接的超文本版小说的目录,可供读者随时点击。因此,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会因为打开了这些超链接进入其他文本而发生阅读内容的突然中断、跳跃和重复等现象。这正是“拼贴”和“蒙太奇”的技法带给读者的感受。
与此同时,由于《喧哗与骚动》原著本身突出的意识流写作手法,因此,在不同人物讲述故事的过程中他们的思维不断地在现在、过去或冥想之间跳跃着,这令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常常感到迷惑。超文本版《喧哗与骚动》在“班吉”叙述的“1928年4月7号”部分,为读者提供了两个版本:标有“●”的,为福克纳所写的版本,而标有“●”是超文本化了的,按照情节时间顺序发展的小说文本。
(三)超文本版《喧哗与骚动》提升了读者地位,读者在一定程度上也参与创作。超文本文学比传统文学在叙事上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和开放性。超文本文学打破了作家对叙事权的垄断,在一定程度上将叙事权授予了读者。后现代主义强调“作者已死”,而所强调的“作者已死”,并非是说不再需要创作者,而是说要使文本和读者摆脱作者的控制。相应地,在超文本文学中,读者从受制于作者和文本的地位转变为文本的积极创作者,不再被动地接受与欣赏,而是积极地参与创作。当鼠标握在读者的手中,读者的每一次点击都是在参与创作。读者阅读超文本版的《喧哗与骚动》时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由、随意地选择阅读的入口和出口、阅读的路径和内容,从而大大提升读者的自主性。
总之,超文本文学以强大的艺术魅力、独特的内涵与形式带给读者视觉的冲击。不仅体现了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理念,更彰显了后现代主义文学风格;不仅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对传统文学叙事进行了重新解读,而且在某些方面甚至对传统文学叙事进行了颠覆与重构,从而使文学创作活动更加便利、自由,因此,超文本文学为世界文学的创作注入了新活力。超文本版《喧哗与骚动》被赋予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元素,因此,它呈现出了一个迥异于纸质版的、被陌生化和异化的小说空间;不但内容上比纸质版丰富得多,而且扩大了读者的阅读权限,甚至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参与到了小说的再创作中,给读者带来了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
参考文献:
[1]陈定家.“超文本”的兴起与网络时代的文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7(3):161-175.
[2]韩伟.都市空间与文学意义生成[J].文艺理论研究,2010(4):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