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娜+冯莎+李瑛
摘 要:转喻是人类日常思维和行动的一种方式,本文以事态场境为基础,探讨了转喻在构成事态场境的各个组成部分与整个事态场境之间的关系,希望通过对语用推理的研究,能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语用学理论。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转喻;语用推理;事态场境
作者简介:余娜(1991.4-),女,安徽省池州市人,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冯莎(1993.3-),女,江西省萍乡市人,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李瑛(1965-),女,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和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6--01
1、引言
语用学上通常认为在会话含义的推理中,语境在话语解释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以往的语用理论在解释语用推理时并没有解释一个问题,即为什么人们会以如此迅捷地速度推断出说话人的交际意图?本文则以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理论为依据试图解决这一问题,以此来进一步丰富传统的语用学理论。
2、转喻
转喻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为使辞藻显得华丽而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段,直到20世纪80年代,Lakoff & 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 1987, P30)一书中指出,转喻是用一个事物来指代与之相关的另一个事物。
日常生活中,运用转喻的例子很多。例如:
(1)Washington has started negotiating with Moscow.
(2)在男子4×100米决赛中,中国击败加拿大,夺得银牌,创造了历史。
例(1)中,“Washington”和“Moscow”并非指两个城市,而是指代表着这两个城市的政府或政府人员。同样,例(2)中的“中国”和“加拿大”指的是代表中国和加拿大参赛的队员。
转喻中始源域是目的域的一部分或与目的域有关的机制、组织或工具等,始源域能够代表目的域。转喻在场境中应用的基本原理就是我们可以用场景中的一个事件来代表整个场境。
3、事态场境与转喻连接力度
Panther & Thornburg提出的事态场境(1999)包括①事态前部分:必要的事态前提条件,如动机、潜在性、能力和性格等;②事态核心部分:真实事态场境;③事态效力部分:紧跟事态场境的必要后果;④事态后部分:事态场境非必要后果。事态场境中的这四个部分均可以用来代表整个事态场境,这就是转喻在其中的应用。
场境的部分离事态核心部分越近,就越能“代表”整个事态场境,可以推断出听话人就可以迅速和毫不费力的领会说话人的说话意图;同样,场境的部分离事态核心部分越远,就不能“代表”整个事态场境了,它只能“指向”整个事态场境,那么听话人就必须付出努力才能领会说话人的说话意图,这样,听话者所付出的语用推理的努力就越大(Huang; 2007)。
但在有些情况下,说话者会故意选择一些距离事态场境核心部分较远的部分来表达自己的意图,目的是为了说话的委婉和含蓄表达(樊玲,周流溪; 2005)。例如一个男子向一位女子求婚时,他可以说:
(3)a. 能嫁给我吗? b. 嫁给我吧!
c. 和我结婚吧! d. 做我的妻子吧!
e. 让我们一起生活吧! f. 让我以后照顾你吧!
g. 跟我一起走吧!
例(3)中,只有b句和c句属于场境核心部分,a句属于场景前部分,d句属于场境效力部分,e句和f句属于场境后部分,而g句只是与场境相关,属于场境外部分。所以只有b句和c句较直接,其余都显得较为委婉和含蓄。
4、转喻识解和语用机理分析
认知语境认为,社会交际活动不是在真空中发生的,而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场合,与特定的人进行交际行为的。而语言的使用是脱离不开这些因素的,它们是构成言语环境的客观因素,而影响交际双方发出言语行为的动机和目的等则是语境构成的主观因素。说话者的话语中包含的关于场境的组成部分越多,听话者就越容易辨认出整个场境;反之,如果说话者的话语中包含的关于场境的组成部分信息越少,那么听话者则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够辨认出这个场境,那么他所要进行的认知推理的难度就越大。
5、结语
交际过程中听话者是以转喻为主要原理,以场境核心为中心的距离变化为依据来推断理解说话者的说话意图的。场境内的这种常规的转喻关系可使听话人容易进行语用推理,从而解释了为什么听话人可迅速推断出说话者的交际意图。场境结构内的这种转喻关系因此构成了交际中的语用推理图式。
参考文献:
[1]Lakoff.G & Johnson.M.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Yan Huang. Pragmatic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3]樊玲,周流溪.认知语用推理框架中的转喻[J].外语学刊, 2005(2):18--22.
[4]邹春玲,李丹.转喻识解的认知语用机制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9):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