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品德与社会》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014-04-29 09:05王金海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14年1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品德积极性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让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把他们培养成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社会品质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品德与社会课程让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乐观向上的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良好态度,在生活中培养学生文明礼貌、诚实守信、有爱宽容、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使学生初步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和世界观。让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够初步认识自我,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学会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尝试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初步学会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地判断和选择,为把他们培养成为具备参与现代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打下基础。为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学生学好《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前提。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就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浅谈如下:

一、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现实问题

当下,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堂教学的实效低。虽然新课程比较以前的小学《思想品德》在内容上更充实,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课节安排上也增加了几个课时,但还是不能充分引起学生的重视。个别学生不愿意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认为该学科不是“主科”,对他们的学习没有多大用处;还有的同学认为品德与社会课的内容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内容浅显、形式枯燥等,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效果。

基于以上问题,笔者认为,要提高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实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依据区域特点,结合课程实际,设计安全、适宜、开展多样且富有变化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的设计要突出趣味性、综合性和可操作性,让学生在体验、探究和研讨活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品德与社会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策略

教师要巧妙设计学生乐于学习的情境,不妨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些尝试:

1. 创设多样化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其内部的驱动力,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使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能够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中产生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让学生以社会生活为基础,通过实践和探究去观察社会和感悟社会。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创设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时,教师要根据本地特点,安排学生调查家乡的名胜古迹、旅游景点、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以及改革开放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道德模范等。在调查时可以让学生扮演小记者,通过采访自己的亲属、邻居或者被调查对象本人,形成调查材料,然后以小组形式进行汇报交流,小组汇报交流后再进行班级汇报交流,这种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可以让课堂教学呈现多样性、趣味性,充分发挥每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时,教师要将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和《品德与社会》课程密切结合,多动脑筋探究和创新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优化组合视频、动画和声音,将一些难以用口述和板书表达清楚的内容向学生展示,从而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内容的疑点和难点。例如,在教授《小窗口、大世界》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让学生知道报纸、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等都是大众媒体,教师正确引导学生亲自体验并了解各种媒体的优势和作用,以及如何选择、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通过现代大众媒体这个小窗口,可以及时了解我国和世界上发生的许多事情,还可以及时获取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相关信息。这样的教学,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看报纸、听广播、看电视和上网查询资料的习惯。

3. 创设生活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生活是儿童接触社会的基础,是获取知识的方法之一。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依据本地特点,教学时可在课前、课中、课后有目的地安排学生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不断认识身边的生活,思考周围的事物,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去探究,学生可以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并受到教育。如,在学习《今天你安全吗》一课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分析怎样做才能排除安全隐患;在教学《多种多样的运输方式》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有目的地组织学生郊游。选定郊游地点后让学生调查出游路线,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并以小组合作讨论、分析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劣。这种学生亲自参与的生活情境,可以拓展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思维、学生学习印象深刻,能够不断引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 体验生活过程,拓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师要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与本校各种课程资源,根据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体验社会生活。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探究中,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在活动中开动思维、畅所欲言,说出心里的真实想法,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时,感受到与他人相处和帮助别人所带来的快乐。例如,在教授《伸出爱的手》一课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两个体验活动:一是让学生拄着拐杖,单脚走路,体验肢体残疾给生活带来的不便;二是让学生用手帕把眼睛蒙起来,在教室里行走,体验盲人的走路不便。通过这两个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残疾人日常生活的艰难,从而教育学生平时应该多关心和帮助残疾人;在教授《浓浓的乡土情》一课时,课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考察、了解家乡街巷的名字由来,让学生去采访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爸爸妈妈或者其他当地人,调查当地社区和部门,利用档案馆、图书馆和互联网等查阅资料,让学生获得相关的知识。通过调查和体验生活,不断拓展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创造更为广泛的自主学习和实践空间。

5. 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适当安排和组织参与一些社会、家庭当中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结合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性质,引领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去观察事物、体验生活、感悟社会。如,学生家庭习惯的培养离开了家庭教育,那只能是事倍功半。一天24小时,学生在校时间最长也就是7~8个小时,其余16~17个小时都是在家里。学生在家庭生活中自主能力的培养,如良好的作息、自己梳头、洗脸等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家庭教育。为此,教师可结合课程有目的地引领、激发学生在家庭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理能力,然后通过创设课堂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展示自主学习的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如,在教学《钱该怎樣花》这一单元时,让学生通过家庭活动,调查自己家庭收入和支出情况,学生可通过家庭收入来源了解家庭的收入和支出情况,体会到爸妈挣钱的辛苦,从而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思想品质。再通过怎样花钱,到超市、购物广场购物活动的开展,初步培养学生正确合理的消费理念,提高学生的消费技巧。这些活动的开展与巧妙设计和组织,可培养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获得有价值的观点和结论。

总之,在教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时,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创新教学理念,不断开动脑筋,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利用课程资源,结合区域特点,创设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就能较好地完成《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目标和任务,达到预期的效果。

作者简介:王金海(1954-),男,吉林桦甸人,吉林省桦甸市教师进修学校,中学一级。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品德积极性
三方共进,激发干部积极性更上一层楼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技校生学习积极性的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