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秋玲
摘 要:在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曲艺形式受到了极大挑战,对曲艺发展的思考与探索很有必要。
关键词:曲艺发展;思考;探索
音乐课上,我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曲艺的前景不容乐观?这种曾是老百姓娱乐消遣的重要方式会被历史淘汰吗?曲艺该如何发展?话音落毕,一个学生站起来:“老师,我不听,它就会淘汰、消失,我听,它就会存在、发展。”震惊学生的回答之余,留给我是更多的思考与感叹。是的,曲艺需要观众,没有观众的艺术迟早会进历史博物馆。
曲艺传承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带给了人们很多快乐。然而,在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随着人们消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获取音乐的渠道多元化,这些传统的曲艺节目、曲艺形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曲艺艺术今日的状况,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以“曲艺之乡”天津市为例,虽然尚存在全国曲艺界享有盛誉的专业演出团体——天津市曲艺团,现在也只能在茶馆和街道文化站演出;虽然有全国最大的曲艺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中国北方曲艺学校,但其生存、发展也举步艰难。
曲艺该如何发展?这个问题我不仅问学生,我也问自己。光靠国家把一些曲种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来吗?我认为,政府的宣传、支持只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政府宣传力度再大,观众不喜欢,发展曲艺也是一句空话。曲艺要发展,首先必须要有观众。这个观众群,主要是面向青少年。陈云同志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要让青年就评弹,而要让评弹就青年。”我认为,这句话,不仅用于评弹,其实,其他任何一种形式的曲种都应该这样,一定要让年轻观众喜欢。
如何吸引年轻观众?首先要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心理特征,把他們作为曲艺演出的主要对象来对待,从作品题材、表现手段等方面都要向青年靠拢,使他们易于接受,并在接受的过程中逐渐让他们感受到这种艺术的美,从而达到让他们喜爱这些曲种的目的。这就需要曲艺工作者阔开思路,敢于改革创新,多创造一些适应时代、适合年轻观众口味的优秀作品。
如,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的主题曲《重整河山待后生》,是一首“以京韵大鼓为基本旋律的歌曲”,不仅老观众喜欢,年轻观众也喜欢。究其原因,就是电视剧的作曲家在保留京韵大鼓特性音型和旋律的前提下,把京韵大鼓的曲调加以发展变化,再经过骆玉笙炉火纯青的演唱导致的。这种成功经验很值得曲艺工作者借鉴。骆玉笙作为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骆派”京韵大鼓的创建者,那时已年届古稀,仍乐于接受新唱腔,唱新内容,这种勇气和魄力不也值得我们学习吗?如果没有这些改革和创新,这个作品是不可能风靡全国的。
历史的车轮是不断前进的,人们的审美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之中。对于一些流传下来的确是极为优秀的传统曲目,要让它传承、发扬下去,我认为可以尝试不同版本,适合不同年龄层次的需要。老的原汁原味地唱给老观众听;新的版本,在保留主旋律风格的基础上创新腔,甚至可以融入一些通俗歌曲的唱腔。此外,演出的服装、伴奏等也可以有所变化。这样,肯定会吸引年轻观众的。给年轻观众的第一印象是要新鲜,由新鲜而爱看爱听,由爱看爱听而喜欢而如醉如痴,新一代的观众就会被争取过来。
曲艺的观众也是要培养的。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要勇于担负起传承祖国优秀的民族文化的责任,这点可以从娃娃开始。学龄前的小朋友接受各种事物的兴趣浓而且快,在这个年龄阶段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培养他们对曲艺艺术的喜爱之情是完全可以的,而且,这种少时的爱好还会不断延续下去,甚至有可能成为其一生的兴趣爱好。
而入学后的学生由于有了一定的思维和文化知识,其可塑性也非常强。但更需要从兴趣入手,从学生熟悉的内容入手,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逐渐引导这方面的兴趣。我是一名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在高中课堂,我精选了一些曲种和一些优秀的作品,如,常德丝弦《今日中南新事多》、天津快板《武松打虎》、小沈阳《东北二人转》、本土奇志大宾的相声,采用了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结果发现学生非常感兴趣,喜爱之情不溢言表。事实证明,这是完全可行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应该坦然地面对曲艺今日的状况,从多渠道来探索,求发展,“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曲艺的春天仍然会来临。
(作者单位 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
编辑 郭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