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如苗
摘 要: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应该在课堂的教学中唱响普及法制教育的旋律。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是普及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当然也是普及法制教育的高效方法。教师在给学生传授课堂知识的同时,也应充分地挖掘学科内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才能适时适度地渗透法制教育。
关键词: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法律知识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发展的希望,法律素质在他们中普及程度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未来的社会稳定程度。所以,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普及,帮助他们具备社会生活中的必备法律知识,使其养成守法习惯,学会应用基本法律,是提升青少年道德素质的重要奠基工程。
一、学习法律基本知识,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要对学生开展法制教育,首先任课教师就必须认真学习我国的《宪法》《义务教育法》《刑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民法通则》《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与教学有关联法律的知识。在平日的工作和教师的生活中还应注意、了解和搜集不同的典型案例,以便在教学中现身说法,为学生提供生动具体的法制宣传材料。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法制教育的内容
教师要遵循学科教学的特点,根据其规律,充分挖掘出教材中的一些法制因素,这样对学生才能因势利导,才能潜移默化地开展法制教育的渗透,使学科的教学与法制的教育融为一体。充分地利用教材中“我国消费者的基本权益受法律的保护”的内容,让学生充分地了解和认识“中国消费者基本权益保护法规”的内容,自觉树立维护基本权益的法律常识,做个成熟的消费者。用“尊重他人隐私,维护基本权益”使学生明白个人的隐私权所触及的内容,明白在现代社会维护他人隐私权不仅保护了国家公民人格的权利,也衡量了一个国家的个人地位与尊严。
三、创设一个课堂教学的情境来落实“法制教育”
创设一个优美的课堂教学环境与艺术氛围,能使学生上课初就完全沉浸到“法制教育”的气氛中,从而也能产生对学习知识的欲望。例如,在“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录像片段:“一个两周岁左右的小男孩,因生病要去医院打针,结果被注射过量庆大霉素,从而导致小男孩药物性耳聋……”录像看完以后,教师再问学生的感受,抽几位学生说出他们的感受。“法律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课堂教学中课堂情境的导入就是这样的:“小红家的楼上住着对舞迷夫妇。近来,每天晚上他们都会邀请同伴来跳舞,直至深夜。音乐的声音把周围邻居扰得是不得安宁,许多学生的学习也被妨碍了。居民多次与这对夫妇进行交涉,但是他们都不听……”邻居是否可以把这对夫妇告上法庭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一问题。这些情境都可将学生的情绪与思想立即转移到“课堂教学”的浓郁氛围之中,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会因此而提高。
四、激发学生法律学习的积极性,渗透“法制教育”
《思想品德》课是“法制教育”的主阵地。现在许多学生对于传统说教式教学没有兴趣,甚至十分的反感。我们在课堂教学时,如何能激发现在的学生对法律知识感兴趣,使他们能系统地掌握法律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在实践中,教师可采用“我们来做小法官”“小小的辩论会”与“表演小品”等这些形式来渗透“法制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例如,讲“公民的义务”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可以更清楚地认识“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我们是该享受权利,还是享受权利的同时履行自己应履行的义务呢?教师可以就此组织学生来一场辩论。辩题就是正方:“既要享受权利,也要自觉地履行义务”。反方:“多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或少履行义务”。在辩论时学生的热情一定会很高,争论也会非常激烈。辩论结束后学生自然就会清楚权利与義务实际上是具有一致性的,我们每一个人既是“权利享受的主体”,又是“义务履行的主体”。辩论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让学生理解得更深刻。
一个个生动而活泼的案例与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法制节目,扣住了学生的心,也增强了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不知不觉中就明白了自己应该做一名“学法”“守法”“护法”与“用法”的好公民。
“法制教育”在《思想品德》中的渗透,必须依托教材,一旦离开教材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要把握好“渗透时机”,教师应从教材出发去捕捉渗透点。只有找到了渗透点,才能将源远流长的“活水”引出。除此之外,教师还必须掌握好渗透的程度。
参考文献:
[1]苗万华.情境教学法在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2]周广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构建高效思品课堂[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
[3]达彪.初中思品课教学浅议[J].青海教育,2010.
[4]施维玮.浅谈怎样上好初中思品课[J].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0.
(作者单位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潘桥中学)
编辑 郭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