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品德教育的现状及策略分析

2014-04-29 20:52田华
新校园·上旬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滞后性农村学生义务教育

田华

摘 要:德育是教育工作的灵魂,它始终致力于对学生思想品德和高尚人格的培养,体现着教育的基本目标和归宿,贯穿在教育实践的各个环节。良好的道德品质是社会发展对一个人最起码的要求。然而,透视现阶段农村义务教育的教与学全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总是落后于知识的掌握,相当数量的学生身处会说不会做、应试高分、品德低下、知行脱离等诸多尴尬境地。因此,研究德育,尽快使学校德育取得更为明显的实效是摆在每个农村义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义务教育;农村学生;知行不一;优良品德;滞后性

一、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品德现状

总体上讲,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思想品德的主流是好的,爱学习、有理想、守纪律、团结同学、尊敬师长、助人为乐等是我国中小学生的优秀品质和基本特征。但是,在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中小学生的道德思想接受着冲击和挑战,市场经济的双重效应在他们身上的作用就更为明显:他们政治上关心国家大事,但对了解和参加政治活动缺乏热情;他们思想活跃、自我意识强,有强烈的独立自主需求,却对学校的人生观、世界观教育抱有逆反心理,苛求社会和他人为其提供更多的条件,却缺乏社会责任感;他们生理的成熟、能力的发展先于心理的发展和社会的成熟,却盲目自信,认识事物只会横向比较,不会纵向分析,处理问题自律少、规范差。这些矛盾使得相当数量(调查显示约25%左右)的青少年出现身心健康问题,莫名其妙地烦躁不安,思想波动、情绪消沉、精神狂热等现象时有发生。他们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和劳动观念淡薄,生活自理能力、自控能力差,正视困难、克服困难的能力不足,缺少同坏人坏事做斗争的正义感等,这些缺陷已经成为学校德育工作中时常面对的难题。所以,学校教育必须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尤其是在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当下则显得更加重要。因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原有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等受到了撞击,产生了变化,这种撞击与变化也直接影响着青少年一代。因此,搞好学校德育工作,以取得更为明显的实效是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当务之急。

二、日常教与学活动中的育人主旨时常被忽视

一个人的良好品德是经过实践炉火的冶炼形成的。可是,今天的学校教与学存在着认识严重脱离实际的倾向。学生在教与学中的认识过程是特殊的认知过程,在教师主导作用下,通过教与学的相互作用,实现学习之目的。教学环境的特殊性要求将自身和社会大环境相对脱离开来,否则,教学将无法正常开展。表现在具体的教与学中,一方面是品德认识的迅速积累,另一方面是品德行为的严重“匮乏”,其实质就是坐而论道。殊不知品德是在行为过程中形成的,又是通过行为习惯表现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就没有品德的形成。只有使学生的认知系统、意识系统、行为系统相互作用,才有人格的健康发展,身心才能达成稳定的和谐统一。

笔者认为,课堂教与学既是学校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场所,又是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阵地,应该在这个阵地上一边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一边积极渗透品德教育,充分发挥每一学科的育德育人功能。身为教师,我们必须随时随地走进学生的心灵,尽力把握他们的思想脉搏,教育有耐心,工作要细致,以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良知,谨记教育之主旨——育人;任何时候也不放弃对学生的积极诱导,用“爱心”这把钥匙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锁;不拿分数给学生贴“标签”,教育学生一要学会做人,二要尽量多地求得学问,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怎样才能使这一教育理念落到实处呢?首先,每位教师要深刻认识到育人育德不是空洞的政治口号,更不能生搬硬套地灌输,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除了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外,还必须深入研究教学大纲和教材,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其次,各学科的育人内容也是十分丰富的,不仅思想品德、语文、英语课的育人育德内容很充实,其他学科的潜在思想教育内容也是精彩纷呈的,如数学课可适当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科学和生物课可利用自然现象和实验来引导学生永远热爱大自然,让大自然为人类服务,及早树立他们的科学发展观思想;美术、音乐课更要结合众多的美术大师和音乐家可歌可泣的故事以及作品,积极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崇高品德。

三、教学目标过高过大,德育仍旧落入应试教育的窠臼

现行的义务教育思想品德教材看似丰富多彩,实则呈现方式单一,列举的大多都是好人好事,宣传最多的是真、善、美,有意回避了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与丑恶现象,其目的是让学生无条件接受某种价值观或具体的道德规则和纪律条文,教师为应试而教,学生为答题而学。殊不知,道德认知同样遵循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样是循序渐进的,有一个从无律到他律再到自律的发展历程。因为一个人道德品质的提升就其本质而言是“内化”的不斷觉悟的过程。所以,同样是中小学生,但是不得不承认一年级、六年级、九年级学生所能理解和达到的道德要求是完全不同的。即便是同一阶段的城市和农村学生,因生活环境和社会阅历的不同,其德育追求也存在很大的差别。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提出的目标过高、过于理想化,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又盲目追求“高大”目标,教师对学生的品德要求大多脱离现实——不虚便空,教育和引导大而划一,缺乏针对性。其结果,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今天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会说不会做,应试高分、品德低下、知行脱离等诸多尴尬境地。

四、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做不到同步协作

今日的义务教育,学校一方大都采纳划一、僵硬、封闭的体制,怎么能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呢?加之“成绩第一”“高压管理”又使问题日趋恶化,“品学兼优”的学生已成凤毛麟角了。再看家庭教育一方,许多家长根本不懂得“成才先成人”的道理,从小学开始只知道要求孩子把成绩考好,家长眼里“只要成绩好,孩子将来不怕没出息”,平时对孩子的一言一行和道德品质麻木不仁,即使有家教也顶多只是文化课的补习而已。尤其今天,随着农村留守儿童的不断增多,大多数父母越加不能尽到自我之责任,甚至对孩子溺爱有加,几乎放弃了对其进行基本生活习惯和教养的培育,难以满足孩子正当的精神需求,日积月累就给孩子造成压抑感,其结果就是青少年一代的全面发展无从谈起了。因此,提高家长素质,恢复家庭教育的力量势在必行。再说社会一方,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我们依然坚持学校教育是学生品德教育的“主渠道”。然而,社会中一些不良风气,堕落的生活方式和腐朽的思想无时不在侵蚀和污染着青少年一代的心灵,社会价值多元化特别是功利性的价值观使一些道德准则变得模棱两可,价值取向日趋混乱,把许多中小学生引入了无所适从的窘境,学生言行不一、知行相悖已成常态。基于此,全社会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为青少年一代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特别是一切从事“精神文化产品”创造的部门,要把为中小学生提供丰富健康的精神食粮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时刻不忘记把正确的道德观念灌输给下一代。

五、努力缩短品德形成的“滞后性”

缩短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优良品德形成的滞后性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因为良好品德形成“滞后性”的缩短,就意味着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提升和完善广大农村义务教育学生的优秀品德,让他们从内心深处尽早把“天生我材必有用”之思想火花点燃。

1.克服软化德育工作的不良倾向

在升学机制的大背景下,考试成绩永远是第一位的,不少学校的德育工作被严重软化,“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是人们对德育软化的通俗概括。在德育严重软化的氛围中,德育机构形同虚设,德育活动也只是走过场和应付上级检查而已,德育工作总结人人也有一套应变之术,把学校方方面面的“典型事例”都拿来作为德育工作成果的佐证,让“累累硕果”掩盖了软化德育的现实。这样的工作机制,优良品德形成的“滞后性”只会延长,而难以缩短。今后,随着升学教育向素质教育的不断转变,将为克服软化德育的倾向带来新的契机,我们应当努力实现这一转变。

2.努力把握品德形成的三维结构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这一德育实践的三维性正确地反映了品德形成的三维性,但在现实的德育工作中,依然存在两种不良倾向,一是偏爱认知,片面强调品德知识的传授,忽视必要的行为引导,甚至忽视情感的激发。坐而论道,也许能培养出品德的鉴赏者,但很难培养出品德的践行者,这种倾向主要存在于思想品德课程的教与学中。二是忽视认识引导,简单地规范行为。学生在没有对行为意义产生内心体验时,却不得不接受行为要求,往往产生一种被教师强迫的感觉,这很难培养出自觉的品德践行者,这种倾向主要存在于班主任的日常管理工作中。两种倾向虽各执一端,但它们之间是能够彼此互补的,只是由于教育方式不同、组织系统有别,往往班主任不知道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师在讲什么,品德课程的教师也不知道班主任在干什么,即使彼此偶尔有沟通,也难以充分做到互补。如果能够克服上述现象,那么缩短优良品德现成的“滞后性”就是可能的。

3.突出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

优良品德的形成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主体内化行为规范并将行为规范外化为行为的过程,是主体在教师引导下塑造自我和改造自我的過程。学生只有真正成为品德和知识的体验者、品德行为的践行者,即成为真正的德育主体,才能达到实现德育之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德育是地道的“通过自我”的教育,不“通过自我”的德育是形式主义的德育,学生似乎处于德育之中,实则游离于德育之外,至多是“听客”或“看客”,对教育活动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很难产生积极性和内驱力。要改变这种状况,不能只是简单地谴责学生,而是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思想,遵循品德形成的过程性,研究德育,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育人之目标。

总之,每位农村义务教育工作者要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改变当前学校育德育人工作中存在的脱离实际、呆板生硬、缺乏实效和吸引力之现状,大胆创新,以实现“中国梦,我的梦”为契机,积极批判地汲取并借鉴优秀的中国传统儒家道德思想观念,以充实和丰富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内容、新思路,努力培养中小学生的优良品德,让祖国的青少年一代个个早日成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滞后性农村学生义务教育
研发投入对高新技术企业经营绩效影响研究
电信立法若干问题研究
浅析医院成本核算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当农村孩子遇到语文导学案
农村中学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研究
农村教师如何上好思想品德课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教师资源配置研究的三重解读
高职院校农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解决对策研究
信息技术走进山区教育,揭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篇章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