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超 赵彬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要被当代大学生认同并自觉追求,外化为对国家、社会、家庭的感恩,主要取决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内化”程度,取决于大学生追求的自觉程度。当前,我国大学生感恩意识和行为总体状况良好,但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高校可以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教育,加强大学生感恩意识培养,充分发挥高校相关院系特别是思政部门的职能,创新感恩意识教育形式等多种途径来增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 感恩意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10 — 0134 — 02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次明确提出是在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中。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和引领13多亿中国人团结奋进的一面精神旗帜。最近一些年,在西方资本主义和我国封建主义等多重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导致一些人群价值观扭曲,对国家战略和社会层面出现的负面现象不能做出辩证分析、判断,对自身言行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信仰危机、诚信缺失、道德失范、沉迷享乐、缺乏感恩等问题。提出和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反映了中国执政党的自觉意识,是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和价值自觉。[2]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说是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个点睛之笔。客观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实严谨完整,但也有部分群众反映其不容易懂、不容易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吸收借鉴了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这些成果不仅包括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经验,而且包括世界各国探求发展道路的实践经验。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作出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时代进步要求的价值选择。[3]它看似简单,但很实用,是所有中国人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
二、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分析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能从内心感恩于国家、社会、家庭和他人,感恩认知基本正确,感恩行为也令人满意。根据笔者在我校的调查问卷表明,93.2%的大学生对“什么是感恩”知道得比较清楚或知道大概意思。其中,认同“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的比例为89.4%,显示出绝大部分大学生的心态是积极健康的,愿意发挥正能量。
但是,近些年,个别大学生缘于一点点委屈甚至没有任何理由,只是出于自己所谓的“不舒服”,就对身边的师生、亲人伤害乃至杀害。这固然与这些大学生不懂法、不敬畏法律有关。但主要是因为这些大学生没有感恩之心。他们不懂得友善对待社会成员,更不懂得“日行一善 ”,而是日积月累地放纵自己的坏脾性,结果导致违法犯罪发生。一些青年大学生生理上虽然已经“成年”,但心理上却不成熟,表现为太自我。
个别大学生出于各种原因,整日浑浑噩噩,懒惰成性,对国家缺少担当。我们国家有13亿多人口,各利益群体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国家各级机关一直在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青年大学生应该辩证看待国家的发展与问题,既要有“问题意识”,也要有“过程意识”。青年人思想活跃、不因循守旧,最富有创新,最善于提出问题,这是优点。但要全面分析我国的历史和国情,不能信口开河,更不能随意否定国家建设成就。而是应该遵纪守法,规范自身言行,常怀感恩伟大祖国之心。
个别大学生对社会冷漠无情,没有感恩和担当意识。既要有“个体意识”,也要有“全局意识”,既要有“批判精神”,也要有“建设意识”,既要有“利益考量”,也要有“理想情怀”。在中国进入快速城镇化的当下,要求取消所有城乡差别,在教育、医疗、户籍制度等方面实现绝对的均等化,不仅是脱离历史的,也是超越时代的。[4]作为有精力、有能力汲取科学文化知识的在校大学生,应该认真思考,怎样为我国构建和谐稳定、充满幸福感的社会添砖加瓦,而不是甘做“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懒惰儿。
青年大学生在价值观上出现的这种复杂而严峻的局势,与社会发展环境有着一定的联系。当今社会发展速度快,大学生出现了“压力山大”的状况。我们应注重理论的说服力,避免一味地说教和填鸭式灌输理论。要使青年大学生德育工作与现实社会紧密结合,能够提高讲授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性、趣味性,特别要注重95后大学生易于接受,对其“三观”有很好指导作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其感恩意识。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时代沟通与传播渠道多样化的特征,用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和培育青年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多向在校大学生推荐一些好的书籍,比如《辩证看 务实办》、《看法与说法》、《闲来笔潭》…...,推荐一些健康向上而又契合青年欣赏需求的影视作品,比如《苦难辉煌》纪录片、《感动中国人物》视频、《人民的好儿女》、《金砖国家》、《百年潮.中国梦》……同时,我们还要注重树立富有时代特征的青年大学生榜样,如每一年度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可亲可近可学可依循,通过这样一种耳濡目染的方式培养青年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催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通过各种方式灌输和传递给青年大学生,内化为这个社会精英群体的意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只是“你”的事情、“他”的事情,也是“我”的事情。外化为他们的行为规范,最终才能产生理论的凝聚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立足点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价值观,不可否认,增强社会主义主流价值吸引力、说服力的挑战十分突出,这就要求我们党和国家要注重理论的通俗易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容易理解和践行,它包括三个层面对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具体要求。要求个人应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爱国,体现了人们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赖关系,是人们对自己的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青年大学生,应该认识到,国家是小家的保障,更是个人的寄托,国家也是个人物质利益和精神家园的寄托。[5]爱国主义是伟大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爱国主义旗帜感召和凝聚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为祖国和人民忘我奉献。只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广大青年才能激发出经久不息的奋斗热情,中国青年运动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6] 爱国是基于个人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当前,由于信息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信息真实度有待考量,大学生吸收信息为己所用的能力有待提高。一些大学生,不感恩于国家对教育经费的战略倾斜,反而看到一些负面的消息,就对党、国家、政府指责,甚至不信任,乃至唱反调。这不符合大学生的政治觉悟,也不利于大学生对国家的感恩之情表达。
敬业,反映的是从业人员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敬重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勤奋努力,尽职尽责的道德要求。敬业就要做到“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益求精,尽职尽责”。[7]应该使在校大学生明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只要努力,就有或大或小的“状元成果”。虽然在校大学生没有参加工作,但面对空前就业竞争压力,将来找到一份工作后,理应兢兢业业,忌讳“这山望着那山高”,动不动就跳槽,这体现了对自己职业的感恩。
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诚信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既是做人的准则,更是对从业者的道德要求。应该使大学生明白:既然有了一份工作,就应感恩于所服务的对象,诚信经营或服务。在职业活动中,缺失了诚信就会失去人们的信任,失去社会的支持,失去职业发展的空间与机会。
友善,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它是最紧密涉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一个人,不能只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要有“己欲达而达人”的气度,才会自然做到与人为善、成人之美。对于生理已经成熟、心智尚未成熟的在校大学生而言,具有更直接、更重要的价值要求。包括对个人与他人的感恩。近段时间,由于很小的矛盾,在校大学生甚至研究生或硬暴力或软暴力残害周边同学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唤起青年大学生对于自己生命以及他人生命的敬畏,努力使大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常做感恩之行,形成和谐的新型人际关系显得刻不容缓。
国内外历史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青年大学生从来都是开风气之先河的力量.所以,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使之走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列,为开创社会新风发挥积极作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曾经讲到:“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8] 青年大学生要把感恩的道德认知、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用高尚的道德行为推动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要争当爱国敬业的模范,带头履行社会责任,努力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争当诚信友善的模范,带头学雷锋,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多做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的实事好事,大力传播“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公德。力争做一名感恩国家、感恩时代、感恩社会的栋梁之才,以个人的道德行为推动形成理性平和的社会氛围、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大局,为圆中国梦尽到这个群体应有的担当。
〔参 考 文 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J〕.求是,2012,(22):15.
〔2〕虞崇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的一般规律、基本原则和基本要素〔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013,(05):46.
〔3〕 林培雄,王玉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在实践〔J〕.求是,2013,(10).
〔4〕《有个体意识,也要有全局观念——辩证看待社会发展与问题之三》 〔N〕 .人民日报,2013-05-22.
〔5〕〔7〕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0,257.
〔6〕胡锦涛.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N〕 .人民日报,2012-05-4.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责任编辑:侯庆海〕